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中打算自首的陈桂林,却因为警察没认出他,而认为自己没有“自首的资格”,这其实是低自尊的展现。因为没有人可以夺走你的价值感,唯有你自己。心理师向你分享四条通往高自尊的路径。

《周处除三害》是一部台湾犯罪的剧情片。一开始描述陈桂林枪杀黑道老大,并在其丧礼中又再次枪杀干部,在他离开现场时,露出一张得意的笑脸。后来,他成为一名在逃通缉犯,躲躲藏藏藏了四年,却从地下医生张贵卿口中,得知他的奶奶病逝,这使他下定决心停止逃亡的生活。

当时,陈桂林与张贵卿坐在路边摊的椅子上,张贵卿交还奶奶的遗物,并问他:“所以你要躲来躲去的,要躲到什么时候呢?”

陈桂林若有所思地回应:“我本来很担心,担心有一天我上了新闻,我奶奶会很难过,现在她走了,我要干一票大的,让道上所有人都知道我是谁。”

就在此时,张贵卿拿出 X 光片,并告知他已肺癌末期,生命只剩下半年,劝他:“与其像一只死在暗角的老鼠,倒不如光明正大一点。人死留名,至少换来一点尊严。”

陈桂林听出了她的言下之意,并说:“你要我去自首?”然后他戴上帽子冷冷地说:“赶紧帮我找个肺。”,便转身离开路边摊。

猜你想看:你也受困于“假自尊”吗?《低谷医生》治愈语录:今天的你要好好的,才能帮助明天的自己


图片|《周处除三害》剧照

后来,陈桂林真的来到警局自首,但警察却没有一眼认出他,甚至还要求他跟一般民众排队。这使陈桂林误以为自己连自首的资格都没有,于是他开始计画大干一票。

接着,他将自己的病情,告知黑道小弟金毛。金毛担心地询问:“台南有个神医,不然我们明天去看一下啊?”

陈桂林却回:“我不是怕死,是怕死了没人记得。”面对死期将至的他,决心要成为“周处除三害”的周处,除掉全台排名前两名的通缉犯,在这世界上留下自己存在的证明。

你是否也曾像陈桂林一样,承受着“不被记得”的痛苦吗?有时,这样的痛苦比死还要难受,因为自己彷佛不曾存在过。

追求价值,反而让人更感到痛苦

回溯成长的岁月里,父母能否理解与回应孩子的感受与想法,对其自尊的建立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果你的父母亲,总是忽略你的情绪与需求,你可能会越来越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的父母亲,总是否定你的付出,你可能会越来越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孩子会透过保持良好的课业成绩,来获得父母的注意与肯定。长大之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追求工作中的成就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而,大卫·伯恩斯医学博士在《找回失去的快乐:认知疗愈自救宝典》告诉我们:

“根据成就来衡量你的价值,会带来自我挫败。”

他指出这种信念虽然会使我们大受激励,变得更加积极地投入创造性活动当中,但它会有“上瘾”问题,就像吸食海洛因、酒精或安眠药一样,出现耐受性现象时,你会需要越来越高剂量的“兴奋剂”,好让自己感到亢奋,然而这样的兴奋感也会很快就消失了。

这可以称之为“工作上瘾”或“成功上瘾”。当我们无法在工作上持续的成功,或者维持优异的表现时,会让我们感受到挫败与痛苦。

就像是陈桂林原以为自己是鼎鼎大名的枪击要犯,但当他到警察局自首时,竟然没人认出他,而且布告栏上的通缉犯名单,他竟然只排第三,自己的半张脸还被其他纸张遮住。这强化了他想击杀前两名通缉犯的动机,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而,当我们费尽心力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时,往往是一种低自尊的展现。

同场加映:《可怜的东西》电影解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挑战与反抗


图片|《周处除三害》剧照

从“认知治疗”分析四条通往健康自尊的路径

如果,我们的价值不是来自于工作上的成就或他人的认可,那我们的自尊要从何而来呢?

大卫·伯恩斯在《找回失去的快乐:认知疗愈自救宝典》介绍了四条途径通往自尊的途径,他邀请我们找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1.承认没有“人类价值”这回事。

大卫·伯恩斯认为“价值”只是一种普遍性的笼统概念,不具任何实际意义,而且价值只会为人们带来自我挫败感。因此他建议,与其汲汲追求“价值”,不如为自己设下“务实的目标”,努力实现它们,例如追求满足、快乐、学习、经通、个人成长,以及在每天的生活中与人交流,才能为自己带来真实的快乐。

2.承认每个人都有“固有价值”。

大卫·伯恩斯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那刻,都有“固有价值”。而这样的“固有价值”是无法被衡量,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并适用每一个人。

因此这与第一条路径相同,我们无须白费力气去反覆思考或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因为我们本来就有基本的存在价值,至于那些拢统的价值感,即使再如何努力或费尽心力,也无法长长久久的握在手中。


图片|《周处除三害》剧照

3. 认清“只有想法能让你失去自我价值感”

大卫·伯恩斯认为那些不合理、不合逻辑的负面想法,会不断抨击与折磨我们,并使自己失去自我价值感。就像是陈桂林因为自首没被认出,而认为自己没有“自首的资格”,这样不合理的想法,毫不留情地夺走了他的自我价值感。

大卫·伯恩斯在书中写道:“问题不是出在你的实际表现,而是你贬损自己的批评方式。”也就是说,夺走你的价值感往往是来自于你的想法,而“现实”中没有人能夺走你的价值感。

所以,他建议我们要选择有意义的理性,来回应现实事件,并且反驳那些造成自己觉得不够好的负面想法。如此一来,我们就有机会感受到,一种油然而生的喜悦与自我肯定。

4.    把自己当成好友来看

大卫·伯恩斯邀请我们想像自己最仰慕或尊敬的大人物出现时,我们会如何善待他?并请我们用同样的规格,来礼遇自己,同时充分地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如实地接纳它们。

在成熟的过程中,我们要如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限制,并且不带有过度的自卑或自我贬抑,这就是一种爱自己与尊重自己的态度。

这篇文章并非要大家放弃追求成就,而是提醒大家,当我们只想要透过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恐怕难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尊,甚至会变得更加挫败。

因此,请你记得,你本来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而你想追求的高等价值是虚幻的。因此,当我们在追求价值与快乐的这条路上,除了付出实际的努力之外,我们还可以做的就是,时刻观察自己的想法是否过度打压与批判自己,并且把自己当成好朋友,如实的认识与接纳自身的优缺点,这才能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