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性”作为理解两性之外的出路无法达成平权,而平权又离真实的平等还有一段路。然而,透过多元共融心态的养成,我们可以一起走向真正的平等!

文|纪宁

我很不想要写“平权”这两个字,所以用了“平等”来代替,但这篇文章确实是要谈谈已经被快销式传播媒体喊到快要失去号召力的“平权”议题。

为什么不想用“平权”?不知道大家是否留心过“权”这个字所代表的社会意涵?相较于“权力”,在这里解释为“权利”,应该是更为合适的。但无论前者或后者,都离不开“分配”这件事,有分配,就有主动与被动──“掌权者”与“被掌权者”。

比起同世代的年轻人,我可能算是与快销媒体有点脱节的人,潜意识里或许也对于这种总是有点“肉麻当有趣”的自媒体创作形式不那么认同,因此并没有太常游走于 YouTube 这类平台。

在这样的前提下,若纯粹作为一个观察者,我的观点定有所偏颇,所以本文我想同时以当事者的身分,藉由分享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实测”经验,提供其中一个切面的想法。

当然,对于这个议题,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能够聆听异己,也能坚定自身立场,是共融最好的状态──你有绝对的选择权,可以认同或不认同。


图片|Photo by RF._.studio on Pexels

自媒体时代,键盘敲一敲就可以定义他人

基于工作需要,我还是关注了一些当红的自媒体创作者,以他们为支点扩散出去的大数据范围,也会经由各种推播管道无意间进入我的视野。

最近,我被推播了一位名字有听过,不过对于其人一无所知、或许曾在谁的影片中看过但未留下具体印象的创作者。然而,我竟是以“性别疑云”这种诡异的角度认识她的。

我想我只要写出下面的内容,就算不指名,知道她的读者一定也一看就知道;但还是想强调一下,她是谁并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因为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例子,也是我的例子,更是成千上万例子聚合成的社会现象。

只是从这些具有公开性的内容导入,我想是比较能够引发广泛思考的。听到这些内容的当下,除了以旁观者的角度感到一阵难以描述的不舍外,作为某种层面上的当事者,我心中也有多年来不想深究的记忆被震荡开来。

短短时间内,我便将频道至今大多数的影片看了一遍,然后惊讶地发现,这些内容可以说是定时定量出现在影片中,从早期认真的回应,到后来自嘲式的业配台词都有。其中表达得最详细的,是一支专门回应观众留言的影片。

(以下文字取自该创作者YouTube影片,稍有经过节选和编整)

“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不知道我到底是男生还女生。我就直接讲,我是女生啊,我就是女生。我看起来就像个女生吧,只是头发比较短。”

“不会因为被问而感到冒犯,可是有时候有些人就会比较没礼貌,他们就会说:‘唉男的女的?’我就会觉得,你是在买猪肉吗?‘要公的母的?’”

“看到一整排这样的留言还是会觉得,是不是我自己的影片做得不够好,才会让观众看完影片,只想知道我的性别。”

猜你想看:从东野圭吾《单恋》看跨性别者的孤独:性别像莫比乌斯带,无需勉强融入二元框架


图片|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

与此例看似状况相反、实际上却是出自同一种“无知”。长久以来,“很女生的女生”是我被深深赋予的认同,曾经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对自己的认同。

父母生给我了一个在大众审美中或许算是还满能被喜欢的外表,随着年纪渐长,明白更多人际关系现实而势利地运作后,透过他人的目光和言语,我慢慢意会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因此得到了一些无形的方便、宽贷和温柔。

然而,意会到“原来自己有被这样‘不公平’优待啊”却为我从十几岁到二十出头岁的这一段时光,带来了不曾设想的内伤;而在自我治愈的过程中,或许也滴水穿石地改变了我对“性别”,以及与之绑在一起的“性别认同”、“性向”的许多想法。

种下“必然”的种子,常常会长出“不然”的果实

十几岁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恶劣的实验。

这么多年来,这件事始终会偶尔地晃过我的脑海,并没有随着时间远去而淡忘过;但我也清楚,自己一直在设法淡忘它。倒不是有什么很戏剧化不堪回首的理由,单纯就只是不想让它勾起我的迷惘。

关于背后的动机,直到这一两年我都还持续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逐渐理出了一个脉络,并从这个脉络中找到一缕更真实的情感。

