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应不应该看彼此的手机?这道命题已不是新议题,却时刻出现在关系中摩擦着彼此。然而,想看手机的念头,到底是源自于伴侣不值得信任,还是自身缺乏安全感?

文|不是猫

伴侣是否该看彼此的手机?这在现实生活或网路论坛上都是热门议题,支持者普遍主张伴侣间不该有秘密,反对者则强调即便交往(或结婚)也应保有个人隐私。

然而,每对情侣都身处不同情境,相处模式也各异,在要求对方让自己看手机或衡量该交出手机前,有 3 件事情非想清楚不可。

看手机的动机

一、纯好奇,想瞭解对方

交往中想瞭解伴侣乃人之常情,有些人认为交往即应将一切透明化,却忽略了手机资讯也包含了另一半亲朋好友的隐私,另一半或许愿意坦然曝光,但他无法代替其他人发言,瞭解对方大可直接透过沟通。

二、不给看就是有鬼?

这是在论坛上最常见拥护互看手机的论述,却忽略了个人差异。交往是一个过程(process),信任则需要时间累积。

笔者当然不鼓励任何人在交往时隐藏会伤害另一半的“小秘密”,但现在的手机动辄可以看见许多私密、甚而财务资讯,每个人也或多或少有着无关出轨的小“怪癖”,随着相处日久始愿逐渐揭露。

与其断言不给看就是想偷吃,倒不如试着瞭解对方为何如此坚持。

同场加映:“她扮演好妻子,容忍在外偷吃的他”关系心理学:真正的爱,不需要这么辛苦来换

图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三、对方形迹可疑

当伴侣频繁对着萤幕傻笑,你好奇靠过去时却又遮遮掩掩,抑或突然变成手机不离身,连睡觉都要压在枕下。是了,这或许是你该看看手机的时候。

笔者曾经在 Dcard 看过女方见男友行为异常而查看手机,最后发现对方只是在筹划生日惊喜;

但身旁友人也曾遇过向来手机乱丢的男友,某天起忽然连洗澡都机不离身,甫拿起藏在衣物堆里的手机,男友便从干湿分离隔间湿淋淋冲出来解释的例子。

对方行为反常时,看手机不失为一种自保之道。

四、不安全感

有别于上述情况,部分人在交往中即便伴侣毫无异样,也常会脑补出一堆小剧场,从而想要透过窥探对方手机来确认对方是否“忠诚”。

这样的作法虽能让人一时心安,却可能造成两个更严重的后果—漠视自己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个人成长议题,试图透过外界因素维持安全感,一旦风吹草动就不免自我怀疑,对感情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这种自我安慰式的检查绝对防不了真正想出轨的玩咖,倒不如从他言行是否一致等细节观察其本性。

猜你想看:报备、定位、视讯,才有安全感?你不需要更完美的伴侣,而是更完整的自己


图片|Photo by Gilles Lambert on Unsplash

看手机也要避免双标

曾看过一些网友自己不愿给对方看手机,却坚持对方有义务让自己看,理由不外乎对方异性缘较佳或交友更广泛等。

这种自我中心且双重标准的思考模式,别说讨论是否该看伴侣手机,连是否该有伴侣都该被质疑。

然而,若自己与伴侣期待的标准差异太大时,该怎么办呢?

一、个人与伴侣感受同等重要

有些人质疑:如果不想体贴对方的感受,那么为什么还要交往?

然而,此说有很大的弊病—健康的感情绝非仰赖单方面体恤对方,只有一方让步的关系往往会导致长期委屈求全、最终情绪爆发的悲剧。

伴侣的感受固然重要,自己的感受也不应被全然忽视,反之亦然。

只强调单方面感受须被重视时,很容易就变成以道德之名行情绪勒索之实,唯有双方都将自己的感受据实以告,瞭解彼此真正在意的点,才可能找到双方都不觉得太委屈的共识。

二、瞭解个体差异

任何一段情感关系渴望长久,双方总要各退一步。每个人有独特的生长背景,遭遇也不尽相同,硬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套在对方身上,或强求争论“对错”是没有意义的。

当你确定要与这个人走下去,不妨在双方情绪平稳时坐下来谈谈—为什么想看手机?为什么不喜欢被看手机?

