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孩子对情绪的认识多从父母身上学习,三大方法陪伴孩子培养健康情绪!

文|郑翔好 谘商心理师/名日文化

研究发现,我们对情绪的觉察和处理情绪的能力,要比 IQ 更能决定我们在生命中许多层面的成功与幸福,包含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

而家庭是孩子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位“情绪教练”,孩子对情绪的认识多从父母身上学习。以下分享父母在日常可以做的情绪教养:

1.共读情绪绘本,增加情绪词汇

孩子年幼未上学时,我和几个双宝妈咪自组“亲子共学团”,每个妈妈依着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带领共学的内容。我负责“情绪教育”领域,透过一系列情绪绘本的分享,让孩子认识不同的情绪,丰富情绪辞汇。

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练习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和想法,不仅让孩子能更认识自己的情绪,也因着持续的练习,对自己的表达更有勇气和信心。

如:有一阵子的“睡前时光”,恺弟抱一堆情绪绘本,要我一遍遍的重复念,藉着学习与练习,恺弟可以说出我好生气、我好悲伤或我好害怕来标明自己当下的情绪,2 岁 8 个月 的恺弟能使用的情绪辞汇都比 40 岁的爸比多,太令我惊喜了!

同场加映: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七步骤改善情绪问题

图片|Photo by jonas mohamadi on Pexels

2.标明引发情绪的事件和感受

在生活中,愉快或不愉快的时刻,家长可以鼓励、协助孩子用语言(情绪辞汇)辨识、标视自己情绪。这能帮助孩子觉察、明瞭、认清自己的情绪,并了解自己情绪的来源。

如: “当弟弟拿走你的玩具(描述事件、情境),会让你觉得很生气(情绪词汇)”。

猜你想看:芬兰教育|反省的重点,是教孩子面对自己的混乱情绪、整理内在

图片|Photo by Matheus Bertelli on Pexels

3.透过同理心表达对孩子的了解

当孩子的情绪被反应、了解、同理,激动的情绪可以缓解,较听得进去我们的话(有机会介入与引导),较能接受后面的处理(化危机为转机),即是“先处心情再处理事情”。

有次恩哥(5 岁)在睡前因为做错事,被爸比责备。恩哥哇哇大哭,爸比斥责他做错事还哭!恩哥跑来房间抱住妈咪。

妈咪:“你刚被爸比骂,很难过、想哭,但爸比不让你哭。”

妈咪:“你可以哭,眼泪是上帝给我们的心灵洗涤剂,哭一哭,说一说,心里会好过点。”

恩哥:“为什么爸比不让我哭?”

妈咪:“可能爸比成长环境,不太允许男生哭。”

恩哥:“为什么不允许男生哭?”

妈咪:“以前长辈都不喜欢男孩哭,久而久之,男孩就哭不出来了。”

恩哥:“为什么男孩哭不出来了?”

妈咪:“爸比不哭了,可能听到或看到别人哭会觉得心烦,这个我会跟爸比讨论。很晚了,我们要睡前祷告了。”

妈咪听到恩哥清晰地祷告声:“主耶稣,求你给爸比眼泪,让爸比哭的出来。”

这下换妈咪想哭了!当孩子的情绪感受能被了解与接纳,并能与孩子敞开的分享和讨论,孩子虽年幼,也能因着理解而能产生对人的接纳与涵容,超过我们大人的认为。

会关心孩子情绪的父母称为“情绪教练”,不会反对或忽视孩子悲伤、愤怒及恐惧的表现,而是将不愉快的情绪当成人生的事实,视这些情绪化的时刻为机会,教导孩子生命的起伏与重要的人生课题,进而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