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耗”?内耗就是一直在消耗能量,但是却没有任何价值产出。从关掉社交媒体开始,厌世哲学家分享五种自救指南,带你停止比较,将关注放回自己身上!

文|厌世哲学家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就进入一段低潮期直到最近,当然这几个月又发生了许多起起伏伏的事,总是让我快要痊愈的心灵又跌到谷底。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这个人的性格,我是属于高敏感、内耗型人格,特别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物的影响,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能在我心中掀起滔天巨浪;不断思考思考再思考,若想不明白就会整颗心纠在那件事上,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情绪内耗:纠结于无意义的事情上,白白耗费精力

什么是“内耗”?内耗就是一直在消耗能量,但是却没有任何价值产出;因此,内耗就是白白地浪费精力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明知毫无意义,却还是要不断地内耗自己?

因为我们不甘心,或者说我们受伤了,实在太痛苦了,所以我们变得非常疯狂而执着,非得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找出一点价值或意义,以证明自己没有白花精力。

但大多数情况是,我们上穷碧落下黄泉,最终还是找不到任何意义,只是白白地把自己的精力都耗尽了。


图片|Photo by Christian Erfurt on Unsplash

一直陷在这种不断内耗的低潮期里是非常危险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无法把精力用在自己能创造价值的地方,而是一直在空转,这会让自己愈来愈自卑、愈自责,久而久之,灵魂就残废了,很难再站起来。

举个例子来说,林黛玉就是个内耗型人格,《红楼梦》第三回说林黛玉有“不足之症”,她的身体已经虚弱,再加上她的心思不断内耗,就像是拿着刀子在残害自己,于是加速生理的衰败,最终魂归离恨天。

虽然网路上已经有许多文章或 YouTuber 提供了许多度过低潮期的办法,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都不相同,我相信有许多人跟我一样,都是属于高敏感、内耗型的林黛玉人格。

所以我还是想把自己这阵子所经历的、所体悟的,切切实实的心得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助到也在内耗或低潮之中的你。

(一)谅解自己受伤了,需要休息,不要逼自己

当我们陷入在低潮期时,肯定无法充分将精力用在工作上,工作表现可能大不如前,甚至可能造成同事的麻烦。

也有可能,我们会很需要依赖朋友、向朋友诉苦,但朋友其实也很忙,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没有人能一直陪伴我们,所以难免就会产生“拖累朋友”的自责感。

我建议,我们这个时候一定要停止“自责”,因为自责是一种更严重的内耗形式,自责状态就是拿一把水果刀猛戳自己。

该如何停止自责呢?我认为就是要意识到自己现在真的是受伤了,“不要逼自己赶快好起来”。


图片|Photo by Ayla Verschueren on Unsplash

因为受伤的人本来就需要接受治疗,好好地调理自己,直到伤口愈合为止;如果在伤口愈合之前就逼自己恢复正常工作状态,肯定会使伤口更严重,甚至落下一辈子的病根。

如果没办法请假休息,身边也没有朋友能一直陪伴自己的话,那我们就只能好好疼惜自己、照顾自己。记得这句话:“如果连我都不心疼我自己,那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人会心疼我了。”

因此,原谅自己现在真的无法有良好的工作表现,原谅自己就是难免会给身边的人添麻烦。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其实我本来就不必时时都保持超高能、超完美的工作状态,我可以偶尔放松一下,偶尔放慢脚步,不要那么用力,天不会塌下来,一切还是会照常运作的。”

(二)删除或登出所有社交 app,把注意力拉回自己当下的生活

虽然我们都知道 FB 和 IG 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报喜不报忧”,大多只会分享快乐的生活片段,而不会让你看到他们生活中黯淡或悲苦的状态;但知道归知道,实际上当我们每天在刷 FB 和 IG 上的动态时,还是必然会受到影响。

就以我为例吧,我不知不觉已经被影响到⋯⋯我整个人已经变得完全不像自己的程度了。

所有的影响都是很缓慢的,可能我们只是看到了人家随意贴的一张照片或一则限动,但是它们背后所传递的讯息已经植入我们的脑海中。我愈活愈不快乐,因为我觉得别人都好快乐,别人的生活都那么多采多姿,为什么只有我的生活是一地鸡毛、污秽不堪?上天真不公平。

灵魂愈来愈浮躁,三不五时就想上去滑一下大家的限动,以为这样就能及时参与到大家的生活。没想到,这样浮躁的行为,更加深我灵魂的孤独,因为我并没有实际参与到大家的生活,我反而觉得自己愈离愈远,活生生的被大家抛弃了。


图片|Photo by Carl Heyerdahl on Unsplash

某位朋友深知我是高敏感族,立刻觉察我这样的状态非常不健康,因此十分严厉地勒令我登出所有社交 app。

登出私人帐号之后,我偶尔还是会觉得特别寂寞,因为我完全看不到大家分享的生活片段了,但其实“真正的朋友”并不会因为你没看到他们的动态,就停止与你的交流,真正的朋友还是会透过各种方式跟你分享生活,甚至我会感觉到自己与这些朋友的连结更深、更紧密了。

