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想调整性格让自己更受欢迎吗?人格心理学阿勒曼四大招厘清你的真实需求!

有时候,某些人格特质会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困难。例如:当我们的公寓因疏于整理而完全淹没在一团混乱之中;当友谊因我们成天躲在家里而消逝;当我们因自己爱吵架的行为而到处冒犯他人;或是当我们给自己的压力大到像是要一肩扛起整个世界的重担。

在这些情况下,解决问题、改变特定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可能会很有帮助。

不过,到底怎么样才算是问题?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困扰,是因为想要像朋友一样爱干净,还是因为父母明确地告知,我们毫无章法的行为是他们教养失败的证明?

我们是否期待透过井然有序,让自己变得更有效率和更成功?还是我们单纯只是想变成一个更好、更有价值又更受欢迎的人?

改变自己的动机很广泛,可能来自内部或外部,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有疑虑的。当我们开始会质疑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且保持自我成长、从挑战中学习,这是很棒的。但是,当学习意愿变成过度的自我优化时,就会变成潜在的问题。

当我们只是为了符合社会理想或他人的期待,而使劲强迫自己进入一个模板;当我们认为现在的自己不够好,而试图逃避自我;当我们无论出于何种理由,而无法接纳并爱着自己;当我们相信只有够受欢迎、够有吸引力、够自发或够有趣时,事情才会改变⋯⋯这真是一个谬论。

如果我们无法打从心底对此时此刻的自己感到满足,就算将来能以健美先生或小姐的姿态领取诺贝尔奖,我们也不会满足。

同场加映:越想迎合他人,人际关系越差?讨好型人格分析:取悦他人是种逃避策略,只会让你更加脆弱

图片|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Pexels

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针对性的性格训练使我们一再面对自己(认为的)不足和弱点,这可能会导致我们对自己更不满意,也让我们的自尊下降。也许我们会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目标而觉得“失败”,自我效能也会因此受影响。

在我们开始调整性格的本质以前,请先诚实地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有必要变得更开放、更尽责、更外向、更亲和或情绪更稳定?或是情况反过来:像现在这样开放、尽责、外向、亲和与情绪稳定,有什么错吗?

我们的心中是否有一个只在性格核心发生改变时,才能达成的具体目标?或是我们对于改变的渴望根本不会带来什么结果?当我们变得完全不一样的时候,生活会产生什么具体的变化?哪些会变得更好?哪些又会变得更差?我们会因此而遗失什么东西吗?

也许我们比较封闭,但不必跟上每一个新趋势,而因此过得很自在?或许我们杂乱无章,但也能在一团混乱里找出放松之道?也许我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却也因此成为完美的倾听者?也许我们有话直说,但也特别能满足自己与个人的需求?或是我们过于敏感,却因此能及时察觉逼近的危险?

如同前面章节所讨论的,每一种人格特质都有其优缺点,改变这些特质也意味着以旧的优势换取新的劣势。意识到自己个性的优点,能避免我们轻率地透过训练就把这些优点丢掉。

我们经常利用自我性格的“特殊效果”,填满一个他人无法轻易填补的空缺,这对我们自己和其他人来说,都是有帮助的!彼此拥有不同的优缺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互补。只要这样想就好:你是独一无二的,而这是一件很棒的事!

猜你想看:我在情伤后成长:我们为何会失去自我、过度迎合他人?

图片|Photo by Julia Mourão Missagia on Pexels

如果你想要改变特定的特质,有四个重点。苏黎世大学的人格心理学教授马蒂亚斯.阿勒曼(Mathias Allemand)与克里斯多福.佛吕克格(ChristophFlückiger)将其总结如下。

重点 1:了解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在开始之前请先确认:我们现在在哪里?想要去哪里?为什么要去那里?请仔细考虑自己的动机。我们设定的目标真的有意义吗?是发自内心想要改变的吗?我们的基本需求是什么?为了实现长久的幸福,我们需要什么?这就像Google地图一样,只有在我们知道起点和终点时,才能决定路线。

