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容易在爱中卑微,却换不来渴望的结果,但头破血头后,是否更明确自己对爱情的界线与需求,建立自我认知与幸福轮廓?

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从孩子变成少年、青少年,逐渐开始接触亲密关系,也势必会经历颠沛流离。

就像黄小琥在《没那么简单》所唱的:

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脾气。
过了爱作梦的年纪,轰轰烈烈不如平静。

幸福没有那么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
什么都不懂的年纪,曾经最掏心,所以最开心。

在每个人情窦初开之时,往往会对亲密关系有所幻想与向往,但似乎因为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感情这条路上流离失所也是个必然,而这也正是开启一段寻找自我的开端。

在历经折腾的感情探索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思考:

“在亲密关系里,到底应该选自己爱的还是爱自己的人呢?”

情窦初开,盲目信仰爱情,爱到没有自己

情窦初开时,在亲密关系前,我们都是个渴望爱的孩子,凭借着对爱情的幻想,对自己在关系中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多理解。

初入情场,渴望有人理解、呵护以及爱惜,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梦中情人、灵魂伴侣。

我们可能会选择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渴望成为众人眼中的神仙眷侣,但实际上亲密关系中,我们也因为对自己实际需求的不了解,而爱得委曲求全。

我们可能为了关系而放掉自己的生活、喜好,甚至事业,让自己的人生失去平衡,就为了成全关系。

然而,现实总会让我们理解亲密关系并非如自己理想中的那样美好、梦幻。最终,我们可能会因为彻底失望,心灰意冷地接受现实,转头更发现自己为了想像中的关系而放弃了太多。


图片|Photo by Lyo on PIXTA

我们在初期的关系中,容易爱得卑微,却并没有换得我们所渴望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在探索亲密关系时,最开始会有的状态,靠得是对爱情的盲目信仰,而往往让我们头破血流。

可能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只要我够配合或是够努力求全,我就可以得到我期待中的爱情。”

我们努力地让自己成为百变的变形虫,就渴望去适配对方的期望,纵使将自己的需求视为尘埃也在所不惜。

这种把爱情等同自己人生全部的的观念,内建在许多人的心中,彷佛爱情是唯一的生涯目标和意义,可以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爱好、事物,甚至生命。

一旦爱情变了质,就会面临自我崩坏的危机。

这正是因为,在亲密关系的这个阶段,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探索自己是谁,需要的是什么。

盲目的选择之下,一段亲密关系往往难以通往圆满。

作者热文:不是太独立,而是害怕亲密?自我防卫机制该如何调整,拥有更好的亲密关系

伤痛后清醒,探索亲密关系里真实的需求与界线

我们在历经了没有界线的给予后,知道关系中全然丢掉自己将会使关系失去平衡,同时也因为经历创伤后,我们开始难以信任爱情。

我们往往会选择愿意配合自己的人,甚至愿意为自己做出许多牺牲的对象。

虽然,这样的关系也并不平衡,可能也难逃因失衡而结束的命运,但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爱情中是可以拥有自己的,而且了解“不需要委曲求全的状态”是充满力量的!

许多人经历过那些伤痕累累的感情经历,面对新的关系时,多多少少被那些尚未愈合的伤痕所影响,会变得胆怯和退缩,不再敢轻易地给爱了。

但那些伤痕对人的成长是有意义的,也让从未审视过自己需求的我们,有了反思的契机,反思在关系中究竟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图片|Photo by structuresxx on PIXTA

在亲密关系里的“委屈求全”背后,隐藏着未被看见的自我需求

在这样的模式中很难让我们拥有一段滋养的亲密关系,面对不熟悉的自己,我们往往无法立刻做出改变。

但我们可以藉由主动停止在关系中放弃自我,开始觉察与承认便是改变的第一步了。

“你是谁?你的价值究竟由谁决定?”

