你也觉得自己不够好吗?催眠师提供这 5 种方法跳脱认知框架,其实,好与不好,端看你如何定义!

文|詹婉琦 意识解构催眠讲师/名日文化

在成长过程中,情绪与认知框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选择和生活。

这些框架如同一张无形的屏障,限制了我们的思考和感受方式的其他可能性。但往往因为定义了“这不正常”、“这有问题”、“这是不好的”,有了更深的纠结,于是对于自我的感受和状态更加复杂化,更加恐慌、担心与不安。

看见情况而不急着定义情况,分享几个概念:

情绪与认知框架的形成

出生来世,起出接触的从原生家庭到求学阶段,之后踏入社会,过程的经历与体验构筑了“认知”。

在社会学习理论提到:行为和信念部分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形成的,过去的经验及观察形塑了我们对“自我”和“社会”、“世界”的看法。情绪与认知框架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强调,人的情绪反应是由信念和想法引起,而不是事件本身。

例如,当我们在某次事件体验了“失败的感受”,可能也会产生“我不够好”的自我认知,延伸出焦虑和自卑的状态,而这些情绪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认知与锚定,久了成为一种系统的框架,往后在未来的体验里,久了就化做一种恶性循环。

同场加映:“亲爱的,其实你很好”致总担心自己不够好的你:3 个有效方法,管理焦虑情绪

图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走出情绪与认知的框架回圈

走出这种回圈,首先需要的是“自我觉察”,跳到观察者的角度去理解自己当下的情绪以及认知模式,意识到这些限制信念并转化、调整。

以下几个能帮助自己深入觉察和实用的方法:

一、意识解构

意识解构这个词是由我整合出的“技巧”,属于深入自我探索的方法,帮助我们拆解和理解内在的认知和情绪结构。主要以正念、抽离、观察、换位、对话,培养对当下经验的觉察,减少对过去经验的固着。透过数千位的个案实践及研究表明,意识解构能够改善情绪调节与养护心理健康。

二、自动书写

通过直觉文字的陈述过程,反思并整理想法和感受,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限制性信念并进行重建。

三、催眠探索

催眠是一种放松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能够进入潜意识,探索并重塑我们的情绪和认知框架。临床催眠技术再加入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我们重访过去的经验并重新赋予其意义。通过这些专业技术,我们可以释放过去的情绪、负面经验,建立新的、更弹性的积极心态。

猜你想看:催眠故事|给你的自在药方:爱上不够完美,但如此真实的自己

图片|Photo by RDNE Stock project on Pexels

四、正念练习

每天花几分钟进行正念冥想,专注于呼吸或当下的感觉,这能帮助我们培养对情绪和思维的觉察力,减少被自动化思维和情绪所控制。

五、深呼吸练习

当感到压力或焦虑时,进行深呼吸练习。这种简单的技术能迅速帮助我们放松,恢复平静。

生命无绝对能幸福的解答,但每个人都能找到幸福的方法

用日常生活上能理解来说明潜意识讯息的重要性,如同电脑一样,里面的硬体到软体都是环环相扣的,包含储存的所有档案、文件、资料夹,甚至到系统,随着年龄成长,整个人体电脑每一刻都在产生变化。

最重要的是身心灵里这个主机所积累的记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如何整理并善用这些资料库,就是探索潜意识讯息的最大价值。期待在森林中与你相见,一同探索内心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