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女生》作者许菁芳评《台北女子图鉴》,女人总是在爱情里经验最深刻的痛苦,也生长出最强大的力量。从面摊男友、总监男友,到开放式关系——女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都要长的,差别只是在关系里成长,还是在下一段关系里成长。

自九月下旬上线以来,《台北女子图鉴》已经成为话题焦点。不过,这部剧虽是众所瞩目,一开始却是批评多于赞赏,随着剧情发展,才略有扳回一城的支持声浪出现。

影剧之好,是在投射里显现出真实来。人追剧,是为了要在剧里看到自己,随着人物的爱恨情仇,抒发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情绪,疗愈在现实生活中未经验完全的痛苦,再现生活中所企求的喜悦与乐趣。换句话说,投射之美是本于真实,也必须本于真实,才有投射的空间。

君不见政治人物看政治剧,会说其实我们生活没那么刺激,但连政治人物也爱看政治剧,因为剧里的人物脱胎自现实生活而比现实生活更精巧。白宫风云 (The West Wing) 里头的巴勒特总统 (President Bartlet) 是许多人心中最好的美国总统,因为他的自由论述脱胎自、而可直接适用于现实政治,但他的智慧、正直与幽默,却是现实生活中政治人物难以企及。

《台北女子图鉴》起手式受批评,是因为投射里落不到现实。台北人不很像是台北人,台南人也不很像是台南人。这剧里诸多台北人,有点看不出是哪里的台北人?中永和的台北人与民生社区的台北人已经显有不同,而天母的台北人相比于三重的台北人,绝对不是能够放在同一个类别里的台北人。

台北人里的分类千百种:平平是私校、好学校,读延平中学的台北人跟读复兴中学的台北人就不一样,读美国学校的台北人跟北一女数理资优班的台北人也不一样。对于我们这些北上读书求学、工作求职的林怡姗而言,心里当然对于谁是台北人(而我不是台北人)有一份雪亮亮的明白,但剧里的台北人令人捉摸不清,这台北人是哪一种台北人?


图说|《台北女子图鉴》剧照

这“哪一种”台北人的疑惑,挖深了,是另一个《台北女子图鉴》的根本议题:图鉴牵涉到分类,但剧的分类并不明确。

事实上,《台北女子图鉴》本身的叙事方式,不容易让观众看清它对自己的定位。这是一部女性成长的戏剧(因此是线性叙事),还是台北版的欲望城市(因此是人物写真),抑或是如原本《东京女子图鉴》的都会巡礼?剧要是好,可以以上皆是,但观众其实最害怕的是以上皆不是。也见得有人说,台北终究没有东京那么大,也没有北京、上海大,所以难以做出同等级的故事。

此言差矣。任何社会必有其深层的阶级结构与文化分野,而这些差异也必然会有某种地理区域的分布。别的不说,台北捷运六条线,每条线有每条线的气质(北捷拟人化)。台北的人口与土地面积不若东京是一回事,但台北所乘载的社会复杂度,不会亚于东京;起码不会少到说不出一个年轻女子都会历险的好故事。

于是,《台北女子图鉴》行至四五集扳回一城,又获好评的原因也很清楚。表面上看来,是因为林怡姗终于逐渐追上了桂纶镁,在年纪与气质上都变得有说服力。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女性在爱情中成长的主轴终于清晰,细节逐渐落地,观众终于比较看懂了这是一部从都会感情关系里谈成长的剧。


图说|《台北女子图鉴》剧照

女人在感情里的渺小会从两个面向展现。第一是她嫌男友不够好,第二是男友会嫌她不够好。通常这两种男友会交替出现。看似是两种男朋友,但其实是反应女人内在的同一个问题。

林怡姗的面摊男友说来没什么不好,努力愿打拚、贴心有承担,在台湾做小笼包都可以做到世界第一等,做面店做到上柜上市也不是不可能。

林怡姗不满意的不是面店男友,她不信任的是她自己,她需要比面店老板娘更大的头衔,来弥补她还没有克服的自卑。


图说|《台北女子图鉴》剧照

林怡姗的总监男友说来也没什么不好;要说控制,所有人在感情里都想控制,要说自以为是,其实哪个男人没有自以为是。总监男友那看似呵护实则控制,号称帮忙实是贬低的行径,在所有男人的缺点当中,也只是最普通的那一种。换句话说,若要因男人耍大男人而放弃男人,那真的只能放弃所有男人。

我想林怡姗痛苦的不是这个男人控制,而是气自己没有力量挣脱——最终她选择了挣脱,挣脱是一种长力量。女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都要长的,差别只是在关系里成长,还是在下一段关系里成长。 

图说|《台北女子图鉴》剧照

这么说来,林怡姗做第三者(或者是第四者、第五者?),似乎也不令人意外。因为没有信任自己值得一份完整的爱,所以允许自己挤入一份已经稳定的关系,在本来就没有位置的地方,硬撑一种危险的平衡,又在阴影里深感局促与痛苦。


图说|《台北女子图鉴》剧照

每一次林怡姗的分手都有一段真心的眼泪,那眼泪不是为他人,确实是为自己:哭自己的渺小,哭自己的无能为力,哭自己为什么没有看得起自己。

不知道第六集、第七集的林怡姗,会走到哪里?没有暗夜哭泣,也没有光明磊落的顶天立地。女人总是在爱情里经验最深刻的痛苦,也生长出最强大的力量。要做台北人,就要在台北受淬炼,让台北成就人做一个台北女生。

《台北女子图鉴》发展至此,或许可以从更后设的角度思考它的价值。这部剧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成为一个绝佳的文本,引起回响,让所有人都可以在那有问题的似是而非当中,以那“部份的真实”为基础,开启一个关于台北的讨论。

《台北女子图鉴》即使是雷声大雨点小,也终究提供一股涓涓细流,每个人冲刷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台北记忆。每个人跟台北的缘分都不同。但有感受,就是缘分;《台北女子图鉴》带来的回响,不如视为是我们飘居台北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毕竟,不可能会有单一一部电影能详实纪录你我的台北故事。对我而言,台北是《一一》里隐约的台大校园,《女朋友・男朋友》里的运动街头,《美国女孩》里逼仄的公寓,以及《海角七号》里那一声我操你妈的台北。

台北的故事扣人心弦,招人评论是因其涵纳了众人众多心力与能量。人人都对剧里描绘的台北有所不满,那是因为人人都希望能在剧里找到自己,期待关于台北的剧能说一段自己的台北故事。

台北的故事如今多了一篇关于女子的图鉴。这是众多台北故事的之一。我带着尊重的眼光阅读这一部作品;不因为这个故事精彩,而因为这是台北的故事,无论它好或坏,都将归入关于台北的影史,也将成为我们的台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