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焦虑的方法,就是看清楚自己在焦虑什么!”社会价值观令女性对于年龄与身份有诸多限制与烦恼,想打破框架,就要先看懂那些框框,厘清焦虑成因。

文|Mme Mai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职场大约一年左右,后来,为了专心准备研究所考试,我辞职,成为了专职考生。

我就读的科系比较特别,加上实习和论文时间,等到研究所毕业,外加上考取证照到正式能执业的时间,保守一点来估算,少说也逼近 30 岁。

重拾学生身分这意味着我可能有将近 6 年的时间必须花费在学业上,我想提升自己的能力,但代价是推迟多数的人生计画,要是研究所学习或是论文不顺利,那被延后的时间可能还会再加长。

成为专职考生之前,只要一想到这点,我时常就陷入焦虑回圈。


图片|Photo by Graphs  on PIXTA

女性故事中,处处可见的年龄焦虑

Ana 是我很依赖和尊敬的朋友,她的年纪比我大,经历过不少事,见识比我广,但她也同样面临的焦虑。“和我同年纪的人现在大多都结婚,不然就是有自己的事业。反观我,一无所有,连恋爱的对象都没有。”

Ana 脸上的笑容得有些无力,“离职一年,准备研究所考试,结果没考上,现在存款不多了,我不知道再准备一年,是不是就能考上研究所?我现在年纪也不小了,这样算一算,等我重回职场都快四十了。”

只要提到年龄话题,Ana 就会变得十分敏感。年龄就像一个巨大的笼子,等我们回过神,我们早被囚禁于其中。

你会喜欢:高学历女性困境:有工作没家庭,不管怎么选,永远是结构问题中的输家

而我妈只要提到一个女同事,总会不经意流露一丝可惜。那位女同事的年龄比我妈小,不过如今也已接近更年期的年纪,那位女同事单身至今,身边也没有伴侣。

“她(那个同事)年轻的时候,也有人追求,不知道是不是眼光太高,所以没有答应人家,要是那时候有答应人家,说不定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她这个年纪,男生也不会想找她结婚了。”我妈露出复杂的神情。

在她的认知,“那个女同事”大概是我和我妹妹绝对不能步入的后尘。


图片|Photo by Luce on PIXTA

女人的价值被社会形塑,也被自我设限

这个社会为女性设立的价值标准千奇百种:“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女性是女性榜样”、“女孩子要体贴大方”、“能为家庭牺牲的女性真伟大”等。

有趣的是,女性最好能尽量符合全部的“好女人”标准,只要少了一个,其他标准达标,也不能算是“好女人”。

每个人都有写过考卷的经验,如果想要考高分,除了考前努力,最重要的是考试当天,要在时间内完成全部的题目。女性若想成为“好女人”,最好也在时间内完成全部的要求,只不过好女人测验的时间就是年龄。

也许,有的女性会说自己没有想做好女人,就只想做自己,可是,真正能遵从本心做自己的女人只占少数。

很少有女性能完全不受任何社会标准影响,这是因为这些标准是随着教育系统、社会价值等社会化的历程,逐渐渗入每个人的心里,甚至有些不合理的标准,当事人也毫无察觉,就这么默默地奉行一生。

有些时候,这些焦虑是隐性的,女性不说,没有表现出来,不代表她不焦虑。

推荐阅读:“高学历家庭主妇”在家育儿叫做可惜?赚多赚少,都该是一样的话语权

“这个社会对女人好像有很多期待,女孩子小时候最好不要和异性走太近,不可以谈恋爱,上大学以后,大家就会开始问有没有对象啊,有没有认识投缘的异性;等到大学毕业之后,问题又变成打算什么时候结婚,晚婚没关系,不过,想要孩子的话,最好也不要太晚结婚。”Ana 感慨地说。

“真的结婚后,有小孩的话,最理想的女性就是先辞职或是留职停薪,等到小孩进入学校后,再回到职场。如果做不到,那最好能兼顾家庭和工作,因为母爱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嘛。”她停顿了一下,接着道:

“我最惨了,又没有男朋友,等到我考上研究所,辛苦毕业之后,都快超过适婚年龄了。可能又会有人跳出来说,这么高的学历有什么用,还不是没人要。”

好像,我们为了提升自我价值而努力,但却越努力,就越没价值。

对抗焦虑的解方,就是看清楚自己在焦虑什么

那么,难道陷入焦虑回圈的我们,就什么解法都没有吗?

也不是这样的。叙事治疗相信,并不存在客观现实,生活的意义是由故事建构出来,人会依据强势故事拼凑出其生命故事,当个人的际遇与主流故事相抵触,问题就会发生。

白话来说,社会对不同身分的人赋予不同的期待,比方:女生要小鸟依人、女生说话要轻声细语,人们会内化这些期待,进而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

一个天生大嗓门的女生身处在这种社会期待下,很可能就会想刻意改变自己说话的音量,甚至可能会为自己的大嗓门感到自卑。

不过,事实上,嗓门大只是个人特质,有问题的不是嗓门大的女生,而是将个人特质形容成问题的社会价值。


图|作者提供

也就是说,我们要清楚自己害怕、焦虑的原因,很可能是“我们既想做自己,又想符合‘所谓社会大众的期待’”,但这很矛盾,不是吗?

以我自己为例:

  • 个人际遇:“想要考研究所。”
  • 框架:“女人要趁年轻结婚、生小孩比较好。”
  • 个人的故事:“准备研究所考试时,想到毕业后的年纪,就让我焦虑不已。”

看清楚了,“想考研究所”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女人要趁早结婚育儿”这个框架让我焦虑。

凭个人的力量对抗社会价值观不太可能,但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

我可以选择不被框架限制,或者选择继续被框在其中。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名人金句:“40 岁,也从来没被催过婚”韩剧女王孔晓振:摆脱世俗的框架,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找寻隐藏框架看似容易,但是人一旦陷入焦虑回圈,很容易越想心越乱⋯⋯因此下次当我们陷入焦虑风暴圈的时候,可以试着找一只笔,试试看把烦恼都写下来,也可以找信任的朋友,两人一起讨论看看:

这些烦恼背后隐藏了哪些社会期待?或者说框架?接着,试着跳出框架,再重新检视一次原来的烦恼,相信困扰程度和模样绝对会不一样!

常听到有人说“别想那么多,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

但前提是,要让自己想那么多的原因是什么?

对抗焦虑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清楚自己在焦虑什么,得先知道框住自己的是什么,才有办法跳出来,也才有办法继续下一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