除了不安全感和隐私,意见形成常有成长经历中的蛛丝马迹可循,深入的交流不仅更能避免单元性的推论,也能使你进一步瞭解对方的思考脉络。

瞭解每个人的差异并学习接纳,是爱的第一步,对于关系的发展通常有正面的效益。

同场加映:如何经营稳定婚姻?不能只是分工,而是两人都能各自独立


图片|Photo by Ryan Jacobson on Unsplash

三、价值观比荷尔蒙影响更深远

有些人主张“爱可以改变一切”,然而,在情感关系中真的是如此吗?抑或者,你们之间一定是“爱”吗?

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过 Sternberg(1986)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其中的承诺(commitment)必然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而成。

即便不信赖这套学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多巴胺(dopamine)确实让我们误以为坠入爱河,最终才醒悟恋爱并不等于爱。当多巴胺逐渐褪去,价值观差异往往加遽了相看两相厌的速度。

近年来网路上不时看见网友们提到感情“始于五官,终于三观”,这一顺口溜看似戏谑,实则与名列近代美国十大心理医师 John Gottman 所提出的“协调”(attunement)概念不谋而合——伴侣之间必然有所歧异,歧异也是双方需要学习接受的一部份。

然而,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却是决定感情是否得以长久的关键。

简单来说,我们与伴侣对是否同意互看手机或许有不同的看法,但真正影响我们能不能、甚至该不该走下去的关键,其实在于双方是否愿意坦诚沟通并共同面对这份歧异。

唯有当我们都试着坦承自己、瞭解彼此真实的想法,再一起找出最佳解时,情感关系中的承诺(commitment)才会更加牢固。

延伸阅读:“我对他,究竟是迷恋还是爱情?”关系心理学:爱情三角理论,找到你的灵魂伴侣


图片|Photo by Scott Broome on Unsplash

看了手机,然后呢?

先确定你够能忍,再打开潘朵拉的盒子

笔者曾目睹伴侣精神出轨的朋友一方面觉得“男友只是精神出轨”,却又无可自拔地臆测着对方是否会再犯,男方也从原本被揭露时认错悔改,到逐渐对女友的猜疑感到不耐。

精神出轨固然不对,但要求被原谅的一方长久且无条件地包容负面情绪无异缘木求鱼。与其不顾一切将两人置身于看不见尽头的关系修复过程中,倒不如先审酌自己是否能再次信任,以及对方能否有承担力持续陪伴。

况且,许多人看了手机后虽生猜疑,但对质时又往往被三言两语带过,或者对方干脆相应不理,从此以后,连平凡的嘘寒问暖都可能加深两人的间的猜忌,如此一来又何必当初?


图片|Photo by Eric Ward on Unsplash

确认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虽然精神出轨的一方通常还未踏出行动,但对伴侣来说却犹如晴天霹雳。在这样的情形下若无法对自己想要的结局有确切的把握,最好不要贸然行事,以免后悔。

若你本身容易猜疑,又暂时无论如何离不开这个人,那么“不要看手机”或许是比较明智的作法——因为你无法确定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多疑,最后反倒弄得一段良缘成为怨怼,而不肯放手的你在这种没品质的关系当中,或许因不甘心而受的伤会比真正被出轨还沉重。

无法让你信任的他,或者无法信任他人的自己

最后,对于看了手机之后明明什么都没发现,却一直忍不住猜疑对方是否事先删除纪录、无限脑补的族群来说,伴侣是否愿意满足看手机需求其实不是最重要的。

唯有正视问题核心:我究竟害怕什么?为何我无法全心信任眼前的人?面对“无法信任”的真实原因,找到乐意陪伴“协调”的伴侣,或许才是真正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