登出社交 app 之后,我的痊愈速度明显增快,因为我拿掉了引发自己“不快乐”的一个重大部分。

我发现,“别人的生活根本与我无关”,别人过得幸福又快乐,当然是很棒,但我不需要知道太多,我更不需要拿自己去跟别人比较。

而且我也不再一直拍照分享我自己的生活,因为我的生活过得怎么样,无论开心或痛苦,我自己知道就好,不需要向任何人“报告”,不必让他们来关注我的生活。


图片|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除此之外,我还多出了很多私人的时间,我可能会很无聊,也会感到寂寞,但我就可以多写几篇厌世哲学家的文章,或是把我之前想读但是完全没时间读的书拿出来看。

总之,我现在已经完全不想再登入我的社交帐号,因为我发现我变得更自由、情绪更稳定了。

(三)不要一直躺在床上,把自己拎出去,最好能动起来

对于高敏感族而言,我们无法克制,总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

比如考试考差了,我们就会一直痛苦地沉思,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失误⋯⋯;再比如被他人伤害,我们还是一样会痛苦地沉思,我有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吗?为什么你要这样伤害我?⋯⋯总之,我们会一直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们根本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事情上。

由于我们正在受伤状态,如果真的很累的话,当然要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但我实在不建议一直躺着,因为“静”的时候其实会一直陷入自我反思状态,而我们已经反思得太多了,如果持续反思下去就是在不断内耗。

也就是说,我们以为自己在休息,但我们根本就是躺在床上内耗而已,所以不管休息多久我们还是一样会很累!


图片|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我建议,我们该做的事就是“拉自己一把”,把自己拉出去,不管做什么都好,但如果能投入在运动或旅游上是再好不过的了。

以我为例,我已经维持稳定的运动习惯一年半了。当初也是一个人走入健身房,没头没脑地说我要上教练课,开始上课时心中充满焦虑不安,因为觉得自己根本是运动白痴,会不会上了几节课后教练就觉得我是一块朽木放弃训练我。

没想到教练经常说我的身体协调性不错,而且进步的效果也很明显,渐渐感觉到原来只要愿意认真学习,其实很多事情都没有想像中的困难。

现在,运动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幸好有维持运动习惯,帮助我度过了许多低潮期,因为在运动的时候,我会把精力完全贯注在当下身体的运作中,切断了原本内耗的心理机制,心灵反而会很平静,不亚于静坐冥想的成效。因此,在运动过后,虽然身体会很疲惫,但精神或心灵却会快乐许多。

再举一个例子,昨天朋友邀约我一起去滑冰。第一次滑冰的我,连稳定站立在滑冰场上都做不到;但后来渐渐掌握到平衡感,虽然还是无法自由滑行,但已经能稳定地沿着一个方向滑动,十分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又学会了一项新技能。


图片|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昨天活动结束后,身体极为疲倦,但我却久违地感到通体舒畅和心旷神怡,十分期待自己能再挑战更多从前没有接触过的事物。

因此,我建议同为高敏感族的朋友,不要过度地“静”,反而要“动”起来,逼自己把精力放在其他人事物上,切断内耗的心理机制,这对我们而言反而才是真正的在“休息”。

(四)可透过心理谘商或宗教信仰来协助自己

第四个建议可能比较老生常谈,就是心理谘商或宗教信仰,但老生常谈往往是最有用的。

前一阵子我也开始寻求心理谘商的协助,我知道心理谘商所费不赀,而且短期内可能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但我还是觉得心理谘商对我非常有帮助。

首先,当我第一次结束谘商时,心理就立刻感觉放松很多,因为我知道自己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没错,虽然我的问题没有得到任何的解决,但我已经开始面对我的问题,寻求专业的协助,我已经跨出第一步了,往后我会慢慢地好起来,总有一天我会痊愈的,我必然会迎接新的人生的。——光是这样一个信念的转变,我就已经开始在好转了。

然而,任何学问都必定有它的限制,心理谘商也不例外。有时候,一个人愈专业可能也表示他的“知识障”愈多。某些心理学理论,可能会让我们觉察到自身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但也有可能我们原本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由于接受了这个理论的框架,所以我们反而觉得自己有问题,很可能会陷入鬼打墙中,反而更加内耗。


图片|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on Unsplash

寻求宗教的协助也是一个好方法。请不要觉得宗教都是迷信,因为一个宗教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去信仰它,必定是因为它有真实的力量,只要你愿意打开自己的心,也许就能感受到那股疗愈的力量。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信仰的,往往都是经历了许多挫折或磨难,跌跌撞撞地才抓住了信仰这根绳索。

当我们遭受挫折与痛苦时,总是会想要否认或抗拒,因为我们无法接受这个痛苦的发生,所以就会一直纠结,一直去想“为什么偏偏是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类的问题。而这类问题恰恰就是宗教最擅长处理的领域。

一个真正的宗教,必然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与理论,能够解答终极的人生问题,以及受苦的意义。既然宗教信仰对这么多人都有帮助,那很可能也会对你有帮助,所以不要铁齿,如果缘分到了,不妨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可以依托跟靠岸的地方。


