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发禁”的那个年代,女孩得剪到耳下三公分⋯⋯头发对于我们的自我人格塑造,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文|竹科尼尼

因为和朋友聚会,我将刚满一岁的宝宝托付给娘家妈妈照顾,没想到一回家时,看到宝宝的头发怪怪的,一问之下才知道妈妈带宝宝去剪头发!

我激动地质问妈妈怎么可以没有先问过我?妈妈委屈地喃喃着,只是几根头发,反问我有必要这么生气吗?

这是宝宝第一次剪头发,其实我也有点讶异我的反应竟然那么大。也许我在意的是没有被事先告知,或是,宝宝第一次剪发竟然不是我陪在身边?又或者是,宝宝的这个发型不是我所喜欢的?事实上应该是各种原因都有,所以我才会瞬间情绪涌上。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关于剪头发的各种记忆。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有个画面特别清晰:姊姊剪完头发后飞奔房间大哭。家里附近有间家庭理发,经营的阿姨总是帮客人剪出我认为难以言喻的发型。但由于家中附近只有这么一家,妈妈每次都带我们去那边剪。

那天,姊姊说了她不要剪太短,只要修一下下,阿姨却一刀把她的一头长发往耳下剪去,“夏天这样比较凉啦!”姊姊先是吓到,后来剪完直接边哭边跑回家。爸爸妈妈不但没有安慰她,还说“我觉得还好啊!”、“没那么严重吧?”之类的风凉话。

当时年纪还很小的我只觉得她“有点”可怜,长大后完全可以理解她难过与气愤的点:

那是她的头发,是她身体的一部份,她已清楚的表明希望怎么整理,任何人都应该尊重她。

教养推荐:拉近与孩子亲密关系的 4 个解方:不是权力与控制,“尊重”与“爱”让孩子自然绽放

而我虽然没有姊姊这么有主见,但从细微的情绪中仍然可以察觉喜不喜欢自己的发型。

大约小学五年级后,我就坚持不再去阿姨的理发厅消费了。我开始会寻觅不同的美发店,尝试各式发型。当设计师剪出一个符合我心中期待的造型时,踏出店门那一刻,心情特别轻松愉悦,好像自己重获新生一样!

国中时期,幸运的我只历经了一年的发禁,我想,对完整历经国中三年发禁的姊姊来说,想必毕业后能自由的选择各种她喜欢的头发造型,一定更格外珍惜。

过去的年代,提到发禁时,学校都会解释是为了让我们更专心地念书,不要浪费时间追求外貌的变化。

但我一直相信不是每个人都如此,至少对我来说,我不会因为不用去思考头发的造型,而书念得比较好。


图片|Photo by Miu Kohinata on PIXTA

升上高中与大学后,生活的仪式感对少女时期的我更加重要了,梳个满意的发型,穿上舒适的衣服,照照镜子里的自己,喜欢自己今天的样子,即使只是出门去图书馆,读起书来也特别有劲。

当学校禁止了头发造型,就开始有人从耳洞、鞋袜、书包吊饰等来标新立异。喜欢装扮外貌的学生,是不会因为发禁而中止追求打扮的,何况他们关心的从来就不只是头发而已,是他们的身体自主权。

你会喜欢:先生出差的伪单亲日子:有你在的日子这么安心,感谢那些理所当然

教育部在废除发禁时曾说:

头发系属个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人皆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请学校透过“尊重个人的选择、包容不同的声音、接受多元的审美观”之基本态度,在自然、整洁的前提下,不再针对学生的发式予以任何限制,亦不以任何发式标准作为惩处学生之依据。

回头看看刚满一岁的宝宝,他还没有对美丑的评判标准,也尚未建立自我的美感喜好。看着他天真与世无争的眼神,我的气愤好像瞬间显得很不足轻重。

但愿他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子,剪自己喜欢的头发,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他的头发由他自己作主”妈妈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这件事,让孩子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