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吗?朋友过得好,会由衷为他们感到开心、雀跃;朋友有难,则在旁边加油打气。如果你们之间的互动是如此,那么恭喜你,拥有一段让彼此闪耀的友谊!

早在我们定名为“闪耀理论”之前,我们的友谊就已建立在这个原则之上。我们将“闪耀理论”当成长期投资,帮助朋友发挥所有潜力,日后还能仰赖对方的帮助。

我们努力全心投入,不让不安全感或嫉妒摧毁友情。朋友过得好,你会由衷为他们感到开心、雀跃;如果朋友有难,则在旁边加油打气。

“闪耀理论”是艾米娜托支持安搬离华盛顿的其中一个原因,所以安也陪着艾米娜托解决签证问题。我们都希望彼此过得好。

每当朋友鼓励我们追求念念不忘的人生改变,温和地敦促我们找心理医生,或支持我们离开前途无望的工作,他们都是在实践“闪耀理论”;

他们希望我们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希望朋友得到最好的对待,往往也会激发我们努力让自己进步。

“闪耀理论”可以用在我们怀有雄心壮志的任何层面,从家庭到职场都可以。

当我们强烈地想达成某个目标,好比升职、成家,或成为编织大师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竞争意识,开始把全世界当成一连串的权位排名赛。

“闪耀理论”能促使我们用合作取代竞争的冲动。要清楚看到“闪耀理论”发挥功效的方法就是检视职场。


图片|Photo by Matheus Bertelli on Pexels

多年来,我们看着同龄男性优先登上升职的火箭,自己却只能在候机室待命。然而,我们不再将这件事当成个人的失败,我们一起质疑守门员,认定只要互相帮助,我们就会走得更远。

我们汇集联络人和资源,只要看不到我们价值的老板阻挠我们,就互相鼓励,一起制定策略争取最高薪资。知道朋友升职,我们兴奋得彷佛是参加单身派对;听到有人加薪,就开心尖叫。

“闪耀理论”对职场上的非传统要角特别有效。

长久以来,被边缘化的族群始终觉得高层留给我们的位子不多,即使这个想法只是在潜意识层面。

你见过参与投票表决者有超过百分之五十女性的情况吗?你看过五百大企业董事会议室坐满有色人种吗?

这种缺乏代表性的情况造成普遍的匮乏思维:大家认为高阶职位只有寥寥几个,必须与条件类似的人竞争,才能成功拿下。

在我们这段友谊中,我们在工作方面从未感受到一丝一毫的妒忌,这句话绝不夸张。没错,我们一直有不同的职涯目标,也从未应征过同一份工作,所以当然更容易心平气和。

但我们认为,即使是同行,我们对彼此的支持也不会改变。我们知道,如果携手合作,会晋升得更快,走得更远,过得更开心。

这种想法并不激进。事实上,许多行之有年的体制就以此为基础。例如:昂贵私校的组织原则,就是有权势的人透过彼此在几十年内建立的密切联系,变得更强大,传说中的老男孩俱乐部也一样。

重点不是“你是谁”,而是“你认识谁”。我们沿用这种想法,但是用来分享权力,而非独自霸占。

延伸阅读:长大了,朋友越来越少?关系心理学:留下来的,都是让你最自在的友谊


图片|Photo by Savannah Dematteo on Pexels

无论我们用在哪个领域,“闪耀理论”的起点,就是拒绝比较和竞争心态,而要努力建立情谊和人脉。

当我们发现某人有我们想要的东西时,不是把对方当成我们衡量自我认知的标准,而是努力把他们看成潜在的盟友。

我们发现,如果有人想伤害我们或把我们当成敌手,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或同伴。如果我们试着迈出第一步,向对方表明我们愿意努力合作,就会用心考虑彼此结伴能走多远。

注意,我们说“努力”。有时这件事真的很难,尤其是在职涯早期,自认必须紧紧把握手上少数机会和人脉的时候。

当年安担任事实查核的实习生累得要死,看到同龄女子的报导成为《纽约时报杂志》的封面故事,她还记得那种嫉妒的情绪。她有什么条件是我没有的?

安很气自己。这个女人怎么争取到这么重要的任务,安却只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查核其他记者的报导是否属实。

现在,更年长也更有智慧的安会建议年轻的自己,找出封面报导作者的电邮信箱,祝贺她,并且直接询问她是如何办到的,恼火情绪就能转化成积极结交同行。

即使她到头来没办法和那位年轻女性成为朋友,至少能更清楚这一行如何运作。当时她的人脉不多,又不了解这一行,这些资讯是很珍贵的。但谁晓得呢?也许她们真能成为朋友。

猜你想看:世界离你而去,他却没放弃你:人生一定要结交的四种朋友


图片|Photo by Christina Morillo on Pexels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赢家,其他人就只能当输家的博弈游戏。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确是零和。

有时,我们曾经与某些宁可结盟的人直接竞争。某次,艾米娜托与晋升机会失之交臂,升职的年轻女性刚好与她常有歧见。

两人因为职位的缘故,经常在如何最有效运用资源的问题上针锋相对,而且她们的工作风格南辕北辙。

如果故事拍成有性别歧视的电影,情节就是两人每次在会议后一定会嘟囔着:“真是个婊子!”但在现实中,她们找到彼此合作的方式,这位女子后来再次升职,便大力推荐艾米娜托填补她留下的空缺。

你可以希望主管选择提拔你,也能期待这次升职是你而不是别人,却依旧拥护“闪耀理论”——只要你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偶尔感到嫉妒或羡慕并不是“闪耀理论”的失败,重点是有了这些情绪之后该如何采取行动。

即使你没和遇见或听过的每个人都建立终身互助的友情——应该也不可能——“闪耀理论”仍可以帮助你继续前进,而非只是懊恼、生闷气。

延伸阅读:“我那么为他想,他还怪我”为什么朋友之间,需要保持距离?


