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变得越来越罕贵了吗?其实每个人的真爱,都有世俗一面,关键在能否实践关于爱的这四个态度!
相信没有人会否认,“爱”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变得越来越罕贵。
有没有感受到“被爱”是十分主观的事。部份人可能埋怨情人没有给自己物质享受就是“不爱”的表现,然而,如果我们足够诚实,“被爱”的心理感受是指感到(在对方眼中)自己的完整,能够(在对方面前)无惧于自身的脆弱。
2024 年 5 月在香港 TVB 节目《东张西望》播出后于华人社群引起高度关注的“何伯”事件中,即便网民大都认定忘年恋的新何太太(46岁)是来骗何伯伯(76岁)钱财的坏女人,但就访问中的表现,何伯确实认为自己找到“真爱”,因为面对家人离弃及邻里非议之下,新何太太对他仍然不离不弃,还卖掉交往时收下的贵重首饰。
试想像,当世界与都与你为敌,但身边的伴侣却支持到底,这不就是被爱的满足吗?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网民错怪了新何太太的真心?
“爱”之所以罕贵,按佛洛姆(Erich Fromm)的说法,在于它像是一门艺术,要丈量爱的艺术,并非用被爱的主观感受,而是去爱──在一段长“时间”内去持续实践“态度”之下──的客观果实。
(有关中国籍女性为获取香港居民身份证或骗取财产而跟香港男士结婚、假结婚、离婚的案例,有着经济与政治上的长篇历史脉络,由于非本文重点只能选择略过)
成就爱的艺术的四种态度
佛洛姆在《爱的艺术》中,为爱的实践给出四个核心态度 [1]:
- 纪律
- 专注
- 耐心
- 无上关注
以煮老火汤为例,“纪律”是讲求每天都花时间熟悉食材、按时练习;“专注”是一心一意把汤煮好,时刻调控火力;“耐心”是每天每周每月的付出;“无上关注”是抱着必须把汤煮好的投入与认真。
尽管在某方面已经用上述态度来熬煮,但我们仍不足以保证得出艺术的老火靓汤,因为那都不过是掌握艺术的先决条件。小孩子也能够在几个月内容投入一样乐器的学习,但不到他学上十年并有所成,父母都得有接受“我不想学了”的心理准备。
另一方面,成功的骗案也往往来自这四种态度,它达成的便是“欺骗”的艺术。对骗局的步骤保持无上关注的耐心,专注于每一天熬煮的迷魂汤,才可能让对方一步步堕进爱情的陷阱。所以,成就艺术的充分条件是“时间”。
真爱都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说法。网民都要求新何太太用行动去证明自己对何伯伯的真心,在他银行户口目前没钱的情况下仍能相互扶持,照顾他终老。而很显然,大部份网民都并不看好这段闪婚的未来。
这让我想起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Imperfect Us, 2024)里头,再喜欢 Rebecca(许玮甯饰)的于向立(柯震东饰)在得到她患上乳癌后,挣扎于未来她身体的改变、健康的疑虑、年纪的差异等,最终不也决定弃守吗?
于向立的决定还是能得到大部份人的理解(当然也有反对),因为我们了解喜欢或激情,是荷尔蒙之间轻而易举的事,但爱的关系指向“现实”,是一份攸关了解、尊重、照顾、责任的“能力”,而且得在“时间”中才得以证实。
同场加映:《不够善良的我们》教我的三件事:大人的恋爱,细思极恐,恩情不会成为爱情
每个人的真爱,都有世俗一面,只看哪一面占上风
“爱”不是一种空泛的道德要求,其必须考量现实、亦无法回避现实、自我能力的框架。
那么,若是新何太太弃守与何伯伯的婚姻,这跟《不够善良的我们》的于向立对 Rebecca 爱的弃守有什么根本差异?
把关系、情感、甚至自己产品化的资本主义思维,让爱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人们通过佯装,用关系或婚姻来换取利益,时刻计算着自己的得与失。
不管新何太太是否带着这种精神才找上何伯伯,其实我们看到何伯伯也带着这样市场思维,一如他说:“一系契女,老婆又得,唔系喇!我就留返自己用。”(既然对方可以当我干女儿,也可以当老婆!那还是把她留给自己使用好了!)二人之所以扣上,其实背后也是一场交易。
佛洛姆在《爱的艺术》开章就把这种市场经济与现代爱情的关系细腻道出:
“堕入情网的情况通常只会发生在我和我交换得起的“人类商品”之间。我在做一笔交易,所以我既要考虑对方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说是否值得我追求,也要考对方会不会基于我已表现的实力和潜在的实力看中我。这样,当两个人考虑了各自的交换价值的限度,感到他们已经找到了在市场上所能得到的最佳对象时,他们便相爱了。通常,就像购买房地产一样,对象隐藏的发展潜力在这类交易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猜你想看:心理学大师埃里希・佛洛姆《爱的艺术》:爱是给予,是一种唤起爱的能力!
我想指出的是,事实上绝大部份人都是“情爱”与“商业”倾向的混合。试问今天相对成熟的人们在考虑长远的关系时,谁不曾想过对方所能带来的经济、健康、情绪等方面的价值与保障?自以为不过问家境的年轻人,却只挑帅哥或美女当情人的时候,又怎能不落入容颜市场的价值逻辑之中?
也许现代人已无法强求彼此在感情上与资本主义完全分离,重点也不在于用道德去作压抑,而是应该自我坦诚:是真爱,还是世俗一面占上风?我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拉扯过后,我愿意选择怎样的妥协?
何伯事件令多数网民不齿的,在于新何太太有着明显的市场动机,污染了人们理想与德道上的爱情面貌。同时,精神分析会指出,人们其实也否认了自己身上既有的市场式爱情观,把它投射出去,才放大了对何氏夫妇主观的嫌恶感。
许多人走了一辈子,即使不贪财不出轨,他们的婚姻里也早就看不出“爱”的痕迹。即便貌似经过“时间”的洗礼,但缺乏实践爱的四个态度,也无法结出“了解、尊重、照顾、责任”的爱的果实。
人们总热衷于看到眼前便给下定论,但真正重要的,是让自己不要到了定论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一辈子都忽略了每一个能去改变的爱情态度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