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人终其一生无法避免的课题,面对所爱之人的离开,留下的人应该如何面对不舍的情绪呢?《与轩轩讲》邀请到殡葬从业员大师兄,和我们聊面对死亡,我们可以如何减少一点遗憾。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身边的人离世的时刻。面对死亡,面对亲爱的人已不在,我们会感到遗憾、舍不得,甚至会想:“明明这个世界不再一样了,为什么时间还在持续地转动?”

生与死的话题,一向很难释怀地去谈。《与轩轩讲》邀请到在殡葬管理所工作的大师兄,和我们分享作为第一线工作者,他有过的生命经验,又是怎么看待生死的。

这次的对话有泪水,在录制前一天,玮轩和大师兄,都经历了死别,他们说那是一种泪腺坏掉,无法控制悲伤的感受。 但经历这场对话,能够说出来,好像就离好起来,更近一点了。底下影片正是那天充满温度、理解的对话。

面对离别,不舍的情绪怎么办?

“当有人离开时,不要哭,因为哭出声的话让逝者留恋。”这大概是很多人在进行死亡仪式的过程时,会听到的话语。

不管是习俗考量,或是为了让留下来的人,得以慰藉的说词,面对不断涌出的舍不得,应该怎么办?

“每一份舍不得好像都在教我一些事情。”大师兄表示每一份舍不得,对他来说都会更加坚定,要对在世的人更好的意图,不要留遗憾那是最好,因此总是尽全力的给予。

他回忆宠物离开时,因为总是抱持着要在生前给更多,而非死后以隆重丧礼送别的想法,所以即便伤心,但遗憾好像就能少一点。

不过即便说来潇洒,但面对死别时的遗憾,有时候还是很难做到完全免除,那份遗憾,可能出自我们对一个人的想念、感激,或是爱,因为它真挚的存在过,所以永远不会停止,也永远会有“来不及 ”。

作为接体员,在看了这么多来不及的故事,大师兄选择回想跟所爱之人,曾经相处的回忆,不去执着于那些尚未履行,只要怀念那些快乐的时光,似乎就能让遗憾少一点。

同场加映:挚爱亲人过世,我为何没哭?悲伤不必向谁证明,每个人的哀悼都独特


图片|《与轩轩讲》

被留下的人,可以有的学习

“曾有人和我说离苦得乐,死亡是一切的结尾,但也是起点,可以舍不得,但不要悲伤,我们的不悲伤,可以帮助我们爱的人更勇敢的前进。 ”提及死亡,玮轩是这么分享心态转变的。

而大师兄,作为近距离观察死亡的人,也亲自分享面对死亡有什么感悟,以及对于生者而言,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

1.将所有的舍不得,转换成对在世之人的珍惜,让遗憾不重演

2.怀念美好的回忆,别太执着“来不及”,会让你少一些遗憾

3.死亡对死者是离苦得乐,对活着的人不是折磨,而是生命提醒

4.提早学习面对死亡,让我们所爱之人知道,我们有好好活着

猜你想看:书写疗愈:亲人或爱人离开后,用写信陪伴自己走过伤痛

图片|《与轩轩讲》

访谈幕后:死亡让人共频,对话后我们都学会坚强

访谈之前,大师兄其实去了厕所,洗了几次的脸,调整好情绪才走入录影间。

又哭又笑的,总归是结束了专访。

也许正如玮轩说的,“经验过死亡,能让相异的彼此有共同的看见。”因为经历过同样的失去,所以更能共情彼此的难受,这也难怪,大师兄会说,在他眼中玮轩是坚强的。

这份共情是有过类似的经历,相似的画面,才能拥有的。

庄子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死亡是瞬间的,也是永恒,因为我们从生下来那一刻,就是在步向死亡,甚至我们每一天都在死亡。

既然死亡是人生的实相,是无法逃脱的课题,那我们能做的便是用我们的方式,积极的面对生命的发生,尽可能地把每一天都过得像有四季,跟所爱之人好好相处,让他们感受到你的重视,你的爱,能相处时就多多做,那才是有用。

希望所有有过类似经验的人们,好好怀念,好好去爱,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