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二元对立,从小教育孩子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不在框架中委屈自己、也学着尊重他人。

《男孩?女孩?》是乔安娜.艾斯特拉(Joana Estrela)创作的性别教育绘本,透过细腻语句,每页插画,都像一则启发人心的故事,引领读者向自己提问,深度自我探索。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二元对立的标签,从一出生开始,外界便试图定义我们的模样。

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调皮妹妹,还是淘气宝宝?选蓝色和粉红色,和性别相关吗?能不能单纯因为我喜欢?

穿裤子、裙子,留长发、短发,外界似乎总有一定成见;甚至连运动、跳舞,海边冲浪或玩沙,也总是陷入性别刻板印象。

有必要知道是男生还是女生吗?有的时候,只看外表并不容易分辨。而性别和兴趣,也没有绝对关联。


图片|联经出版 提供

男朋友?女朋友?或是爸爸?妈妈?称谓很重要吗?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互相喜欢,我们彼此相依,我们是因为爱而组成的一家人。

你会喜欢:给大人的绘本|《咱的日子》谢谢你陪我!那些有毛小孩相伴的暖心日常


图片|联经出版 提供

我的奶奶总是说……“关于口味和颜色,每个人喜欢的都不一样。”就像性别有光谱,并非总是非黑即白。

我们只能看到表面,却不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况。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轻易评判,时常忘了尊重每个人的喜好及做自己的自由。


图片|联经出版 提供

世界上的人不只有两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是每个人的权利,无惧成为自己,也成为互相尊重的人。


图片|联经出版 提供

祕密,不是藏在旁观者的眼睛里。这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你要勇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延伸阅读:给大人的绘本|《夏天吹起的风》流传四代的台湾记忆,迎向未来的自信勇气

性别认同,是建构自我认同和互尊互重的一环

性别认同,是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面临的议题,也是自我认同的重要一环。

很多时候,不只家长会因为孩子的性别而预设其喜好及发展,我们本身也会受外在的“偏见”或“刻板印象”影响,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这其实限缩了我们对于自己的想像,也影响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多元社会,我们以为刻板印象已经不再鲜明,但绘本《男孩?女孩?》却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引导我们重新思考,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诸如颜色、衣着、用语、兴趣⋯⋯是不是仍在不知不觉中束缚了我们的认知?

如果我们无法打从心底“尊重”个人特质,就会一再落入标签与偏见的循环。我们可能是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可能是将标签贴于他人身上的人。


图片|联经出版 提供

美国知名记者洁西卡.诺黛儿(Jessica Nordell)在其着作《隐性偏见》中提到,“偏见”会影响我们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形成对立而令使人受伤。日常生活中,偏见之所以无所不在,是因为个人在成长中的所见所闻与社会环境相互连结,形成“惯性思维”。[1]

书中也举例了本.巴雷斯(Ben Barres)变性前后的故事:从身为女性的不自在,到决定勇敢变性以后,竟然惊讶地发现,人们因为他是“男性”而更加肯定他的学术研究与认同他的能力。[1]

为什么明明是同一个人,人们却会因为不同的性别、种族、地区……,而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和态度?

若要消弭“惯性思维”造成的偏见,关键在于认识并“尊重”每个人的本质,而不从“外表”落于先入为主的框架。这个过程,需要“同理”,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才能看清楚彼此的视野。

“是男、是女,每个人将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绘本《男孩?女孩?》

同场加映:给大人的绘本|《学会飞之前,走走也不错》:人生没有弯路,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是每个人打破框架的关键一步。尽管害怕与众不同,也不能动摇一个人如何认识、理解自己。

当我们不再戴着面具为他人而活,而是为自己的人生勇敢时,才能打从心底接纳自己、爱自己。

只有你可以诠释自我,所以不要逃避,这个世界充满着无限可能。

尊重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没有必要迎合外界的框架,而丢失自己独特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