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无效怎么办?韩国关系专家从刘在锡身上学到的事:拉近距离的秘诀,是真诚的赞美。

“请问是崔唯娜律师吗?这里是《刘QUIZ ON THE BLOCK》。”

当我正在工作室写《Marriage Red》的稿件,接到了这通电话。天啊!这是真的吗?一颗心怦怦怦狂跳,就是这种感觉吗?我深呼吸了几下,死命假装从容地讲完电话。

这不是我第一次接到制作单位邀请上节目的电话,但让我如此激动的原因只有一个:刘在锡(为了将他的名字当作像是“年”、“月”之类的普通名词,所以刻意省略“先生”的称谓)。

对于从人的身上寻找优秀之处的热衷程度,已经到了让丈夫询问“你到底为什么有这么多榜样?”的我来说,刘在锡绝对是我从小就非常喜欢、仰慕的人物。既不是因为他多得数不清的美谈,也不是他今时今日拥有的地位。

毕竟,无论在广受大众喜爱时流传了多少佳话,只要爆发了问题,负面的评价就会像早已虎视眈眈许久般一涌而上,这终究是名人的命运。再加上,该怎么说呢?这项职业已经让我没办法那样轻易地,对所谓的“美谈”感觉悸动了。

仰慕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对于他靠意志力与努力,撑过了长达十年以上没没无闻的生活深深感动;另一个则是他懂得在不过分贬低他人之余,为大众带来欢笑的模样,让人觉得相当舒服与好感。如果要再额外补充一点,大概就是对于他与我十分相似的外貌产生亲切感吧(我竟然还因为“神似刘在锡”上了新闻报导!)。


图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 on Unsplash

实际见到他本人后,又是如何呢?果然名不虚传。我是初次参与拍摄以个人为主的谈话性节目,所以无比紧张,但只要在拍摄的空档,见到我紧绷僵硬的模样,他都会主动开启各种话题,让我放松心情。

“律师,您也太会说话了吧?”“今天的节目全都是靠律师救活的!”“这集节目播出后,您应该会收到很多综艺节目的邀约。”

听到这些话,我的自信感也随之提升,而且发现自己越到录影后半段,越是逐渐开始享受拍摄过程。

他到目前为止已经见过了多少人呢?我似乎明白那么多人全都不厌其烦地赞扬(?)这个人的原因—他深谙让初次见面的人,也像熟人一样处之泰然的诀窍。这个诀窍不是其他,正是“称赞”。

他是真的因为我很会说话才称赞我吗?嗯⋯⋯凭良心讲的话,我觉得自己不到值得被称赞的程度。想必他是为了舒缓我的紧张,协助我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才称赞我的吧?

谢谢那些称赞,让我能够努力以更加从容、自然的方式说话。或许是因为我也拥有一个需要与许多人见面的职业,所以才会格外留意这些小地方。即使是再尴尬的关系,称赞果然都能发挥让人乐于敞开心扉的力量。

同场加映:《理直气壮的走弯路,每一步都值得眷顾》面对赞美与损贬,你能活得不动声色!

哪怕到了开始上班,我都还不知道原来律师办公室是个会给人压迫感的地方。

直到望见踏进这个地方的委托人紧张得不得了的表情,我才忽然意识到这里竟然如同警察局或法院,是个讨人厌、门槛高筑的地方。的确,这里毕竟只是多数人在经历了不好的事之后,感到身心俱疲时才会来的地方。


图片|Photo by Medienstürmer on Unsplash

“没人会在幸福快乐的时候来这里找我。”

清楚认知这个事实后,我认为自己应该稍微改变一下待人方式—以小小的称赞作为谘商的开始。

暂且撇除是非对错,那些人背负着未能善尽家庭责任的愧疚感,甚至还得在走进办公室的同时悄悄留意我的脸色,这些人的表情大多不是正在接受付费服务的客人,更多像是学生犯错后进入教务处的表情。此时,唯有一句称赞,才能缓和这种表情。

“我看您在陈述书上写说已经结婚三十年了,但实际见面后才发现您也太年轻了吧,吓我一跳。”“从孩子在家事调查中表示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住,想必您对孩子来说一定是很优秀的父/母亲。”“您今天看起来比上次来的时候轻松很多喔!”

委托人听见这些话,大多会放松表情,羞涩地说出第一句话“唉唷,没有啦”或是“谢谢”。这一句话,正是开启牢牢深锁的心门门闩信号。如此一来,我也才能谨慎地谈论下一个话题。

同场加映:《父母的语言》给儿童照顾者的语言笔记:“历程”的赞美,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与恒毅力

“过去这段时间一定很辛苦吧?请不用太担心,我会尽全力提供协助。”

小小称赞带来的小小慰藉。单凭这点就能大幅度缩短委托人与我之间的距离。现在的我,很清楚与法律无关的几句话,确实能够提升谘商品质。


图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仍是新人律师的时期,我一直认为只向有上门的委托人说出适合他们的话、真正需要的建议,才是为他们着想。然而时间一久,我逐渐感觉到就算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一旦缺乏人性化的纽带,便很难顺利延续。

既然连短期的关系都是如此,那么在一般关系中,又该需要多少更加紧密的情感交流呢?

收到了下属熬夜好几天努力写出来的报告,读完后,发现内容依然很松散。这种时候——

“这里,第三十二页第四行,这段话,实际吗?”

“金主任的报告封面,每次都做得让人很惊艳吔,有什么诀窍吗?”

在这两句话中,比较想听到哪句当作第一句话?或许有人会觉得开门见山就指出错误比较好,但实际上并不然。

同场加映:意见分歧怎么沟通?《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人的说话练习》揭和谐沟通心法!

至少,比起“正确的话”,使用“称赞的话”开启对话会是更好的选择。原因在于,听见被包装成“正确的话”的“批评的话”,只会让人变得畏缩而已。


图片|Photo by Icons8 Team on Unsplash

在一方呈现畏缩的状态下,对话绝对不可能热络得起来。

当然也有人会因为过度重视称赞,导致只顾称赞、根本没办法好好传达的结果。当一个人无法自在地表达可能造成他人不悦的话语,通常比较容易发生这种错误,而这其实也是一个问题。

重点在于,无论是批评或建议,都必须在说完一些能够拉近彼此距离的话后,确实提出核心重点,如此一来才能更加完整地传达想说的话。唯有打开了心扉,对方才有办法听得进接下来要说的话吧?

劈头就被指责错误或缺失,自然就会影响到对方的心情,十之八九也很难再带着受伤的情绪好好倾听接下来的话。因此,以称赞的话作为开始对话的第一步,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同场加映:如何和工作态度消极的同事相处?把握 4 原则,用“非暴力沟通”看见彼此需求!|DEI 永续人才指南

我与刘在锡长得相像的新闻报导一刊登,亲朋好友的讯息立刻如雪花般飞来:“唯娜,你还好吗?不会心情不好吗?”

不知为何,我很好啊,超级好。刘在锡大概为了带给人欢笑才会贬低自己的外貌,塑造出“长得丑”的形象,因为根据我实际见到的本人,明明就长得很帅。

再加上无论他的外貌如何,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聪明策略家与内心温暖的人,懂得善用鼓舞人心的称赞,将初次见面的人也收编为自己的盟友。

我也想像他一样,成为一个连面对初次见面的人,都能给予令人难忘称赞的、暖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