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单身者经常面临“什么时候找对象”的灵魂拷问,然而人生是自己的,只要是忠于自我的选择,就算被贴上“单身狗”的标签,一个人也能有一个人的快乐!

文|Ni

法国一本惊世骇俗的读物《单身的艺术》,一上市就上了风口浪尖,评论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它是一部颠覆现代人价值观的思想书籍。

书中的想法不外乎偏激了些,但值得我们深思的也不少,的确有助于解放社会大众对于单身的偏见。

以下笔者将点出几点书中的想法,并提出我们如何用以改善生活。

书中最初批判了今日将“单身人士”的地位,打击到谷底的社会价值观,以中文的语境来说,我们将单身人士称为“单身狗”或许是一个意思。

这造成了部分的人因为单身而自我价值感低落、自我设限、自我否定,因而活在不快乐之下。


图片|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Pexels

笔者观察身边朋友,这件事可能造成的影响有几点。

举凡特定节日,有伴的友人随手一张放闪照片,就能引来随着闪光而来,孤苦伶仃、饥渴的飞蛾们;或是单身的友人们把这些放闪照当作伤风败俗的东西,彷佛多滑到一张就能要他们的命。

这样的现象能够看出,我们自然而然会把拥有交往关系的友人,放在一个美好到足以令人羡慕忌妒的位置,而非平常心看待,而形成了阶级制度。

当我们渐渐将单身和失败两个词捆绑起来,标签效应就会逐渐影响社会。

这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特有,例如我们父母那一辈,对单身有种莫名的惧怕,无论是基于惧怕自己老了没有人陪伴,或是基于社会观感,莫名其妙都在某一个年龄段就找到了人生伴侣,后来快速步入婚礼的殿堂。

无论什么领域,社会都会催促着那些掉队的人,赶紧跟上大众的脚步。那些到了合适年龄却没有去做符合社会期待的事的人们,就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延伸阅读:为你挑剧|《妈,别闹了》:单身、恋爱、再婚?都好,记得你随时都有选择

高品质的单身,胜过低品质的交往关系

无论造成何种影响,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滥情”。

一项调查指出了成年后的人们更倾向“先交往后了解”,足够显示了在这样价值观底下的人们,对于爱情“先求有,再求好”的态度。

书中的作者可不这么想,作者用数据证明了,低品质的交往关系,更容易导致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生。

也就是说,一加一大于二的爱情,应是建立在对方和你的契合程度。那我们汲汲营营追寻的爱情,可能不是我们想像的永远美好。

以笔者身边的友人们作为例子,奋不顾身的、快速投入的爱情,很大机率没有结局,因为长久的爱情是建立在各方面一定的契合,而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与累积。

当然,这不是说每一段感情都应该要长久。只是若以长久为目标,观察和相处或许大于一时脑热。

猜你想看:单身者数量达到历史新高!研究显示:单身者比已婚者过得更快乐且健康?


图片|Photo by Timur Weber on Pexels

前段说了想得到优质的交往关系,首先需要时间去观察,这就意味着单身的时间可能因此拉长了,那我们如何按耐住寂寞?笔者认为也许不必压抑。

当我们了解到单身和有交往关系,两者的生活同等美好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学会和单身相处了。

也就是说,单身并不可怕,它和呼吸一样自然,没必要将它当作一个痛苦的过度期。当我们脱离这个框架,自然而然就得到思想、心灵及身体的解放。

笔者有一个朋友,她已经单身许久。她说过,比起以前那些为了交往而交往的关系,她现在更愿意花时间和自己相处。


图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单身并不意味着失败,它只是一种中性、客观的状态。

我们不需要为了摆脱单身而投入爱情,不需要为了社会眼光滑起交友软体。

如何和单身相处,或许我们天生就知道答案,只是在社会的目光下我们洗脑了自己,而迷失了自己。

虽然本篇说的是“单身的艺术”,但笔者依旧认为无论推崇任何关系,都应该建立在自己舒适的基础上。

单身时享受单身,该爱时全心投入,才是笔者真正想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