图片|Photo by Marcos Paulo Prado on Unsplash

在我的经验中,大部分的宗教都比较关注心灵的世界,以减少对物质世界的欲望和依赖。我们大部分的不快乐,其实都是源于物质的匮乏,或是爱而不得的困境,而宗教信仰能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这些外在的事物上挪开,致力于充实我们的心灵,得到内在的平静。

还是要提醒大家,台湾的宗教环境有点纷乱,请尽可能寻求“正信”的宗教。

(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创造价值的地方,肯定自己的价值

最后这一点,“肯定自己的价值”,很像在讲干话,但这或许才是解决自我内耗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所以还是想请你一定要看完。

我先说明一下我自己的状况。

我是一个外表看起来很自信,但其实自卑到骨子里的人;或许大部分的人其实都跟我一样,我们根本没有人是真的很自信的,因为我们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绝对有很多人的能力、财富、地位都远远超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人都过得比我们幸福快乐。

或者说,我们努力了一辈子想要追求的东西,很可能永远得不到,但别人却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了。这种情况除了会让我们觉得上天很不公平之外,也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一个创伤,那就是——“我没有价值”、“我不配”。

我们愈是不甘心,就愈是想否定、反抗这个现实。但是当我们愈用力去追求,很有可能还是追求不到,那就会反过来加深“我真的没有价值”、“我真的不配”的信念,因而陷入愈来愈自卑的死循环之中。

要解开这个死循环的唯一方法就是——停止“比较”。


图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一旦我们存着“比较”的心态,就必然会拿别人“好”的地方来凸显自己“不好”的地方;也必然会拿别人“拥有”的东西来凸显自己“匮乏”的部分。如果不能停止“比较”,我们就不可能回头来肯定自己本有的价值,而会一直去关注自己不足或缺乏的部分。

然而,“停止比较”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根本就做不到!

我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先做上面提到的(二)删除或登出所有社交 app。对我们这些网路世代而言,只要停止使用社交 app 就必然会发挥极大的功效,我们会发现瞬间减少了很多“比较”的对象,因为别人的生活过得怎样似乎都与我无关了。

先减少对他人生活的关注,下一步就可以尝试找回对自身价值的关注。

有个朋友请我“凭直觉写下 20 个喜欢自己的地方”,虽然这个方法看起来很蠢笨,但蠢笨的方法往往可以发挥奇效。

我很认真写下 20 个喜欢自己的地方,写完的当下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后来当我又陷入自卑的内耗状态时,我的脑海中往往会自动浮现那天我自己写的 20 条喜欢自己的地方。

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我有很多可爱而且值得令人欣赏的地方,虽然某些人可能根本不屑一顾,但我知道自己很可爱,这就足以给我微弱的信心,让我去抵抗那些凶狠的恶意。


图片|Photo by Caroline Veronez on Unsplash

还有一个建议是,不要去纠结自己“不好”的地方(例如:觉得自己长得不够好看、不够聪明、不够温柔、不够完美⋯⋯等等),而且不要想着“与自己的缺点和解”——因为我们这种内耗型人格,根本不可能真正与自己的缺点和解!认清楚事实吧,我们就是做不到!

我们愈想要与自己的缺点和解,就愈容易将自己的缺点放大,放到超级大,然后加速内耗,继续陷入自卑的死循环中。

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做“自己能够创造价值的事”。

举个例子来说,我是老师,我的专长就是把书给教好,尽情地展现自己作为一位教师的天赋,当我愈投入做这件事,我就会愈感受到自己创造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再举个例,我一直渴望有个人能陪我到处去旅行,虽然我现在仍是孤身一人,但我还是得想办法自己带着自己去,我要走遍大山大河,去看这个世界上纷繁各异的美景,这就是我认为有价值的事。

当我能够持续做这些让我感到价值的事情,我就会愈来愈喜欢自己,愈来愈脱离自卑的死循环。

有价值的人,一直在做有价值的事。没有价值的人刚好相反,而且愈来愈没有价值。


图片|Photo by Jeremy McKnight on Unsplash

其实,我是一个“依赖心”很重的人,一直到今天早上,我还在心中默默感叹孤身一人的命运。但刚刚一道雷劈了下来,把我给劈醒了。

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告诉我,其实我很坚强,也很独立,而且明明就很有能力;我只是一直在“说服”我自己很软弱,我也一直在“说服”我身边的人,让他们相信我很软弱,需要依赖别人的照顾。搞到最后,好像我自己真的是个无法独立生活的可怜人。

当我想透了这件事,我就知道,我不能再纵容我自己继续编织这个“我很软弱、我很需要依赖”的人生故事。当我终结这个故事时,自然就脱离了内耗与自卑的状态,开始写下另外一个完全不同风格的人生故事。

或许我写下的这些建议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这就是我这段时间所经历的,是我切切实实的体悟。

如果你觉得有用,请你分享给那些可能正在经历内耗或低潮的朋友,希望我们有一天都能停止内耗,肯定自身的价值,创造自己所渴望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