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充满心理安全感是有好处的!利用“欢迎尝试”思维和重新检视思考框架,帮助团队效能升级。

文|原田将嗣

X:这个有前例吗?

O:来试着做做看吧!

不管是谁,初次挑战新事物都需要勇气。举例来说,想要改良业务流程,若至今为止的顺序为“A→B→C→D”,为了提升效率,想突然省略“C”,改变流程为“A→B→D”,理所当然是很困难的。

可以想见,团队里会出现“这样做没有风险吗?”等反对意见。此时,能让这种状况往积极面好转的言词,就是“来试着做做看吧!”加上期间或次数,例如“限定一周”、“只做一次”等,也会很有帮助。

“藉由省略这项工序,可以大幅减少花费的时间及经费。假使执行不顺利,也能马上恢复原本的方式。对于这项行动,要不要以一个星期为限来试行看看呢?”这里的“期限、次数限定语词”,不只能对成员运用,面对高层(经营阶层等)也同样可以使用。

“我想在我们团队里,以一个月为期来尝试‘十分钟朝会’”。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语词呢?其中是有道理的。使用“尝试”这个词,能让挑战的“前置刺激”压力减轻,换言之就是降低心理上的障碍,让尝试、挑战的频率得以增加。

只要让团队的“挑战”要素升高、愿意“试试看”的挑战总量增加,从结果来看,能够顺利执行的数量也会变多,让“有变化很正常”的概念彻底融入。

猜你想看:工作不当“完美主义者”:勇于尝试新方法的两种练习


图片|Photo by Canva Studio on Pexels

这种以“选择判断、试行、修正方向”,来取代“订定追求完美的远大计画,并缜密实施”的方式,其中也引入了各种商业用语的概念。

举例来说,近年备受瞩目的决策方法“OODA 循环”(OODA Loop),就是以“观察→理解→决策→行动”四个步骤来重复循环。藉由快速运转这样的循环,即便处在持续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出高精密度的行动。

而在系统工程、软体开发领域里很受关注的“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其特征就取自“敏捷”的“快速”、“灵敏”之意义,能在开发过程中,柔软应对规格或要件的变更。

他们在“变化难以避免”的前提下,藉由“小的循环”来反覆进行开发,所以很能因应改变。事实上,在这个变动激烈的时代里,比起“每三年进行一次大规模改良”,采行“多次小规模改良”,不是更能够获得良好的结果吗?

OODA 循环或敏捷开发所重视的,就是“增加尝试的频繁度”。请把“来试一次看看”当成你的口头禅吧!

藉由这句口头禅,可以让成员得到以下讯息:

  • 领导者欢迎“尝试”的态度。
  • “尝试”可能顺利,也可能不顺利。
  • 重要的是要掌握状况、找出需要改良的地方,再重复“尝试”。

若在如此思考的同时,团队里能开始产生“欢迎挑战,就算暂时进行得不顺利,那也在预期之内”的氛围,几乎就可以说是大功告成了。

“即使是没有前例或实际成绩的想法也被采用了!”、“跟现状不同的想法、手法或假设,也都受到欢迎”。在这种“挑战”要素升高的场合里,松开通往自由发想的刹车,应该就可以更进一步、更有开创性地相互交流了吧!

推荐阅读:“能容错的团队,创新思维才有机会扎根”《Social AED》发起人林绍伟的创业之路


图片|Photo by Kampus Production on Pexels

X:状况很顺利,就照着这样进行吧!

O:为了拿出十倍成效,来想想有没有想要尝试的事情吧!

若希望发想出能提高“挑战”要素、超越当前思考框架的想法,那试着让团队全体一起思考,与正常路线截然不同的“极端目标”,是很有效的做法。

比较常见的目标如:“营业额要比去年高 5% ”,通常只要“增加业务人员”、“提升广告预算 5-10% ”、“努力加班”⋯⋯靠着这些强化过的“预期内的主意”,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彻底,就已经足够了。

但是,如果想要让营业额增长“比去年高十倍”,那就有必要大胆地重新发想诸如“大幅度提升单价”、“重新检视商品阵容”、“将手工作业自动化”等等这类的想法了。

姑且不论实现的可能性,从“挑战”的观点来看,“更大规模地重新检视企业经营”是很重要的。这能够给予容易集中在当前业务上的成员们刺激,并拓展他们发想的框架。

同场加映: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比起说服他人,你需要学会的换位思考


图片|Photo by Moe Magners on Pexels

为此,请尝试提出这种容易理解的“十倍成果”,或者再大个一位数(比目标数值再多一个零)的刺激方法:

“我们官方 Twitter 的跟随数虽然只有两万人,但如果想要达到二十万人的话,你们觉得应该要怎么做呢?自由地发想、思考看看吧!”

“一下子要升到二十万人吗?这可是艺人帐号的等级啊!”

“不过,看看有些什么想法,或许还是有可能的吧!”

“像作梦一样的想法也可以说吗?像是被韩国流行偶像转推之类的?”

“这不错耶,那得先跟随他们的帐号才行啊!”

“先整理出当红艺人的一览表或许不错?”

上述例子,觉得如何呢?或许你会认为“净搜集到这种想法⋯⋯不太现实啊!”也说不定。如果现在团队有很多想法,那把重点放在“想法的品质”上,确实会更有效。不过,假使现在连一个想法都拿不出来,就请首先以想法的数量作为目标吧!

活用这个语词来给成员一个发表想法的机会,把至今沉睡在负责人心里“这么微妙的事情可以说出来吗⋯⋯”的众多想法,全都摇醒吧!拿掉思考的框架,我们称为“重新架构”(Reframing)。如同字面意思,这代表着要重新检视思考的框架。

延伸阅读:【台达 不同凡想.心旅程】钱薇娟:包容更多人,让团队更多元,这样才能一起走得更远


图片|Photo by Tirachard Kumtanom on Pexels

通常,我们多半都是从自己的视角、现在的视角、手能触及的现实及日常的视角来看事物的。如果能离开这样的框架,改以他人或客户的观点,去思考长期的未来视角或是非现实的跳跃想法。

像这样切换立场或视角来思考,将能够激起至今为止未曾想过的柔软发想。例如:

  • 十年后的自己看着如今的我,会给出什么建议?
  • 如果,日本第一的业务员来我们公司的话,他会做些什么?
  • 要我不发表意见,反过来说,就是要确实地听听别人说的话吧!
  • 如果有竞合,为了让我们获胜,应该准备怎么样的策略呢?

利用这样重新架构的言词再加上“追求十倍的成果”,便能够让对方跟自己的思考“朝着框架外”流去。

这个脱离常识框架的提问,也有着能够让意见跟想法更容易被提出来的效果。因为对于已知没有正确答案的提问,也就没有必要害怕会答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