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人数和互动率是品牌确认和选择网红的主要手段,因此有许多出售粉丝甚至评论的服务来协助用户拉抬这些指标。在人人追求数字的社群时代下,我们还有真实性吗?
“正确”的指标
粉丝人数和互动率是品牌确认和选择网红的主要手段,因此有许多出售粉丝甚至评论的服务来协助用户拉抬这些指标。
购买粉丝的作法已经在 Twitter 上存在一段时间了,虽然这些服务尽可能不引人注意,但是如果知名用户的粉丝人数突然暴增(有时候会在几小时内增加数千、甚至数百万名粉丝),还是很容易被人发现这类服务的存在。
“假粉丝”在几年后成为一个热门的公共敏感议题,这个概念成为 2010 年代中期的网红产业讨论和争议的根源。
网路媒体《Racked》在 2014 年发表了一篇有关假粉丝成长趋势的文章(尤其是在部落格和 Instagram 上)。
该文先是详细介绍了一项叫作“购买 Instagram 粉丝”(Buy Instagram Followers)的服务,该服务说用户可以购买他们经营的真人帐号作为粉丝,或是对贴文发表评论。
《Racked》指出该服务的报价范围从每一千名粉丝九十美元,到每一万五千名粉丝一千三百五十美元不等。
报导中描述了产业是如何理解影响力指标的转捩点:不再以粉丝人数作为影响力的有意义指标,也不能只看指标的表面数值。以真实性作为评估网红价值的指标的这个概念也出现新的形式,因为潜在的争论战场已经落在个人品牌以外的面向—尤其是受众。
一名部落客向《Racked》哀叹:“你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开始意识到一切都是假的。焦点不是放在时尚,而是看他们如何变大、变多、变出名。对部落客来说,真实已经不重要。过去几年的可悲之处在于一切都变得只注重它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品牌、行销人员和网红都开始制定一些策略找出“假人”—有些策略比较粗糙,有些则较为精准。其中有许多策略集中在关注受众的互动率,并制定真实互动的规范和期望。通常这类策略仰赖的是替可信的真实指标设定出一条想像的界限。
一间洛杉矶行销公司的主管萨宾娜在 2018 年解释说:“如果某位用户的互动率只有 1%,我会犹豫一下。不过老实说以这一点来看,高得不可置信的互动率也会令人怀疑。所以如果我看到非常高的互动率,我也会深入研究一下都是哪些互动?有哪些评论?是不是有很多评论看起来像是自动产生的,还是垃圾邮件,或在某种程度上不像是真的?”
珍是一家大型网红行销公司的总监,她详细介绍了公司的流程,包括调查网红及受众的多个步骤(透过面对面的讨论以及幕后的质化和量化评估进行)。
我们在调查粉丝是不是真粉丝或实际存在的人的时候,通常是基于关系做判断。所以我们会见见这些人。我们会在洛杉矶和纽约与网红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我们有一个内部的资料科学团队⋯⋯我们会把所有网红资料输入电脑系统中,这样就能够查看大多数粉丝的人口统计或这类资讯。
我们也会把他们的粉丝绘制成图表⋯⋯如果粉丝人数突然大幅增加,我们就会觉得“嗯?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接下来⋯⋯我们会派一个人去实际调查,看看这一天有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例如:他们是否在网路上接受了采访或是类似的事情?还是他在那时候买了这些粉丝?
同场加映:为什么网红容易心理健康失衡?心理师看《绝世网红》:维持心理健康就靠这六招 !
其实有很多策略可以辨认某人有假粉丝。例如:如果某人有两万名粉丝,但是每一张照片都只有两百个左右的按赞数,那么这就不正常⋯⋯有一个比例是在计算如果你有一定数量的粉丝,那么每一则贴文就应该平均获得多少数量的赞。有一个方程式可以评估情况到底是否正常。
所以,如果你获得的按赞数低于你的粉丝人数的正常水准,就表示有可疑之处。
其他国家则是有假帐号的黑市。所以如果你检查一下⋯⋯就检查网红的前十五名粉丝,看看他们是不是真人。粉丝都是自己发文的吗?如果是国际级网红,假设这个网红来自德国,那他是不是有很多德国粉丝?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你是一名洛杉矶网红,那么你的粉丝应该也会来自洛杉矶、纽约,或许还有芝加哥、迈阿密。只要你开始检查这些粉丝,就会有一些常识可供判断。
网红也逐渐发现品牌和行销人员会用策略评估其受众的真实性,他们的回应便是开始构想和施行新的人数提升策略,例如与受众互动得更频繁、或是用不同的方式(例如:用公开评论而不是直接私讯),还有集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例如“拉帮结派”—几十名网红相互协议紧密合作,互相在对方的每一则贴文上按赞和评论,以提高“真实”互动的指标。
猜你想看:专访莫莉经纪人 Henry:“网红世代,你得百分之百做自己”
培养美学
除了配合指标的操作之外,网红还会配合视觉趋势和主题调整自己的内容,以获得更多“真实”的正面回馈。在网红还是以部落格作为主要园地时,培养“美学”的观念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 2010 年代初,竞争加剧,并转向 Instagram 这类以图片为中心的行动平台,因此让特定的视觉趋势变得更有吸引力,且最终在网红产业中取得主导地位。尤其是 Instagram 以及用户觉得在 Instagram 上表现出色的内容,决定了那些外观有影响力,使网红和广告商将注意力转向针对平台改良内容。
在 Instagram 推出后几年内,该应用程式就出现了一种特定的“平台行话”—或说是对于如何沟通的共同理解。
Instagram 的滤镜会让相片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每一张图都被简洁地裁成方形,它的版面设计以视觉为优先,为特定的美学趋势蓬勃发展提供了理想环境。
到了 2010 年代中期,网红产业变得越来越以 Instagram 为中心,并关注生活中的内容,因此,记录用户真实生活的图片(但是经过高度编辑和精心挑选及组织)也就广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