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影后李心洁透过《孩子,你好吗?》系列作品,回望过往生命经历,好好面对原生家庭的创伤与内在小孩,鼓励大家勇敢突破框架去思考,时刻回到内心审视自己的需求。

初见心洁,揣着一丝紧张,想着如何开口,就要谈爱与创伤。

我们相视而坐,拿出早已备妥的访纲,才刚想着要递到她面前,心洁却笑说,“没关系,妳就问吧。”瞬间我几忽拭去了一切紧张,终于能笑着问她:“心洁妳好,我们先来聊一聊,这一路走来,妳在戏剧与生命角色交替与扮演中的学习吧。”

心洁语速慢,回答里头有深思,常常字里行间,带着对与谈者的在意,她习惯以“对不对”作结,彷佛留给对方空间,带有一种“我觉得是这样,你觉得对吗?觉得不对也没关系噢,我们就来聊一聊”的开放与贴心。


图片|李心洁 提供

既然是爱,怎么会有问题?

“我们的每一天,最基本的就是与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心洁相当直接,毫不回避问题。

她说,自己后来发现,人是不可能一个人形单影只地在世界生存的,我们总需要他人,需要建立关系,需要付出与拾获。

高中毕业后,旋即被张艾嘉挖掘,早早出了社会,心洁只身离开原乡,远赴台湾、香港演艺圈发展。面对几经变化且复杂的人际关系,她坦言,无论伤害与否,令她成长最多的,也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每一段关系都值得我们用心经营,说穿了,最终都是爱。既然是爱,那为什么很多关系会有问题?怎么让关系和谐?一路走来,寻觅问题的解答,最终却从自己身上找到了答案:“和谐的关系来自于‘真正的爱’,包含着纯粹与无私的本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爱自己开始。”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地了解自己,才有机会了解他人。

“一个人能进到自己内心世界多深,他就能理解别人多深。”心洁的话里总带有反思,正如纪录片里层层堆叠的旁白,带着她对生命的思考、对世界的关怀,以及接收与传递关于爱的讯息。


图片|李心洁 提供

原来我还这么地幼稚

《孩子,你好吗?》系列作品,是李心洁对于过往生命的回望,向内的自我探索,在平静里头生力量,才终于有气力,向世界喊话——关于孩子,作为母亲,面对创伤,期许更好的世界,心洁有话要说。

2008 年,心洁带着女儿离开香港,回到马来西亚定居,2016 年生下双胞胎儿子。

虽每隔几年仍会有电影作品,但心洁的生活重心已然改变,并更积极地投入教育及慈善工作。

延伸阅读:“我在都市长大,但还好我有回家”震撼生命的舞作《没有害怕太阳和下雨》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回头问及心洁当初是什么促使她离开喧嚣城市,带着丈夫及孩子返乡?心洁笑说,女儿是一切的起点。

“以前一个人的时候,没有机会看到自己很多的问题。开始带孩子后,才惊觉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冲突?怎么会有那么多浮动的情绪?发现自己很急躁、很焦虑、很紧张,以及原来我还是这么的幼稚。”

与女儿相处,就像是一面照妖镜,镜中反射,是自己原先看不见的倒影。那些自我期许的反射、面对关系的焦虑,全都赤裸裸地摊在孩子面前。

“原来我还是这么的不成熟啊。”心洁一面说,一面陷入沈思。

她长长的睫毛一闪一闪的,即便是在他人面前挖掘自己过去怯弱的一面,仍不减淡定,在自我揭露的过程中,她彷佛才真正地成为自己。

“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好像智慧不够用了。”语毕,她笑了起来。

“我开始接触禅修,让自己安静下来,慢慢去整顿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佛法之中汲取智慧,同时也获得喜悦,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快乐在‘这里’。”心洁捂着心窝,眼神直炯炯地看着前方。

“整个路程走下来,我觉得妈妈这个角色,让我变得更完整,也更柔软了。”

