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理想爱情有所憧憬,却始终弄不清自己对情感的核心需求。透过了解“爱”的组成、发现当前关系的局限性,也许你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R 因为感情的困扰经常和自己的闺蜜聊天,聊到最后总是让 R 对当前的关系感到沮丧,前来进行牌卡谘询。

R 谈到自己与闺蜜的聊天内容,得到回覆经常是:“蛤你男友为何那样?”“这样干脆分手算了啊!”

R 感到十分迷惘:“原本是想抒发心情,怎么开始自我怀疑,变得更自卑?”

到后来这位闺蜜见 R 劝说无用,反倒是继续炫耀自己的另一半,也让 R 发现询问对方感情问题没有太多参考价值。

你也有像 R 类似的经验吗?遇上主观性的高批判,任何言行都可以给予评论,最终都导向劝离不劝和的朋友。

也许这样朋友可以分享其他生活琐事,但并不适合与你谈论关系相处的困难。事实上,要厘清一段感情是否值得继续走下去,首要了解的是能否透过这段关系满足你对爱的需求。

当时和 R 聊到,“你在关系中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呢?”R 突然愣住了,自己好像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过去多半着重的是择偶条件,却没有思考关系发展中真正想要的感情样貌,只知道当前的自己与另一半有些问题,觉得对方对爱的表达很被动。

虽然也有讨论到未来,但自己仍怀疑:“对方真的是爱自己的吗?为什么约会、节庆感觉都不像交往前期的热情。”“这样真的有办法继续一段长远关系吗?”

关于爱情,我们经常会透过他人在现实的伴侣关系或是电影剧情来认识,理想中的爱情可能都是各项条件俱全的完美之爱,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非常难。

后面会详述在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看待完美之爱。

比起追求完美无瑕的爱情,更重要的是:认清你在关系中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如果你也和 R 一样正感到迷惘,花一些时间帮自己厘清。

延伸阅读:“你应该更爱我、更包容我才对”关系心理学:关系中越是对自己执着,越缺乏自我


图片|Photo by Pablo Heimplatz on Unsplash

重新检视你的理想爱情与现实处境

先前在 IG 几篇贴文和大家讨论关系最基本的要件:“信任”与“尊重”。

每个人在爱情可能也重视不同的核心需求,比方:情感(浪漫与否、表达爱的方式、性)、赞美(表达欣赏和感谢)、安全感、彼此是否能在金钱上坦诚等等,可以思考并列出你认为重要的条件。

如果你想要有更具体的工具来衡量,可以参考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Dr. 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

这边会说是“参考”,因为每对情侣和在感情关系中的每个个体在感受爱中都是用不同方式,学术研究与工具在爱情议题都会有其局限性,关系里相信自己的“直觉”与了解彼此的“感觉”还是很重要的。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爱情三元素:包含亲密、激情、承诺(责任)包含以下:

1. 亲密:亲密感、联系感那些在爱情关系中温暖的体验。 

2. 激情:浪漫、身体吸引力、性欲望与实现,与相关的驱动力。

3. 承诺:与对方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或具有这样的感受。

根据三种元素不同的组合法可区分出七种类型的爱情:

  1. 亲密=友谊之爱:爱是存在亲密或喜欢的成分,但缺少浪漫的激情或承诺的感觉
  2. 激情=迷恋:浪漫关系常以迷恋式爱情开始,并随着时间和亲密的发展成为浪漫式爱情
  3. 承诺=空洞的爱:可能是随着长时间交往而迷失,原先具有亲密、激情凋零。媒妁之言的婚姻也属此类。
  4. 亲密+激情=浪漫爱情:情感、身体互相吸引,但尚未有长期对彼此负责的准备。
  5. 亲密+承诺=友伴之爱:柏拉图式恋爱,经常存在长期没有激情的婚姻关系中,俗称老夫老妻。
  6. 激情+承诺=愚蠢的爱:​​旋风式的求爱为代表,闪恋闪婚、一见钟情都属之。
  7. 亲密+激情+承诺=完美之爱:人们普遍最理想的爱情境界。

根据理论,三元素组成部分可以被视为形成三角形的顶点,三种成分在每段关系的“强度”不同,而构成不同样貌的三角形。例如,每个成分的数量大致相等,会呈现出等边三角形,是为“平衡之爱”。  

另外,爱的三个元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例如,更多的亲密感可能会有更多的激情情或承诺,更多的承诺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亲密感。

同场加映:如何判断伴侣的承诺是否真心?关系心理学:不愿意承诺者的 3 种可能原因


图片|Photo by Carly Rae Hobbins on Unsplash

完美之爱存在吗?持续比实现更难,爱的本质是动词

不难理解,伴侣之间三角形越接近关系越顺利,三角形的结构大致会有三种:理想版、现实版,还包含对方所认知的版本。

后两者越接近理想版又或是伴侣双方的三角形相似度越高关系更幸福。当形状严重不一致时,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都很难使关系发挥作用。

相信完美爱情是许多人追求的理想,事实上斯腾伯格认为维持一段完美之爱最困难的不是“实现”而是“维持”,强调将爱的元素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如果激情随时间流逝,感情会变成友伴式爱情。完美之爱是关系的理想体。

这种情感关系可以在长期之后或电影中的理想关系呈现,长期是多久呢?根据斯腾伯格这些恋人在陷入爱河 15 年或更久之后也会保持着好的关系。

遇到许多案主,在关系中对爱的感受越来越低,其中一项原因是他们总是放大检视那些在关系里的缺角,蜷缩在自己的内心剧场不停轮播、自我耗损,削弱去实现爱的行动之能量。

但看到这边你应该可以理解,完美之爱是以十年以上为单位的进行式,并非完成式,那么追求这样的完美之爱其实并非是关系的重点,更重要的是让爱的具体行动持续发生。

猜你想看:不再以伤讨糖!长大是成为完整、愿意去爱与付出的大人


图片|Photo by Joel Overbeck on Unsplash

随着时间爱的形式仍会发生改变,是否放手先问自己这些问题

虽然个人的需求和价值观具有普遍性,但也非常有可能受到年龄、社会环境、文化、社群媒体、广告,甚至是因为个人经历重大事件影响。

举例来说,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想好好体验浪漫之爱,不觉得一定需要透过承诺为彼此负责;几年之后事业渐趋稳定,也逐渐意识到组织家庭对自己人生的重要度,让个人想法改变,不知不觉也让承诺的占比提高,思考与另一半的未来。

然而,进入婚姻,也就是承诺(责任)阶段,随着关系更趋于稳定,激情的程度随之下降。

这种价值的改变通常会以年为单位,不会在短期发生,所以如果双方落差太大,期待对方有即刻的改变,可能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关系。

当然,一段关系中有可能双方认知到的爱情三角形,又或是关系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可能有落差,比如,你可能认知到关系状态是在亲密较为匮乏的“愚蠢的爱”,但另一半的认知里亲密程度可能比你认知到的更高。

这样的差距,则要双方愿意坦承、彼此核对并能持续调整,以协助关系相处。也请记得,你个人幸福感的关键,重要的还是你的“个人感受”,而不只是对方的感受。

至于,该不该放手?先问自己这些问题:

1. 是不是过度追求完美之爱?

2. 面对彼此的差异,可以思考:内心想改变对方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是理性的信念吗?还是其实毫无意义,只是在为自己徒增烦恼?

3. 当对方无法改变时,重新审视关系中的关键核心需求是否存在,可以调整在其他层面的期待。

以上的答案,只有你自己能理清。

关系是一辈子必修,​更多伴侣关系|自我关系|工作关系议题,欢迎至 IG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