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朝夕相处,却总感到厌烦、难以亲近?“失望性情感隔离”源自童年被忽视的情感,你可以这样治愈自己。

明明与父母朝夕相处,却对他们没有亲近的感觉,时常觉得他们是如同陌生人的存在,也不想要有过多的情感牵连。

与父母各过各的是他们觉得最佳的相处方式,只要想到要和家人长时间相处,就会有一股莫名的烦躁,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到底是什么原因?

“失望性情感隔离”是什么?

“失望性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灵上的隔离机制,征兆就是对家庭关系没有了任何期待,对父母失去了情感上的依赖,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和朋友甚至陌生人待在一起远比与家人相处还开心。

同场加映:一吵架就理智线断裂?心理师梳理“心理失控”原因,疗愈原生家庭的伤

很多时候有“失望性情感隔离”的人,其实不是讨厌父母,不是憎恨,但就是不感兴趣,不想要有过多的牵连与瓜葛,如果可以他们他们甚至希望可以和父母成为陌生人的关系。


图片|Photo by Riccardo Mion on Unsplash

为什么会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

“失望性情感隔离”来自于长时间对于父母过度失望,长时间不被聆听了解,虽然表面上感觉没差、已经放下一切,但其实在心底还是极度抗拒,想尽情去诉说我们自己的心声,并希望父母能够多理解自己一点。

同场加映:心理师看刘若英《家家》:离家不一定无情,而是藉“出走”找回对原生家庭的爱

但许多父母不在意这一点,只希望孩子能活成他们心目中的样子,从小被忽视的情感需求,在诉求后得不到回应情况下,孩子将渐渐失去对于父母的沟通欲,最终都会变成无言的怨怼,而衍生成心理健康问题。


图片|Photo by Soragrit Wongsa on Unsplash

疗愈原生家庭的伤,重新看见自己

想要修复自己,不能只靠等待父母的改变,疗伤的第一步是先正视自己的所有情绪,承认自己真的对父母感到失望,承认自己真的在这段家庭关系里受了伤,并告诉自己家庭关系并不包含你全部的人生。

接受原生家庭的不足,并理解就算他们看不到你的优点,你还是能从朋友身上得到认同,并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