我们可以开始思考“放弃自己的需求而满足他人的欲望与期待”是否是一件平衡的事情,并试着作为自己生命的主体,重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主动明确自己的自我界线,是需要经历痛苦而换来的经验。而后,我们有能力与意识主动选择了尊重自己的,且愿意给予空间的伴侣。

进而伴随的,将可能是逐渐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幸福的爱情轮廓。

当我们藉由明确自己的界线与需求,关系可能还是会结束,也可能还是会感到悲痛不已,但伴侣的离去,并不会让已经找到自我的自己一蹶不振。

推荐阅读:害怕受伤,如何敞开心胸去爱?当关系里只有“我以为”,就无法亲密流动

充盈的内在价值感,让我们不论单身或是有伴时,都能持续拥有充实的生活

藉由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与人的交往开始能上升到精神层次,可以不再困于物质上的条件追求。

这样的转变,归因于我们逐渐随着有意识地自我认识,更加能认清自我价值,不需要靠牺牲以及依赖他人给予的经济、地位来感受自己有价值。

如同知名的英国喜剧演员卓别林在《写给自己七十岁生日》中提到: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能建立足够健康的界线,并且可以给予自己充沛的价值感,这便是爱自己的一个征兆。

当两者要建立充分共鸣的精神连结,彼此都需要有充沛的自我价值,才有足够健全的人格可以成为彼此升华的助力。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知名歌手刘若英曾在关系中失去自我之后,分享自己经历学习的感情观

她认为家务事请保姆会做得更好,而自己更希望找寻一种灵魂(精神)上的沟通和相契。

因此她绝不会做全职妻子,她要在关系中自在地保有自己,而也要找一个可以接受这样自己的伴侣。

而她曾问过先生钟石:“娶了一个有很多兴趣、很多爱好的老婆,你会不会觉得很亏啊?”

钟石说:“就是因为妳这么丰富、这么有趣,我才娶妳的;如果把妳娶回来,妳就只在家里给我洗衣做饭,我才觉得亏了呢!”

这时候,我们便有能力主动给予他人敞开稳定的爱,不用牺牲自己的需求、不用算计谁爱谁多,谁占上风谁又吃亏。基于精神交流的爱情,便嫣然而生。

名人爱情:刘若英的婚姻独处学:我们会一起出门,去看不同的电影

真实的亲密关系,始于自爱,成熟于自我认识

想经营一段真实的亲密关系,不管你选择的是爱自己的,还是自己爱的伴侣,其实核心都是你是否先认识了自己。

从最初的一味付出与牺牲,迷惘追求自己想像的童话故事,到经历重重创伤后,开始意识到要能先爱自己、认识自己。

最终在足够的自我认知与自爱之下,带着更成熟的心态,进入到了健康的亲密关系里。

那如何才能充分认识自己,且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呢?

不妨可以运用心理学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法,去快速勾勒自己心中理想的亲密关系。可以试着自问自答:

你可以想像十年后,你理想中的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吗?

  • 你的生活里有谁?
  • 你在做什么工作?
  • 你结婚了吗?
  • 你住在哪里?
  • 你有孩子吗?
  • 你的生活作息是什么样子?
  • 跟伴侣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把这些联想,记录在笔记本中。

当你对于未来的亲密关系想像越深入、越详细,越能帮你瞭解,你究竟渴望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亲密关系,甚至你在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这种瞭解,反过来又能帮你重新认识自己。


图片|Photo by NORi on PIXTA

年末推荐:【真实手札】书写自我觉察日记,与自己对话,探寻内在的声音

当我们在勾勒的时候,脑中一片空白时,就要有所警醒,是不是我们对自己在关系中的需求与蓝图一无所知?藉由这些反思而去觉察和探索。

而在我们面对一个新的对象时,我们也可以拿出我们的笔记本,对照我们的未来蓝图,看看眼前的人是否与自己的蓝图适配。

同时也看看自己的蓝图是不是因为好高骛远而需要调整,或是可能有盲点而忽视了眼前的人与自己蓝图的不适配。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痛苦,但当你经历了迷惘、探询、挫折,再探询的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渐勾勒出日渐清晰、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蓝图,我们的关系将也会愈加真实成熟。

经历了足够的自我探索,我们在亲密关系里,就会呈现出一个“圆”的姿态,也能吸引到同等成熟且真实的伴侣关系。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愿我们都能更加认识自己,爱自己,在关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