重点 2:动用优势与资源

你有哪些可以利用的优势与资源?请想想看,你可以针对性地利用哪些东西来做一些改变。像是写日记,你可以记下今天发生了什么好事、最幸福的时刻、值得感谢或特别激励自己的事。

也请把握人际资源,身边的人会透过赞美、真诚的回馈或偶尔巧妙的提醒来鼓励你。如果想要更积极一点,请把你的目标告诉身边所有认识的人,这会形成约束力并增加“压力”,毕竟你也不想让自己出糗。

图片|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

重点 3:针对行为与经历进行反思

我们都知道自我反思很重要,但这在日常生活里一点也不容易。我们可能陶醉地抽菸,却忘记自己已经戒菸了,哎呀!我们对不断说错话的他人感到很生气,却没注意到自己也会犯同样的错。

激烈争吵时,我们总是忘记自己才是引起争端的人,就像孩子们吵架时的那句经典台词:“是他/她先开始的!”

在这些情况下,想法、感受与行为经常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因此而感到愤怒,并开始像机关枪一样到处指责。很快地,我们便落入没有人喜欢的境地,甚至无法解释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

但是,针对我们为何会在某些情况下出现某些行为进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知道具体该从哪里着手,而在未来出现类似情况时做得更好。

图片|Photo by Juan Pablo Serrano Arenas on Pexels

重点 4:练习、练习、再练习,巩固所学

你现在已经能做出与自己期望的性格相符的行为了——恭喜!不过,只有一次是不够的。现在的重点是持续不懈,请继续坚持,直到新的行为模式成为一种习惯。一开始当然不会每次都成功,但只要坚持下去,不让挫折打乱自己的步调,一切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为自己设定每日或每周的明确目标会很有帮助,例如:每晚睡前,都要先把碗盘洗完、这周至少要用吸尘器彻底清洁家里一次。“如果─那么”计画也同样非常有帮助,像是:如果某天晚上没有做到,那么我隔天会提早十五分钟起床,把碗洗完再去上班。

你也可以直接针对自己的理想性格设定任务来练习。如果你想变得更善于社交,你可以找一个陌生人攀谈(或是,如果你的野心特别大,可以直接到卡拉 OK 的舞台上献唱你最爱的歌曲)。

如果你追求的是变得更开放,那么请到一间你所能找到最有异国情调的餐厅,点一道你陌生的菜肴—最好是从外语写的菜单上点餐。

如你所见,我们能透过某些技巧,有针对性地引导自己的性格往这个或另一个方向发展。但是,这么做并不总是值得。如果我们能学会更好地理解并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才真的能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如果能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如何及为何而产生,也会更容易接受别人原本的面貌。如果这本书能帮助到你,我会很开心。

换你试试看:ABC 模型

ABC 模型(触发情境─评估─结果)能帮助我们针对事件进行“整理”。如果下次发生一件事,你发现自己表现出的行为明显与你期望的性格不符时,在那之后(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同时)请想一想,然后问自己:这件事的触发情境是什么?

我们假设,你和另一半为了谁该倒垃圾而发生争执。下一个步骤是,你如何评估这个情境。你是怎么想的?也许是:“我总是那个被家事缠上的笨蛋,为什么全部都是我要做?我一点也不明白—完全不公平!”最后一个步骤是,你对于结果的感受与行为。

也许你很生气,所以才变得那么大声,还砰地一声把门关上,完全不符合你想要变得更亲和的决心。

透过 ABC 模型,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行为(你会那么激动,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也能够预想未来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做法。请想一下,你所期望的性格,会如何以另一种方式评估相同的情况。

例如:“我真的很生气,怎么又是我该倒垃圾。明明上礼拜就说好要更公平地分配家事,我现在就去提醒他!”这种结果是,你的理想性格会明确地解决这个情况,并确认这是谁的责任。如此一来,你还是会生气,但不会马上爆发。如果你下次真的能以更亲切的态度行动,那么就离自己的目标靠近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