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的课堂上,身处异国的他,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同时,他也意识到 DEI 是一个不停止的练习:“要解释字面意思没有难度,但要执行就很不容易!”

文|廖小刀

纽约的秋天比台湾的冷多了。和朋友约吃火锅,边吃边分享我来到纽约后的生活观察。

他说:“大城市是不是都差不多?我觉得纽约和台北其实差不多。”

我回说:“我觉得人口组成比较多元。国籍、族裔、语言等差异性比较大。

台北虽然有很多外国人,但台湾人还是占多数吧!同质性还是偏高。”会这样回答的我,是因为我心里一直惦记着 Diversity(多元)。

我今年申请上了傅尔布莱特计画(Fulbright Program),于夏末秋初来到纽约,展开为期九个月的交流参访与学习。在参访期间,我会待在一个非营利的剧场,透过实际工作完成我的研究。


图片|Photo by fauxels on Pexels

入职第二周,正好搭上公司该工作年度的多元共融教育训练(DEIA Training)。

我在台湾时上过简短 DEI 的课程,也阅读过相关文章,认为自己对 DEI 并不陌生。但看着文件的第一个问题,我竟完全回答不出来,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问题是:目前你在工作上是如何跟委托人、学生、家人、员工、客户互动?请随意并尽可能选择多个目标群体。你认为在公平、多元与共融的落实、行为与决策上,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我就这样盯着文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课程开始,我听着其他人的分享与讨论,理解无碍,对于讲师的说明也没有什么疑问。

但是训练课程结束,我再度看着那个问题,觉得自己还是无法有具体的答案或是更有脉络的论述。

直到与一位来美国数年的友人谈话,我才梳理清楚我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

延伸阅读:被刻意曲解,哭过就前进!专访 Kolas Yotaka:原民姓名,让世界知道台湾是多民族国家

先认识自己,才能更认识别人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些基础,包含:对于 DEI 的了解,以及对于 DEI 的意识。

这个意识是指:能明白身边发生的事情、或是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反映了 DEI 的哪些面向。

美国近年来一直在讨论 DEI。

其中一个显着例子是,我进公司后,遇上几次需要大家自我介绍的场合,都会请大家说明自己的 pronoun(代名词,也就是别人用什么来称呼你:she / her、he / him或 they / them)。

我在公司电子邮件的签名档也放了 pronoun。

美国当地──以及我身处的表演艺术产业──已经将 DEI 逐步深化。以一个从台湾来的人而言,只有简短的课程与文章,对 DEI 的认识当然无法与当地人相比。


图片|Photo by fauxels on Pexels

加上美国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因素,这些都不是身为外国人的我能轻易理解的。

在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发现自己明明是去参与多元共融课程,自己却没有“被共融”(not included)。

因为没有人注意到我这个身为“少数的、没有在美国生活过的外国人”,而是理所当然的觉得参与课程的人都有 DEI 的基础理解。

刚刚说到我对 DEI 不陌生,但那只停留在解释 DEI 的字面意义。说到底,我并没有更清晰的 DEI 意识,也不曾思考我自己怎么做的,自然也就无法回答一开始的问题──“如何改善”。

那该怎么建立意识?该怎么落实?我帮自己开启的第一步是:自我身分识别(identification)。我找到了相关资料来辅助。

由 Sylvia DuckWorth 绘制的 The Wheel of Power & Privilege 是一个很棒的参考工具。


图片|HURLEY MEDUICAL CENTER - MDEICAL EDUCATION

根据文字指示,写下自己的年龄、姓别、种族、宗教、身体健康状况、教育等等。从这边起步,先识别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在填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没有想像中了解自己。)

第二步,可以把这个图套用到互动对象身上,寻找彼此之间的异与同。更进一步可以探讨该类别中我与对方的优势与弱势关系。

我也可以根据这个图表调整类别,画出我在职场的图,找出怎样的身分识别是强势的,而自己又在什么位置。


图片|sylviaduckworth @ IG

不困扰是一种幸福,那种幸福是因为自己是优势群体

我在美国,而且还是在纽约这样的一个大城市,语言、文化、种族等都跟台湾不同,也比台湾更多元、差异性更高。

本来在台湾感受不到的事,在异国就会被凸显,也会开始因为某些身分识别感到阻碍,例如种族或是国籍。

而在台湾不是如此,我跟多数人的国籍一样、我在台湾使用中文、我是汉民族,少有哪一点会令我感受到困扰。以致许多识别是我在台湾生活时没有察觉的。

但是,这样没有感觉不代表每一个在台湾生活的人都跟我一样。我自己是优势族群,那其他人呢?我身边一定有少数,那些从未被我察觉的少数。

想像自己还在台湾,填完自己的身分识别后,如果要绘制台湾的 The Wheel of Power & Privilege,可能不一定会放肤色或体型;

但是身体健康状态(身心障碍)、性别、城乡差距、国籍、族群(原住民、明清汉人移民后代、1949 年后移居住民、新住民、新移民)等等,都或许是会被我放进图中的。

猜你想看:自由工作者柚子甜专访:真正多元共融的环境,不是要你够强,你才有资格说话


图片|Photo by Anna Shvets on Pexels

DEI 代表“公平、多元、共融”,是很正向的期待,要解释字面意思对我而言没有难度,但要执行就不容易了。庆幸自己有从课程与问题得到冲击,让如此不敏锐的我发现“原来我是需要被共融的那一个”。

以此为契机,开始检视与认识自己,练习观察周遭,渐渐去发现与意识到那些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样”与“不一样”。

过往我对很多事情无所谓,可能只是因为我跟大多数人一样。跟我不一样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观点,需要的机会与资源也不一样。

讲师在课程最后提醒:“DEI 是一个不停止的练习,公司的主管们也还会有进阶课程。课程中聊到的各种观察与案例,都可以再拿出来重新检视。”

我想,参与多元共融课程但没有被共融的我最能体会到这点。身在纽约的我,很期待这个环境带给我更多关于 DEI 的体会与刺激,让我能继续练习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