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幸福感,比父亲的还低?有孩子是降低婚姻幸福,还是更幸福?亲子天下做的问卷调查,透过数字,看到了三大现象⋯⋯

如果幸福也像气温可以测量,从二○一九年底开始,全世界应该是走入了“幸福冰河期”。

COVID-19 疫情、乌俄战争、通货膨胀、美国众议院院长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访台引发台海情势紧张,如果上述这些都算危机,台湾还有一个已经长达三十六年的危机——少子化。

自从一九八四年台湾妇女总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开始低于人口替代率的二.一人(意即一对配偶生育子女数少于二.一人)、走向联合国定义的低生育率,到二○二一年,一整年新生儿数跌破十六万人,全年出生人数少于死亡人数,台湾人口数第二年走向负成长。

人口负成长、未来的劳动力人口可预见也愈来愈少。未来养得起吗?少子化的未来,怎么迎接?大环境幸福感进入冰河期,还有机会追求幸福吗?

这一连串问题,《亲子天下》透过家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专家,试图探究答案。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发现 1:维系家庭幸福不容易,有孩子更幸福

《亲子天下》“家长的理想教育、教养蓝图”调查,于二○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七月十五日,针对家中至少有一个孩子的家长以网路问卷调查,共回收一三三六份,其中家有学龄前幼儿的家长占了一半。

问卷中试图探究家长对婚姻、育儿幸福的有感度,对现行育儿托育政策、职场友善育儿程度评分和许愿,也调查家长对于教育制度的期待、什么才是“拥有幸福的能力”?

“维系家庭幸福困难吗?”问卷中有六七%、约三分之二的家长认为“非常困难或有点困难”(见下图 1-1)。

幸福,似乎不会自然涌现,而必须用心经营和栽培。

我们也好奇,若家长们能重新做一次选择,是否还愿意步入婚姻、生养孩子?结果显示,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家长表示“不愿意再步入婚姻”,但仅有不到四分之一家长表示“不愿意再生小孩”;而问到“有了小孩是否感觉更幸福”,有高达八五%的家长表示同意(见下图 1-2、1-3、1-4)。

这似乎显示“生孩子”比“步入婚姻”更不让人后悔。

同场加映:如何邀请伴侣一起参与婚姻谘商?四个邀请原则,跳脱“谁有问题”,做释出善意的人

婚姻谘商心理师吴孔琪分析,在亲子关系里,照顾者很容易从孩子的一个拥抱、一个笑容,和孩子的成长发展,得到正向回馈,“足以让我们继续不断付出。”

但是婚姻关系里,为了生养孩子,双方要掏空和压缩许多自我。她看过很多婚姻谘商的案例,都是彼此不吵架、不沟通、忍耐和冷战,压抑到最后问题大爆发,“婚姻中要有足够对话,”吴孔琪衷心建议。


图片|《亲子天下》124 期

发现 2:孩子影响婚姻幸福感,母亲婚育幸福感比父亲低

我们想知道,家长生育子女数、家庭年收入与幸福感的关联;也好奇父亲和母亲在相关答案的比率是否有差异,因此将几个变项和“维系家庭幸福困难吗”、“若重来是否仍愿意结婚”、“若重来是否还愿意生小孩”、“有了小孩是否更幸福”交叉比对。

● 有孩子是否更幸福?与婚姻幸福感关联高

分析后发现,认为“有小孩更幸福”的家长,认为维系家庭幸福不困难、不后悔结婚和生孩子的比率,比起不认为“有小孩更幸福”的家长要高;而生育子女数愈多的家长,对婚姻、育儿的幸福感比率也愈高(见下图 2-1、2-3)。

金钱非万能,但没有钱万万不能。年收入是否影响幸福感?答案是肯定的。

分析发现,家庭年收入愈高,回答“维系家庭幸福不困难”比率也愈高;年收愈高的家长,若能重来,也更愿意再选择婚姻、愿意再生小孩;而他们认为“有了小孩更幸福”的比率也愈高。

不过年收入级别最高的组别“两百万元及以上”,在上述各选项比率却并非最高(见下图 2-2)。

延伸阅读:异国离婚诉讼之路|令人称羡的移民婚姻之后:离婚攻防不是最佳解,但能带来解脱

● 婚姻育儿中,妈妈比爸爸满意度低

问卷填答者近九成是母亲,我们分开比较父亲、母亲的答案,发现在婚育幸福感上,有十分明显的差异。

问到“若重来,是否仍愿意步入婚姻”、“若重来,是否还愿意生小孩”、“有了小孩是否更幸福”等题目,母亲“say yes”的比率都比父亲来得低(见下图 2-4)。

“对女性来说,结婚就像是个福袋、大礼包,里面有很多东西,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照单全收,例如:婚后要成为媳妇,到夫家过年等⋯⋯”长期推动友善托育政策的彭婉如基金会执行长王兆庆比喻。


图片|《亲子天下》124 期

发现 3:社会育儿友善度,家长认为不及格

问卷中,也请家长就政府政策、职场、社会氛围(如民众会让座、对幼儿在公共场合哭闹容忍度)三个面向,对育儿家庭的支持、友善程度评分。

问卷请家长以○到五分来给分,若以百分制换算,三分以上才及格。

结果发现,政府的育儿催生政策对育儿家庭支持度,家长平均打了三・二八分、职场环境友善育儿平均为三・○七分,两者皆“低空飞过”;而社会对育儿家庭的友善度,则只有二・六二分,为不及格,也是最低的一项(见图 3)。

“带小孩出门推推车等电梯等了三班都等不到”、“小孩在公共场合哭闹,会被侧目,甚至指责”。

儿童福利联盟在“二○二二年育儿期待与实况焦点团体报告”中以焦点团体访谈约三十组夫妻,以上都是育儿家长的苦水。儿盟政策中心组长朱诗瑀转述,甚至有家长激动落泪:“是不是现在人生得比较少,无法同理育儿辛苦?”

