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心理医生谘商前,不少人会期望从心理学书籍中得到解答,作者透过亲身经历传授方法,让读者避开误区。

文|呆比

我并没有任何医疗的相关背景,只是一个尝试自救的普通人,如果你跟我一样有预算或其他考量,书是经济实惠的选择。

然而书作为一个工具,就像是剑可以选择防御或伤人,我诚心的建议最好找一个专业人士,例如心理师,引领你如何操作;但对于还是想先自己来的人,我提供一些经验供参考,是我和周围的人曾经不小心踏入的误区。


图片|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1. 觉得效果不彰

似乎是泛滥的工具书(ex : 快速致富、快速减肥)带起的歪风,让部分民众期望心理问题也能按照 SOP 一路过关斩将,甚至指责作者没有提供正确解答。

但是看完一本书,就能治愈十几年的伤,谈何容易?你必须亲自走过,辨识出症状、厘清成因、清创,过程或许痛苦到怀疑自己为何开始这段疗程、真的能治好吗、为什么情绪反而恶化了?

一本书不构成解答,请多多阅读不同观点的书、撷取对你有帮助的字句,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然后实践于生活中。

譬如曾经对我很有帮助的一句话是 : “是很糟糕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周慕姿《羞辱创伤》

2. 无预警揭开别人伤疤

学到一个新知识时,可能会急欲分享或“应用”,比如 : 分析别人的状态。拜托千千万万不要,连医生都不能在诊间外随意看诊了,况且也不能凭几个元素符合,就粗糙地判定其中有什么。

重点是,即使你说对了,对方的感觉却糟透了,引起风暴后该怎么收拾善后,我想很多人不知道更无法承担,往往看情势不对拔腿就跑,留下当事人在风暴里苦苦挣扎。

比较恰当的处理是等对方做好心理建设、开口求助再帮忙,超出能力范围也请寻求专业协助。

同场加映:焦虑者自救指南!心理作家海苔熊:克服焦虑,从每一天练习心疼自己开始


图片|Photo by Etienne Boulanger on Unsplash

3. 要求加害者道歉

看几本心理学的书籍后,大部分人都会抽丝剥茧回朔到根基——原生家庭。觉醒当下经常有股冲动,恨不得把整本书画满萤光笔,高举在照顾者面前 : “你看!这是我的血和泪!我正在用一生治愈不幸的童年!”接着对方会说他错了对不起,你们相拥在一起痛哭⋯⋯吗?

抱歉,我与他人的经验是对方会恼羞成怒 :“你记错了。”“爱记仇。”“不知感恩。”“总是习惯怨天尤人。”

后来我发觉让我这么痛苦的主因是,对方无法给予我想要的爱,他身上没有这个机制、没有人教过他,若无觉察力,一代代复制下去是非常容易的。

我认为上一代普遍给予的是恒河猴实验中“机械猴子的爱”——提供基本需求。满足需求后,下一代开始渴求“绒布猴子的爱”——同理与陪伴,机械猴子能够变成绒布猴子吗?

或许吧,但我目前做的是暂时放下期待,停止追寻不存在的东西,直接向外寻找绒布猴子的爱,最重要的是,独处时懂得自己给自己同理与陪伴。

猜你喜欢:五步骤人生自救指南:杀不死你的,使你坚强


图片|Photo by Nguyen Thu Hoai on Unsplash

最后,心理学的书有没有帮助到我呢?

我相信是有的,某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被那些熟悉的面孔围绕、责骂:“你们误会我了、听我说!”可是没人听我说,他们已经认定我是什么样的人。

尽管不是事实,我却像被催眠般渐渐代入角色中 : “大概我真的很烂才没人喜欢。”

此时,某书作者奇迹般地出现,握住我的手、鼓励我,潜意识的我不再任由他人形塑我,现实中的我找回了勇气与自信。

所以代表我完全康复了? 没那么简单,但是从后退、停滞不前到能迈开步伐,对我来说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