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长大成人,有时却仍感到束缚,无法成为自己真正的自己。或许我们应该回头看看原生家庭如何透过“精神身份”影响自我人格发展,理解后勇敢选择,我们才能长成自己的模样。

文|刘凯晴

一只长相可爱的金毛寻回犬(又名“黄金猎犬”),刚从狗场被拯救回来。眼睛被打至视力模糊,鼻子仍在淌血,背后的伤口更是惨不忍睹。他表现得异常恐慌,嘴里一定要咬着东西才有安全感。

从一只小狗说起

笔者带它去散步时,发现它没法走直线——只见他在不停原地转圈。后来,得悉它原来大半辈子也被关在笼里生活,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在笼里不断转圈。现在即使给予它自由,可以在一大片草原上奔驰,它也只是选择继续原地转圈。

它“无法”享受明媚和煦的阳光——每逢看到黑色的后巷、幽暗的地方,它都会自动自觉走进去。原来他以往在黑漆一片的狗场生活。现在即使给予它自由,可以安躺在灿烂的光明下,它也只是选择在黑暗蔽日中瑟缩一角。

是的,这只小狗有“肉身自由”,却因为后天的经历,让它失了“精神自由”,未能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后天的经历,大大影响生命的成长,小狗如是,小孩如是,你和我如是。


图片|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Pexels

家庭的无形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分为三层。最浅层是“知识”:语言、走路等;第二层是“素养”:礼貌、尊重、良知等。

往往,我们也没有察觉和多加探究第三层的教育:“精神身份”,亦是最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最无形的。这种教育是不经不觉的。这种教育是随年月累积的。在这种教育下的受教者非常被动、可以没有意识,更是无法自控的。

举个例来说,陈小姐从小到大,父母都拿她和所有表哥表姐、兄弟姊妹作比较。她从小到大,就在挫败感中成长。父母可能没有恶意或故意要让她感到挫败,甚至只是想她订立目标,追求进步。

可是,她从小就“无形学习”了我是一个“失败者”这个“精神身份”。

同场加映:如何从家庭“情绪勒索”中走出来?独立的你,有能力与父母真正和解


图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像陈小姐般在这种家庭下成长的人,主要有三种人格发展:

一、“逃避”

这是指生命中几乎有甚么挑战都不会尝试,就算对那样事物有多大的好奇心,也没勇气参与,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于是便会无法自拔地逃避。

例如:可能在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明明有离开的机会,但她就是没有办法让自己离开。

二、“投降”

这是指不能自控地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认为自己无论做任何事情,也注定会失败。

即便可能有一两次成功的经验,自己也会鸡蛋里挑骨头,或常常和别人比较,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没法感受本该可以享受的满足感。

三、“补救”

这是指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失败者,不惜牺牲自己所有的基本需要和真正喜好,一直想向外界证明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

最常见的是花尽一辈子的时间,不能自控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不是为了回应自己内在的渴求,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眼光。

以上的三种人格发展,也有一个共通点:“无法自控”。有选择但不会选,又或者看不到自己有选择。

继续以陈小姐为例,她已是个自由自主的成年人,但却没法享受“精神自由”,继续用父母无形教她的失败者身份活着。就像那只金毛寻回犬般,明明可以自由地奔跑,偏偏自限地原地打转。

又以家庭暴力个案为例。很多家暴的受害者,小时候经历过父母的暴力对待。长大后丈夫或妻子以暴力对待他们,他们已经是个成年人,其实可以选择离开,但很多受害者也“无法自控”地选择留下来。

推荐阅读:“让伤害停在原生家庭”对关系最大的责任,就是成为快乐的自己


图片|Photo by Olga on Pexels

正是因为父母教育了他们一个“精神身份”,叫做“受害者”——“父母是爱我的,爱我的人是会打我的;我的伴侣打我,所以他爱我。”纵使身边朋友和专业人士也建议他们离开,但当他们离开一次后,他们又会再一次回去;

后来再一次离开,又不能自拔地用回去一次。如此循环,生生不息,看不见尽头。

再以家庭中的长子及长女为例。很多在原生家庭是哥哥、姊姊的人,投身社会后,往往会担当工作圈子内“奶妈”、“奶爸”的角色,总是忍不住协助同事“执手尾”、在公司留守到最后,废寝忘餐地工作。

父母在成长阶段,无形地教育了他们一个“精神身份”,叫做“牺牲者”——“即使我很困很累,也一定要帮忙照顾弟妹,我要做一个好榜样”。纵然已届成人之龄,有拒绝别人的自主选择,他们也总无法说不,永无止境地苦着自己,成就他人。

亲爱的家长们,让我们从心感受,到底自己的父母和师长,给予我们一个怎样的“精神身份”。他们在五岁时给予你的身份,现在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你有察觉吗?你喜欢吗? 你自由自主吗?

我们现在对待下一代时,给予孩子怎么样的“精神身份”?

这只金毛寻回犬还在原地转圈。

在此祝福可爱的小狗以及每一位朋友们,找到真正的“精神自由”,勇敢地活出自己选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