在《孩子,你好吗?》系列纪录片的第一篇章《我的名字叫作李心洁》中,导演随着心洁的脚步回到故居、探访母校,把记忆翻开,去寻找少女心洁的踪迹。


图片|李心洁 提供

生命是一条线性的旅程,每一个节点都是形成“我”的重要轨迹。

心洁说,回到校园那天,坐回靠窗的位置,朝窗外望去,正是年少时自己所见风景,样样未变,都仍在那里。

“我整个人陷了进去,那个当下我立刻就明白,‘过去’仍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这趟拍摄,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段与过去自己的告别之旅。”

告别过去,并非遗忘,而是好好收藏。心洁说,很感谢马来西亚,感谢生长的土地,那份爱持续地滋养了她,领她飞翔,更带她回家。

轻盈地待己,温柔地待人

人的心,就像海一样,越沈越深,就越安静。

演员、歌手 李心洁

《孩子,你好吗?》系列纪录片从心洁的成长背景出发,谈原生家庭影响、童年创伤,更待到成年后自我修复的历程。

心洁说,成为人母后,实在是找不到任何藉口去伤害任何一个小生命,“因此我常常相当小心,深怕自己在语言、行为上会伤害到我的孩子,因此开始更用心地探索,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的行为、我的情绪?”

“为了孩子,我想要成为更好的人。”从与孩子相处的过程,照见自身的不足,心洁接着说,“我们时常站在所谓‘成年人’的视角,设计框架去控制、限制孩子,那其实是很残酷的。我们都非常明白,快乐得来不易,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陷入竞争、比较的压力之中呢?”


图片|李心洁 提供

以爱出发,系列纪录片中唯一由心洁所执导的《山顶小屋》。

故事以在马来西亚致力推动华德福教育的 Audrey 老师为核心,以第三人称视角去探索教育的本质。

心洁说:“我们应该是去鼓励,让人性的光明面可以显现。而不是像现行绝大部分的教育,摧毁多少脆弱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没有自己、很自卑,总觉得自己什么事的做不好的人。”

同场加映:对孩子的成长感到焦虑?致父母:最珍贵的爱,是懂得放手,并愿意理解与陪伴

心洁谈教育,同时也谈修复。面对这么多残破不堪的关系,以及那些无法挽回的童年创伤,我们该如何自救?

心洁说,除了向内修补,没有其他的办法,“童年创伤、外在世界的冲击,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内心总觉得不足或缺乏某些东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试图向外寻找,追求成就、渴望被爱,但却怎么也填不满。”

无边际的工作与生活,以不断“索取”为起手式的爱,这些都对于修补内在无济于事。

“童年创伤使我们充满愤怒,有人选择向外爆发,有人向内自伤,压抑与引爆使我们总是带着负面的滤镜去看这个世界,当你很愤怒,谁都能够激怒你,什么关系也都有可能会搞砸,对吧?”

心洁的话中带有问句,像是小小的探问,温柔而有感染。她说:

“我们习惯用很多东西来填满自己,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我们也习惯要另一半说爱我,但却怎么爱都不够。我也有这个时期,但最终发现,人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

“如果内心有一份坚定的力量,就看得清很多事,常常保持与自己连结的人,发生任何事,也能有安定的心。排除沈重,越来越轻,回到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更轻盈地待己,更温柔地待人。”

这同时也是 47 岁的李心洁,修练至今,淬炼出的阶段性结论。


图片|李心洁 提供

后记:我们为自己造了爱

访谈最终,心洁望向我,即便是初次见面,却以几乎可以说是看透的口吻,对我说:“对于我们这种在乎爱、在乎情感的人,一定要学习静下心来。”那时那刻,与其说是访谈,不如说是真正地推倒人与人之间那道无形的围墙,仅用真诚展开对话。

猜你喜欢:对自己说“我爱你”,就是一种清理:二十一天镜子练习,拥抱内在小孩

“我自己觉得,有一种爱,它可能是最无私的,那就是大自然里面,宇宙的爱。”

向外索求,心是无底洞;向内探索,方能使心灵富足。在丰腴之中感受到宇宙气息,原来爱会滋生,在环抱自己的同时,我们为自己造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