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理斯《长大后才听懂的歌》系列,深度解析王菲经典歌曲〈红豆〉。爱情逝去,我们常抱紧“有一天他便会懂”的幻想,但“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的痴情,难道不也是一种偏执?

有时候  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甚么会永垂不朽

王菲的一首〈红豆〉,陪伴过许多人的感情生活,成为夜唱时的必点金曲,但我们真的懂歌词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图片|王菲〈红豆〉YouTube

“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许多人在难以辩驳的关系困局中,仍然选择留在原地,承受更多的伤害,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们潜意识深信二人只是“还没”经历过某些事,对方才不懂得温柔相待、珍借彼此。

还没好好的感受  雪花绽放的气候
我们一起颤抖  会更明白  甚么是温柔
还没跟你牵着手  走过荒芜的沙丘
可能从此以后  学会珍惜  天长和地久

爱情与任何重要的关系,都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练和洗礼,但不代表当我们被一再亏待、不被珍惜时,仍要抱紧“未来有一天他便会懂”的幻想。

各种“还没经历甚么,才未学会甚么”的幻想,反映的往往是我们核心的恐惧:害怕自己没有价值的、不会被爱、无法遇到好的对象。如此,人们便会高举痴情的价值,把受苦当做享受地留恋与盼待。


图片|王菲〈红豆〉YouTube

可是我  有时候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等到风景都看透  也许你会陪我  看细水长流

对一位想追逐自由,并看遍世间风景的对象,去抱持双双对对、细水长流的生活想像?──正如精神分析学者 Adam Phillips 所比喻,这种理想主义是被希望、再保证、曾经的快乐印象所迷惑的 [1]

许多人喜欢〈红豆〉,大概是因为他们也痴情地抱着一份希望,希望为对方“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然后一天对方就会“明白相思的哀愁”。

而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师,除了要深入“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背后的痛,我多少有着打翻这碗,满载幻想的红豆汤的责任。

事实上,当许多人留恋于〈红豆〉的意境之际,它的作词人林夕就曾公开表明过:“〈红豆〉的歌词其实麻麻(很一般般)。”[2]

有多一般般?在千禧年前后那段非人的高产量时期,林夕练就了一边写词,一边看书、看电影、听音乐的能力。

某天他工作时,正在看木村拓哉演出的爱情日剧,女主角因为一边煮红豆,一边担心被男友提分手,便不慎把红豆煮焦了。看着女主角悲催的表情,他便很随性的把“红豆”放到第二段歌词之中 [3]

延伸参考:关系心理学:离开不适合的人,为什么反而让你更难受?


图片|王菲〈红豆〉YouTube

我认为其中一种阅读林夕的方式,是去看同一歌曲的另一份词,发行于 1998 年的〈红豆〉,有同样由王菲演唱的粤语版歌词〈偿还〉:

从未将你的贴相  从右翻至左欣赏
从未躺进发上  贴身搔痒  怎会当寻常
从未听你的拇指  撩动花瓣的声响
从未真正放手  所以以为  拥抱会漫长

失恋之所以如此难熬,有时是在于我们在失落的现实上,仍拼命建筑起许多幻想。

“心理师,你说如果我当时有怎样(或没有那样),他是不是就不会跟我分手?”──〈红豆〉和〈偿还〉的主歌同样表达了留恋或追忆的幻想。

但〈偿还〉是每一句都以“从未”起头,把留恋的情绪进一步推向一种“抱怨”:抱怨对方的离去、未信守承诺,也抱怨自己太天真,以为“拥抱会漫长”、忘了“高兴会忘形”、妄想“天会继续晴”。

从未等你的眼睛 从梦中看到苏醒
从未跟你畅泳 怎么知道 高兴会忘形
从未跟你饮过冰 零度天气看风景
从未攀过雪山 所以以为 天会继续晴


图片|王菲〈红豆〉YouTube

有一位女士,她早已经不爱那位分手四年多的前前任男友,然而,每次跟别人谈起二人的过去,她总是会重覆的抱怨:“当年他说过要跟我去兰屿浮潜的,没想到半个月后就突然跟我分手了!气死我了!”

有些人会说,女士这么在意没去成的兰屿,其实代表她仍想念前前男友,这说法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心理上的感受确实是,得到过再放手的没有,跟没有得到过,却跟自己说不希罕的没有,是两回事。[4]

由此,我们便明白为何许多暧昧失败或情侣分手后,总有一方觉得另一方欠了自己!欠了一次旅行、一张唱片、一份圣诞节物⋯⋯。

但人们真正要对方偿还的,其实是失落的期待与被爱。

偿还过  才如愿  要是未曾偿清这心愿
星不会转  谎不会穿  因此太希罕继续相恋
偿还过  才情愿  闭着目承认故事看完
甚么都不算甚么  即使你离得多远  也不好抱怨

我归纳并发现大部份人在失落以后,真正想跟对方追讨的是:“其实你有没有爱过我?”彷佛我们非得亲耳听见一声真诚的“爱过”,才情愿承认关系的结束,放下“从未”与“还没”的留恋与抱怨。

一曲两词的〈红豆〉与〈偿还〉在主歌部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但副歌部份则大相迳庭。词藻优美的〈红豆〉之所以能够停留在“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的孤清盼待,在于它潜抑了〈偿还〉中对对方欠了自己的“抱怨”。

自古以来被赞颂的痴情女子或君子,在今天心理学的观点下,难道不也是一种偏执?一如过度友善的人,其实内藏深深的敌意;看似只想厮守终生、细水长流的痴盼,令人窒息的怨恨也在暗流,一旦失望到极处就会热泉爆发。

过去,精神分析认为至少女性,是比男性更容易从受挫的情感中撤回,重新去爱惜自己(即从客体爱回到自恋的状态)。好比没收到爱人的礼物,便带着对他的生气与期待,先自己去购物取悦自己,这代表她已经回到一种,准备重新去爱或被爱的状态之中 [5]

今天,我们看到不论男女,都很容易卡在“痴痴的等”(红豆)及“迟迟的怨”(偿还)的状态,而忘记了取悦自己、爱疼自己的本领。

长大以后,藉由对人性多了些许观察与体会(并加上成为心理师?),我才听懂这些歌背后想要表达的与还没表达的。

延伸阅读:长大后才听懂的歌|陈奕迅〈兄妹〉:互有好感却无法在一起,假装兄妹掩饰爱的需求


图片|王菲〈红豆〉YouTube

【写作需支持,欢迎分享文章到您的社交平台,和追踪我的 FBIG;若有心理谘商与相关需求,可电邮给我或联络工作诊所,我是哈理斯心理师】

参考资料|
[1] Phillips, A. (1996). Monogamy. Faber & faber.
[2] Youtube (icarecuhk)│林夕:词人的书单【2013 博群书节】(重制字幕版)
[3] Youtube (香港贸发局)│香港书展2015:林夕•词海任我行
[4]  女人迷│〈“好好抓住,才能好好放手”你之所以没有安全感,可能和童年经验有关
[5] Reik, T. (1960). Sex in man and woman: Its emotional variations. Noo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