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属于你,你值得恒久的喜悦。”佛教的达赖喇嘛与基督教的屠图大主教,他们的对谈为世界带来什么影响?愿我们常保慈悲与同理。

2015 年两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印度相聚五天,解答一个永恒的问题“在充满各种苦难的世界,真的可能活在喜悦中吗?”

达赖喇嘛二十四岁就被迫流亡失去国家,超过六十年无法回西藏,屠图大主教推翻南非种族隔离暴行。两人经历过种族的撕裂、目睹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却坚定带领世人走向宽恕之路。

健康状态和国际政治双双妨碍两人相见,南非大主教因为生病外地旅行的能力受到医生严格限制,而南非始终不肯发签证给达赖喇嘛,两人已年过八十高龄,这趟难能可贵的会谈大概是此生最后一次见面。

之后大主教尔后于 2021 年辞世,世纪会面成为绝响,真的是《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悦》,故感谢天下杂志于今年达赖喇嘛生日重新出版这样经典之作。

虽然只见过六次面,但心有灵犀的程度远超越几次短暂的会面,都把对方视为自己“心灵的顽皮兄弟”!

即便一个是基督教一个是佛教,一个出身于贫民窟一个出身于布达拉宫,他们的教义始终有个共同主题:就是超越自身狭隘的定见,发掘全人类的爱和慈悲。

本书是他们这一生最后一次相见,他们共同解答来自全球上千人问题——如何穿越苦痛,重启喜悦的智慧。


图片|Photo by David Vilches on Unsplash

那些慈悲的故事,教我们超脱愤怒

为什么他们面对这么多忧伤,却依然能满怀喜悦拥抱人生?因为“对生命的看法,是人到头来最大的自由。”关于什么是“慈悲”我透过两位智者的对话深受启发,这边分享书中提及的两则小故事。

达赖喇嘛说:“在我离开不久中国军队就开始轰炸,他们逮捕了很多人,我的朋友待了 18 年的劳改营,他们日日夜夜折磨囚犯,历经残酷至极的酷刑。

等到他终于能离开劳改营,只有 20 个人活下来。他告诉我说,在那 18 年他遭遇真正的危机。我心想,他说的一定是生命受到威胁。可是他却说,他的危机,是差一点失去对中国卫兵的慈悲心。” 

原谅并非纵容,一直希望与西藏人民共进退,流亡超过一甲子无法回家的达赖喇嘛,却对这段经历没有怨怼,持续以其慈悲之道阻止暴行。

“不要怨恨那些造成伤害的人,基于同理心,尽力阻止他们就够了。因为他们的行为不仅使人受伤,同样也在伤害他们自己。”

推荐阅读: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悦:创造喜悦,再困苦也不冷酷,再心碎也免于崩溃


图片|Photo by Raimond Klavins on Unsplash

《我知道光在哪里》作者安东尼.雷.辛顿,当年只因为他是黑人,未审先判坐了 30 年的冤狱。30 年后当正义终于还他公道,采访他的主持人问他气不气当初那些害他入狱的人,他说他自己早已原谅所有与这件事有关的人。

主持人不可置信的又问:“但他们夺走你 30 年的人生!你怎么能不生气?”

辛顿回答:“我继续生气,不肯原谅的话,剩下的人生也会让他们夺走。”

其实一开始辛顿也是愤怒的,这样孤寂的愤怒持续了四年,直到他意识到他有爱的力量。

“没有人相信你说的话,到最后一个字都不想说了,我不说早安、不说晚安、不向任何人问好,我很愤怒。但到了第四年,我听见隔壁牢房有人在哭,那刻我出于慈悲的本能问他怎么了,他说他刚才得知他的母亲过世,我告诉他‘这样想吧!现在天堂就有人替你向上帝申冤啦!’

那一瞬间,我的爱与幽默感全部回来了,足足 26 年的岁月,我尽可能关注别人的问题,每天都这么做,常常一整天过去才意识到我完全没想起自己。”

辛顿把爱和慈悲带到了一个没有爱的地方,他因此得以在全世界最不快乐的地方,保有他的喜悦。

你会喜欢:达赖喇嘛《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悦》:愈能正视自己和他人受的苦,愈能感受喜悦


图片|Photo by Shinji on PIXTA

慈悲与同理,才能带来恒久喜悦

看完本书我衷心希望可以成为那样慈悲的人,想法太过自我中心,才是痛苦的起因。

我希望可以提醒自己在我余生遇见的每一个人,他同样渴望拥有快乐的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与我并无分别。

人类最大的考验在于“人对自我和他人”有双重认知,除非我们把别人视为自己所属群体一员,不然控制同理心的神经回路不会启动。

那么多战争、那么多不正义之事,不外乎都是把他人排除在我族之外,因此对对方的遭遇无动于衷。种种的悲剧全都再再提醒我们,人类是需要彼此的。

同场加映:做个有同理心的人,身心都要付出代价?避免“去人性化”,保持对人的关心


图片|Photo by Kalle Kortelainen on Unsplash

世界上有 70 亿人,没有人希望受苦受难,但苦难却从没少过,绝大多数还都是人自己造成的,一定是少了什么?

是慈悲心与同理心。

“没有哪个人不具备宽恕的能力,也没有哪个人真的不可饶恕。”在非洲乡村乌班图精神大家打招呼的是“我们好吗?”假如能养成“我们”的意识,一体的观念,自然而然也会希望他人也能离苦得乐,为他人幸福着想的心态,人皆有之。

本书除了节录两位智者时而幽默逗趣,时而深刻感动的对谈,也探讨喜悦的本质、结合科学实证分享穿越负面情绪的方法——包含嫉妒、恐惧、孤独、焦虑、失去的苦痛等,非常适合这个我执过重、心灵匮乏的世代。

如同书封所写到:“这本书不属于任何宗教、任何族群,这本书属于你,你值得恒久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