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

母愛,不是與生俱來|停止複製原生家庭帶來的傷,愛自己,才懂得愛孩子

當我動手打孩子的時候,我彷彿看到自己與母親的身影重疊,暴躁的情緒與打罵家庭模式被複製了下來。

讀者創作 2022/06/15 下午 9:30:00

為你挑片|《瀑布》:母愛需要的不是歌功頌德,而是更多理解

賈靜雯和王淨主演的國片《瀑布》,藉由得到思覺失調症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照顧與被照顧者的角色互換,道出⋯⋯

小妮子 2021/11/15 下午 8:30:00

為什麼母愛一定要犧牲奉獻?林靜儀醫師:承認「母職」充滿挫折也沒關係

林靜儀醫師認為,承認母職充滿挫折、壓縮自我需求,才能讓社會與家庭願意承認和重新看待,應該給予擔任母職者多少支援、多少協助,而不是停留在母親節的時候稱讚「感謝母親無私的付出」。

鏡文學 2021/05/03 下午 8:30:00

〈必須過動〉母愛是一種自私還是無私?

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必須過動〉(後簡稱:必)的編劇夏康真,在受訪時表示想藉本劇討論「母性,她是自私的?還是母性一定都要是無私的?」[5]。但在回應之前,也許更要先從「到底母性是自然的,還是後天的?」開始。本文將以精神分析的角度,並透過〈必〉所啟示的,來回應這個既兩難,又被期許某種理想答案的問題。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2018/08/30 下午 2:30:00

〈媽媽的遙控器〉母愛勒索,如果你不乖,媽媽就不愛你

在華人的社會脈絡中,父母常常使用過多的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來形塑出所謂的好榜樣、模範生,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比較背後其實都是許多的焦慮與不安全感,在這些比較中我們被要求成為一致的樣子,高學歷、好經歷、好收入,反而失去探索自我的更多可能性,小偉與小嵐的家庭成了強烈的對比,就如同愛畫畫的小偉,這份天賦也慢慢被埋沒,但這從來不是誰的錯,每個父母在其原生家庭裡,可能也是被這樣教導者,也許也是時候我們可以一起思考,有沒有什麼不是以羞辱或是比較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正向成長,而不只是追逐單一的價值

womany 女人迷精選 2018/08/30 上午 9:00:00

《母親這種病》:別讓對父母愛的執著,成為痛苦來源

心理學上說,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抱持著追尋母愛的本性而生,我們渴求媽媽的愛與擁抱,但也正因這種渴望,許多孩子的心理問題,便是因為嬰兒時期與母親的相處未獲得滿足。本文截取自「母親這種病」一書,在母親節這一天,我們一起體會母親其實是多麼艱難的一項任務。

時報文化 2015/05/10 下午 2:18:00

脫離母愛創傷:你不必為母親的幸福負責

無論母親傳遞的是正面或負面的訊息,孩子都會全盤接受,並據此建立對自己的核心認知。母親的「妳」,於是成為女兒的「我」。

寶瓶文化 2018/01/11 下午 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