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动手打孩子的时候,我彷佛看到自己与母亲的身影重叠,而外婆的身影也在妈妈身后,暴躁的情绪与打骂家庭模式被复制了下来⋯⋯然而,这些负面教育,其实可以在自己的手上停止。

文|妮可妈妈

书写这篇文章时,我有些许挣扎。挣扎的是,我们可否诚恳地去面对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声音?

我们可否解开既有框架包袱,试着做一个不那么完美,却愿意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妈妈?

很多人说,为母则强。或许,我们都是在生了孩子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内心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叫做母爱。

母爱,并非与生俱来

从当妈妈的那一刻起,我们为了照顾襁褓中的孩子,而变得刚强。

原本害怕蟑螂的,都可以练就徒手打蟑螂的好功夫;原本连炒菜都能让厨房失火的,也可以于一再练习烹煮食物给孩子吃的过程里,渐渐变成大厨师;原本听到小屁孩哭声就烦躁抓狂的,在一次次哭声中,学会如何哄睡孩子,看着孩子睡得香甜⋯⋯这些一次次,都并非与生俱来,包含母爱。

母爱,也是不断练习并检视自己后的真心与用心。

但,并非每个母亲,都能在练习中学会当一个母亲,甚至用对的方式爱孩子。

从一位朋友的真实人生故事里,看见了她与母亲之间的纠葛,以及内心纠结。

也意识到了,或许,很多母亲在年迈后,也未必懂得如何爱孩子或付出爱。


图片|Photo by Jake Thacker on Unsplash

不成为一位自我内心匮乏的母亲,才能拥有真正母爱

朋友 A 的母亲,是一位贸易公司的高阶主管,父亲开餐馆做生意,儿时家境颇为富裕,但母亲有着重男轻女的传统刻板观念,因此对哥哥较为厚爱。

哥哥可时常买新鞋新衣,过着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过得稀松平常,但她几乎是不敢奢望能拥有任何想要的东西,非但如此,只要母亲心情不好,就会招来一顿打骂。

当 A 念国三的时候,父亲得了癌症,半年过后,父亲则因病重而过世,父亲过世后,母亲将所有的怒气,全宣泄在 A 的身上。

不仅变本加厉的打骂她,甚至只要在学校夜间课辅后,因向老师请教问题而慢了十分钟抵达家,就会被反锁在门外,不论 A 如何按电铃,门内的母亲就是不开门,让 A 像极了一只回不了家的流浪猫。

原本 A 以为凭着自己努力向上,可以一路考取高中和大学第一志愿的好成绩,想着大学毕业后,可以从此远离这样的环境。

但,母亲如同水蛭般紧咬着 A 不放,当 A 大学毕业多年后,想与交往的男友论及婚嫁,母亲也不同意,依然要求 A 要继续每月金援资助家里各项开销,连哥哥需要开店做生意的钱,也要 A 负担。

在一次争执后,A 选择逃离这样没有爱、也无法给予她爱的“家”,向公司申请外派至国外工作,从此头也不回的在他乡重新生活,重新学习如何爱自己,如何与自己内心的伤口和解。


图片|Photo by Joshua Harkon on Unsplash

我也有一个身为教育者,却从不知道自己无法正确付出爱的妈妈。

反观自己,从自身经验出发,虽然我与朋友 A 的际遇不同,但,我也有那么一个传统的母亲。

她在教育界服务三十多年,为人国小教师,教导无数孩子,并将“爱的教育”挂至嘴上。或许,工作上是一位专业的老师,知道要有爱心与耐心教导学生。下了班回到家以后,转换成“妈妈”这个身份时,多了爱之深、责之切的压力,成为了一个无法控制自我情绪,并且容易暴走,且不自知的母亲。