图片|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有些人会说,与他人分享资讯,自己就会失去优势,但这根本不是事实。“闪耀理论”只会让我们更接近目标。

我们分享资讯,帮助朋友找到新工作,赚更多的钱,或解决棘手的职场问题, 我们本身也会因此获益良多。

研究人员亚当. 格兰特(Adam Grant)发现,不担心与身边朋友分享知识和资源的人,从长远来看最有可能成功。

别搞错,“闪耀理论”是漫长的比赛。在我们刚开始工作时,主要是发挥同理心,或是在人微言轻又缺乏资源的阶段,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今年纪较长、稍有地位的我们,依旧不是事事都有答案,但我们已经累积更多人脉、经验和财务自由,所以我们能用更有意义的方式互相帮忙。我们有办法提供更多的支持。

“闪耀理论”并未夺走我们的野心,而且恰恰相反。我们这两个女人只有碰到火烧屁股时才会狂奔,但我们希望追随长跑运动员莎兰.弗拉纳根(Shalane Flanagan)的榜样。

报导指出,她赢得 2017 年纽约市马拉松赛后,投身训练其他十一名女选手,因为弗拉纳根看到需求。她发现没有女性长跑运动员的社团,她们往往在大学毕业后昙花一现,很快就累垮。

弗拉纳根身为这门运动为数不多的熟面孔,大可独占锋头。结果她着手帮助潜在竞争对手,从训练技巧到加油打气的方式都大方分享。

后来这个团体的每个人都入选奥运,《纽约时报》称为“莎兰效应”。


图片|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弗拉纳根创造一群追随者,也精进自己的长跑技巧。

她证明人们在具备超强竞争力、处于巅峰状态的同时,仍然能支持别人,与人携手合作,结果也非常成功。她告诉《纽约时报》,“当我们独自取得伟大的成就时,感觉就没那么特别。”

弗拉纳根也说明“闪耀理论”为何比单纯的人脉更深入。她本来可以拍拍其他跑者,说一声“祝好运”,然后加入男性跑步团体。

这种行为就等同在尴尬的应酬场合交换电邮后,就没有下文了。相反地,她投入时间、知识。

“闪耀理论”不是收集通讯方式,或得帮忙我们邂逅的每个人;即使具体实践,也根本不可能对那么多人都花费那么多心思,所以我们总是明确指出“闪耀理论”是长时间又有意义的双向投资。

这段友谊最充实的一点就是鞭策彼此成长,成为更好的人。

而且我们不只享受到“友谊”这个层面。西北大学的研究指出,人们更喜欢与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交朋友,大家甚至没意识到这就是他们做选择时的依据。

在朋友身上看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可以帮助你更接近你勾勒的蓝图。我们确定,这就是我们初次见面那晚感受到的火花。

同场加映:邓惠文专文|分手后还能不能当朋友?旧情人给予的温柔,是一种“喂毒式的温柔”


图片|Photo by Cleyton Ewerton on Pexels

艾米娜托把某位她所敬佩的成功女性的建议铭记在心:在你提高层次时——好比升职、终于负担得起奢侈的假期,或参加葛莱美颁奖典礼——看看身边有谁。绝对不能只有才认识两年的人。

这个劝告就是要带着自己的朋友搭顺风车。

这些人知道你的背景出身,了解你的价值观;这些人也会提供你所需要的实力评量,帮助你利用你的力量和资源做出最佳决定,你会希望与这些人共享刚挣得的成果。

所以我们才喜欢《我家也有大明星》这个影集,尽管内容有许多无聊的男人行径。我们都很爱看人们一起发光发热。

虽然我们称为理论,但这其实是一种行为。而且我们不只是口头说说,也付诸实行。


图片|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

“闪耀理论”的形式往往是分享资源、人脉和机会。最能帮助到别人的事情就是居中牵线。艾米娜托找到能留在美国的工作,多亏朋友提供的关键内幕消息。

安能在洛杉矶找到梦想的工作,只是因为朋友提起她的名字。即使我们婉拒某个机会,也会推荐我们人脉网络中的人给对方。如果我们有资源,就会尽量刻意聚集同侪,谈论他们那一行的状况。

安和另一位年轻编辑曾为华盛顿特区的女记者举办无限畅饮活动;艾米娜托和朋友为科技领域的女性建立电邮清单,互相指导求职和技术问题。

我们都奉行“请求和提供”(ask and offer),这是“管道天使”(Pipeline Angels)创办人娜塔莉亚.奥博蒂.诺奎拉(Natalia Oberti Noguera)提出的策略:

我们必须具体说出需求,并且清楚表达可以提供什么回报。这有助于消除向他人求助的污名,敦促我们思考可以分享的所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