小时候似乎总喜欢用“喜欢谁”来当作和别人交换祕密的主题,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又在嘻嘻闹闹地逼问彼此喜欢的人。

“如果我跟她说我喜欢她,会怎么样?”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这个念头从我心中窜了出来,我居然非常认真且强烈想要实验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事。

于是我真的这么做了,我看着她,我说:“我喜欢妳啊”。从那之后,她不再和我说话,接着班上就开始传出我喜欢女生的谣言。而更后面的事情,以现在的眼光看大概算霸凌吧,没有身体伤害的精神型(笑)。

推荐阅读:给大人的绘本|《男孩?女孩?》破除惯性思维,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图片|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on Pexels

我十几岁的那时,青少年之间对于同性议题的氛围,仍包覆着一层暧昧与保留的面纱,还没有像现在一样能够侃侃而谈;至少我所感受到的,是质疑中带着一丝恐惧的眼光。

直到我再也受不了,我去向她郑重道歉、自首那只是一个玩笑,并且后来和班上一个男生交往,这个实验终于表面上落幕。有了那之后到现在的人生经历,我才能很坦然地说,我确实喜欢我的朋友啊,只是“喜欢”不是只有指涉着“性向”的那一种。

二十出头岁的时候,我做了第二个实验。为了论述方便,以下用语会非常刻板。

客观上来说,我确实一直都是以非常“女生”的形象示人,因此只要和留着“男生”短发的女生要好,就会开始被当面询问或背后探听──“妳们是不是那种关系”。

我一直都很好奇,问这个问题想要听到的答案,会是:“是,她是我的另一半。”、“没错,我喜欢女生。”或者“我喜欢的是男生啦。”哪一种类型?对于这三种答案的期待,反映出的是完全不同的发问立场。

这个问题的关注点究竟是“是不是有另一半”,还是“是不是喜欢女生”呢?我决定再度以实验来验证我的猜测。

我剪去从小到大一头“女生”长发,变成彻彻底底的“男生”短发,连鬓角都推上去,两侧也剃光了。事情果然出现了和我意料中一模一样的发展,我的角色瞬间和之前那些“我的另一半”对调。

从“可能是双性恋”,变成了“同性恋”──难道只因为我的头发,从长的变成短的?


图片|Photo by David Florin on Pexels

这样写出来,大家看了应该也会发笑,觉得哪里有这么肤浅的推论。但人真的就是这么直白的动物,就是用这些最浅显易懂的指标在判断万事万物的。然而,理解到这一点,却反而破解了我的迷惘。

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些实验,明白自己想要反抗、想要挣脱的心情,以及究竟要反抗和挣脱的是什么。

那就是,“女性”只是我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样貌,并不能指涉其他任何事情;一旦被指涉到其他事情上,它就是一种强加的认同──不管这种认同是看似对你有利、还是间接伤害着你,它都是强加的,都是可以被脱下、应该被脱下的。

每个人都要政治正确,“中性”俨然成为“平权”下的新标签

我想也不全是因为同婚法案通过吧,法律对人的思想向来只有最低限度的约束力。但从我十几岁至今,也不过十年的时间,社会风气确实已经一百八十度扭转成现在“感觉好像”多元平等共融的样貌。

别说质疑和恐惧了,仅仅是流露出不接受、不支持的立场,似乎都会默默落入政治不正确的指控。但当每个人都要政治正确,根深柢固的思想却无法真正扭转时,许多走在模糊地带的“中间”用语便开始浮滥,例如“中性”,就是最随处可见的例子。

“中性”到底是什么用词、代表什么意义?因为已经有“男性”和“女性”这两个分类,所以不好明确归类的都称“中性”?

同场加映:为你挑片|《女也》:这世界需要更多温柔,来捍卫性别平等与自由


图片|Photo by Monstera on Pexels

这不是文字游戏,重要的也并非这些社会性名词,而是当这些词汇、这些称呼,从每一个人的口中被说出来时,隐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走在“中间”,是一种过渡性的做法,得让社会全体以更加和缓的步调跨进下一个思维;过程中几经阵痛那是必然。

既为必然、目前也还在痛,“正确包装”这种皮毛式的修正大可不必;将力气花在心态上的多元共融,才是社会终有一天共同撕去标签、迈向平等的踏实作为。

而真正的平等──我想就是,至少在社会议题上,不再有“掌权者”与“被掌权者”,我们不再高喊“平权”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