你会喜欢:“高学历家庭主妇”在家育儿叫做可惜?赚多赚少,都该是一样的话语权


图片|《亲子天下》124 期

未来:下一代如何拥有追幸福的能力?

全球呼吁重视幸福感(well-being),早已超越追求 GDP 和经济统计数字。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从二○一一年开始编制幸福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除了所得财富、就业收入外,更纳入教育技能、工作与生活平衡等指标。

如果说,政府、职场和社会环境的育儿友善度,是支持家长们幸福育儿的基础,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我们期盼他们也能够拥有自己追求幸福的能力。

什么样的教育,能够滋养他们追求幸福的能力?

问卷中问家长:“哪些做法,符合您理想中的教育制度?”在八个可复选的选项中,排名最高的是“能真正有效淘汰不适任教师,有合理的退场机制”,接近七成;二、三名分别是“学校能做到个人化学习、差异化教学”、“培养技职人才”(见下图左)。

选择“其他”的家长,也写下他们对教育制度的许愿:消除城乡差距、延后上课时间、取消填鸭式教育、升学制度不要一直改变、从小能探索志趣等。

面对未来,孩子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或条件,才能够拥有幸福?

在我们提供的十一个选项中让家长复选三项,排名最后一名的是“高学历”,仅有一%家长认为重要。

第一名是“遇到问题能主动搜集资讯、解决问题的能力”接近七成;第二和第三名分别是“觉察、调节情绪的能力”占四六%、“认识自己、自我省思的能力”占四一%(见下图右)。


图片|《亲子天下》124 期

改变:家庭、学校、老师携手,为幸福而教

台湾少子化已经三十多年,探讨少子化成因的论述也很多。

经济学家认为,生育是出于选择,《金钱如何影响爱与教养?》书中提到,近两百年来世界上所得与生育率呈现负相关:人们愈富有,生愈少;养育孩子成本增加、经济诱因减少,使得父母对于生育子女从“量”的投资,转变成“质”。

现代家庭生育小孩的情感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过去多生小孩,家里可以多一个人种田,但现在不是,”长期研究家庭社会学的辅仁大学社会系系主任石易平分析。

如果薪水普通、要付房贷、经常加班,就算想生也不可能生得多,“你们会想要再生一个吗?”石易平笑问。

编辑专文:爸爸没时间育儿?专访吴凤&Rynee:大家都爱孩子,但重点是你要让他们感觉到

石易平也发现,中产阶级家庭对孩子的投资不断叠加,“以前比成绩,后来加入才艺,再开始比谁比较国际化⋯⋯竞争领域愈来愈多。”最后只有在资本、时间上有资源能付出更多的家庭,才能脱颖而出。

“少子化造成劳动力减少,台湾产业要从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高附加价值产业。台湾的人才都非常优秀,其实不用担心,”政治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王信实乐观认为。但他认为高教扩张之下,台湾的技职体系人才“断链”,是比较可惜的。

我们走访专家、大学校长,对于台湾在未来人才的蓝图描绘,重视的特质都很接近:有问题解决能力、跨领域专长、能与人合作沟通等。

Google 台湾前董事总经理简立峰就认为,少子化下,台湾不再是要培养制造业人力,而是将全班三十人都带到成功,一○八课纲某种程度上,有这样的企图。

家长问卷的结果也发现,愈来愈多家长从重视成绩,转变为注重孩子的兴趣和探索。但在台湾各个角落,还是存在重视升学的压力。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暖心分享:育儿插画集|一岁的宝宝,已经知道妈妈在伤心,会替你擦眼泪

根据财政部最近发布的综所税统计专册,二○二○年全台湾综合所得总额平均数,新竹科学园区工作生活圈所在的新竹市、新竹县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三名。

不只一位新竹的教育工作者受访提到观察,许多在竹科工作家长的“成功路径”是:努力拚上明星高中、台清交成,然后进入园区大厂工作,因此也期待孩子走相同的道路,摘取一样的成功果实。

石易平曾经以十年追踪研究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成长历程,其中两个极端的个案令她印象深刻:

一个是从小帮孩子请家教补课业、才艺,孩子不想但被压着读私校,最后终于考上不错的大学,但是亲子都去看身心科,孩子甚至透露“我恨妈妈”;

另一个是爸爸对孩子采取放养,孩子曾说“想当律师”,爸爸只回“很好”,也没有多做什么,最后孩子考上科大,但眼神发亮、很清楚自己的志向和所选科系,规划以后想去国外历练、打工度假。

“他们是同一届的小孩,如果你是父母,你希望孩子是哪个样貌?”同具家长身分的石易平很感慨:“我的追踪研究发现,如果有健康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慢慢的长出自己。”

王信实的两个孩子,一个升大二、一个升国二,自己也参与大学选才。他衷心建议家长:“很多忧虑是多余的,需要掌握的是,是否有足够开放的环境,让孩子去学习、探索自己的兴趣。家长可以关心,但不要变成直升机家长。”

迎向少子化的未来,我们需要国家、社会、家长和教育体制共同改变思维和转舵,为幸福而教,让每个孩子拥有追求幸福、共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