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讪”是指主动去跟陌生人讲话,藉此结识对方的交际方式,看似无伤大雅,但从唐山打人事件到 80 万 PUA 搭讪课程,搭讪文化中潜藏着哪些性别议题和危机?

文|实验品

暗藏危机的搭讪文化:“不好意思,请问可以认识一下吗?”

“搭讪”,一种以主动去跟陌生人讲话,藉此结识对方的一种交际方式。

这种看似亲和力满点,又积极的人际交往手段,看似无伤大雅,但从近期发生的“唐山打人事件”、“PUA 搭讪课程录影”以及“警察滥用职权搭讪”等事件中,我们似乎能隐约窥探到,隐藏在搭讪文化背后,那块让人不安的阴影。

“搭讪”这个本身就自带许多“可讨论空白”的社交行为,伴随着近来的社会热点议题,它受争议的阴影也渐渐的浮出水面。

许多有关人身安全、交友边界、跟踪骚扰等话题和讨论曾出不穷,这些困境固然骇人;但与此同时,在整个搭讪文化中,产生的伤害远远不止于此,透过一些常见发言和讨论,我们就能深挖出隐藏在搭讪文化背面的有毒思想。

搭讪行为,正是“有毒的男子气概”,如何压迫两性的最佳示范。


图片|Photo by Norbert Buduczki on Unsplash

当女性价值由男性定义,“搭讪竞赛”的诡异价值观

如果你以为只有实际被搭讪才会成为受害者,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有没有被搭讪过”这一扭曲的标准,正逐渐让所有女性都成为受害者。

“这一看就是没有被搭讪过,气噗噗才会说的话喔!”“你这样讲也不会有人去搭讪你啦!”在和搭讪事件有关的讨论中,这类以攻击为目的之羞辱言论,其实并不少见。

尽管只有短短一句话,却十足彰显了存在其背后的两性价值体系——女性需要获得男性的肯定,并以此建立自信和价值的中心思想。

因此,“没被人搭讪过”这种言论,才会成为嘲讽,并用以刺激那些掉出标准框架之外的女性,还能顺便升级搭讪这种行为。

在这种荒谬的标准中,搭讪,是一种带有肯定价值的褒奖举动。

一方面,男性可以把选择权和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无形之中将女性做为奖品和分数。

延伸阅读:“记得嫌她丑”把妹教程 PUA:教你猎捕女人的厌女教程

在某些分享故事中出现的“搭讪竞赛”,在街头由一群男性共同比较,搭讪异性人数最多者胜出的竞赛游戏,就能看见事件背后支撑的,诡异且脆弱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就是觉得你很漂亮才会来问的啊!”此种搭讪透过审美传递出的肯定价值,甚至也会被内化到女性对自己的标准之中,无形地将“审美标准”和“个人价值”过度绑定,透过男性的行为和凝视去不断的加强这个概念。

当女性也感受到“没有被选择搭讪的自己,是没有魅力的”之时,这套价值,就将在重复的凝视与实践之中,达到升华。

在我们熟悉的搭讪体系中,女性似乎处于一个完全被动、危险的处境,是绝对的受害者,但其实只要细看这个系统,我们就能够发现:男性显然也无法逃过一劫。


图片|Photo by Yousef Espanioly on Unsplash

透过搭讪竞逐“男性排名”,有毒男子气概的压迫

除了女性需要承担摇摇欲坠的价值观,身为主动方的男性们,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害。

在前面提到的“搭讪竞赛”中,将搭讪这个行为变成一种类似游戏性的竞赛,透过比较成功搭讪后要到的联络方式来计分,这种透过竞争异性来游玩的“男性排名”,也让男性深受其害。

如果不去主动搭讪,就有可能会遭受其他男性成员的嘲笑或鄙视;比起无法融入阳刚集体的尴尬感,在这之后被潜移默化进 DNA 中的“男孩子应该要主动一点”、“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座山”等刻板印象,才是我认为最毒的地方。

同场加映:“有毒的男子气概”插画集:男人也会痛,也会想流泪

这种现象的出现,恰好从男女双方的视角总结印证了:搭讪文化是如何体现了“有毒男子气概”的压迫,在男性内部透过向内的力量团结认可价值观,排挤那些不适者。

再将透过搭讪的举动,输出到女性身上进行评审,也同样排挤那些不符合规则者,并以此试图建立一种畸形的互动体制。

坦白说,如果不是这阵子这类搭讪状况的问题连环爆,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个看似热情、友善的交朋友行为背后,有这么多隐患存在。

除了让人尴尬,且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界定的分寸感、介于跟踪骚扰边界的行为,与其背后支撑的的有毒男子气概,更是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

不只是女人需要从过往的刻板印象中解脱,男人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