犹记儿时,母亲会因我的成绩没有到达“目标”,或是因粗心大意犯错而没有拿到满分,回家就会被痛打一番,若回嘴欲解释,则会被甩以巴掌,严刑伺候。

当时的自己曾在日记写下,希望我的妈妈不是老师,不是一个爱跟同事比较谁的孩子比较优秀的高知识份子,甚至希望是不识字的母亲,但却能给我满满鼓励和温暖。

同场加映:你的匮乏感,会让自己把童年缺憾弥补在孩子身上

考了全班第一名,也换不到母亲的一抹笑容

从小我不仅追求成绩优异,并在各项竞赛中都想拿到大小奖项,无论钢琴才艺,当选模范生,甚至参加地区性的国语文竞赛,都能拿到特优奖项,通常这样的孩子,应该都是大人口中拿来炫耀,并最受到夸赞的那一个。

然而,即使我努力考取好成绩,甚至保持在全班第一名,也未曾看见母亲给予我夸赞奖励,或是一抹认同笑容。

长期希望能得到父母认同的我,心中感到无比匮乏。

即使考取全班第一,只换来一句:“有什么好开心?是县市第一吗?”

当时的我,在书房里哭得久久无法自己,收干眼泪后,再也不会带着喜悦将奖状与家人分享。

所谓匮乏,好似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黑洞,不论再如何努力,都无法把黑洞填满,那种感觉,好像心里有一个很大的空缺,被人挖空般的难受。


图片|Photo by Tanaphong Toochinda on Unsplash

严厉的母亲,也成长自内心匮乏的女儿

渐渐长大以后,听闻母亲说到外婆,是一个脾气暴躁,且会因生意忙碌而暴打孩子的妈妈,往往手上在炒菜,孩子做了让人不顺心的事,就把手上锅铲往孩子身上一阵乱打,如同透过这个行径,寻找自信建立的过程,而我也逐渐明白,或许母亲的暴躁,与无法控制的情绪,也复制外婆的情绪控管问题,直到年老都仍不自知。

因此,当我开始为人母亲后,起初几年,也无法看见自己并无带着温柔与孩子们相处,甚至有时,也如同失控的母亲,对孩子们一阵谩骂。

为何人的内心会有匮乏感?——匮乏感通常来于自身的不安全感。

依附理论最早是由约翰.鲍比(John Bowlby)所提出,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来的产物:小孩子一出生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通常是妈妈),藉此保护自己免于遭受外界的攻击。

而依附系统,也称作内在运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是一种社会互动准则,我们与他人互动的过程,渐渐养成对外界的互动模式。

当我们在依附关系上,无法获得足够安全感,往往建构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会产生自我怀疑及矛盾。

渐渐的会衍生出,无法让内心感觉“安定”的匮乏感,通常在没有自我察觉与旁观的状态下,当事者无法得知这些匮乏行为的产生。

长期的匮乏,容易形成强迫自己要变成更优秀、更完美的人,或是强迫自己要做到零缺点的状况,才肯放过自己。当不那么完美或有缺失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或挫败感,间接影响自身情绪也影响身旁的人。

延伸阅读:被童年的伤口绑架?从“依附关系”治愈内在小孩的 4 个步骤

停止复制错误的行为——来自检讨与觉悟,以及自我成长

当我透过几次与孩子们交谈、并且自我观察,甚至藉由信仰疗愈,逐渐放慢脚步看见自己时,才惊觉自己也复制了上一辈“控制他人,强迫自己”的不理智。

审慎检视以后,我透过大量阅读书籍,逐步学习如何不逼迫自己,也不逼迫他人的方式,让自己从中懂得好好放松。

甚至陪伴孩子们共读,以及不断地书写创作,让我的身心灵都能得到成长。


图片|Photo by Johnny McClung on Unsplash

唯有让自己承认过往的错误,并且愿意改变的那一刻,才能停止复制上一辈遗留下来的错误行为,并重新找回美好自我,与内在小孩彻底和解。

学习与自己和解,没有一个妈妈是完美无缺。

母爱,需要练习,不要害怕当一个不及格的妈妈,没有一个妈妈是完美无缺。

但要能学会与内心深处的自己,那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和解——唯有重新爱自己,我们才能有动力,打从心底知道如何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