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遍大街小巷的九天玄女,看了影片都忍不住想吃爆米花!究竟阿翰的影片到底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瞩目?究竟这“降落!降落!降落!”到底有什么让大家如此上瘾?从传播学角度带你看见另一种观点!

文|李牧洲

近日由 YouTuber 阿翰演出的九天玄女算命阿姨,影片一出便引发了极大的回响。

不只在各大影音平台都有高点阅率,该影片引发的效应更是攻占各大新闻版面,然而,俗话说的人红是非多,尽管大多数的网友、艺人与其他 YouTuber 都对该影片表示高度的肯定,但于此同时,也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

不同于以往模仿秀喜欢以模仿名人或艺人为主,YouTuber 阿翰一开始就以揣摩各种“市井小民”的自创角色为人所知。

包括三年六班手工薯条的国中妹妹、动漫宅女凛月、能言善道的直销员康楚、莒光园地的可柔学姊、东南亚媳妇阮月娇、曾为车掌小姐的房东太太、热情如火的西打,也包括睽违几年,再度复出的算命阿姨等众多角色。


图片|YouTube〈阿瀚po影片〉

不管是纯创作还是业配,都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而阿翰的影片厉害及成功之处在于,不只是演出者与制作团队强大的创作能力,更是阿翰在模仿每个角色时,透过口音、用词、妆发等呈现,创造出的临场感跟亲切感,直接勾起了观众的某层记忆:“对!我身旁真的有这样的人!”

相较于模仿名人可能会面临观众不熟悉该角色,或是相关作品的窘境。

阿翰反其道而行,创作了能够贴近不同年龄层,跟不同族群日常生活的角色,产生共鸣跟连结,可以说是阿翰成功的重要关键之一。

然而,对社会议题有一定敏感度的人们应该有所察觉。

阿翰创作与演出的部分角色,都是容易踩到红线、挑起特定族群敏感神经的,包括上述提到的东南亚移民、原住民,或是模仿台湾国语抑或是日本人、中国人的口音。


图片|YouTube〈阿瀚po影片〉

尤其近几年台湾对不同社会议题的敏感度渐渐提高,很多模仿、抖音影片、脱口秀等,都因为政治不正确,而遭到网友或 KOL 们“炎上”群起攻之。

有不少网友的评论或留言提到,即使很喜欢阿翰的演出及作品,但为何看似频频踩线的角色设定,却似乎没有出现巨大的指责或批评声浪呢?

我们用两个传播相关的理论来讨论,即为讯息的“传递”跟“效果”。

首先,我们先从创作者“传递”讯息的角度出发。

创造一个角色时,演出者或创作者无疑会希望所有的台词、形象、故事等,尽可能贴近角色设定,演出的角色能快速被观众认识,甚至理解,便可以不再耗费大量的篇幅,来解释或介绍角色。

不管是无中生有的创新角色,又或者是模仿知名人物,都需要仰赖大量观众的“既定印象”,好比要演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西装、领带加上公事包,穿梭在月台赶车的模样,便能让观众心领神会。

然而,只有外貌相似是不够的,同样穿着西装,透过不同场景、语气、非语言动作的转换,便能让观众知道,在同一个空间里,同样穿着西装,谁可能是上司而谁可能是下属,谁是厌世老鸟,而谁是充满干劲的新人。

以上种种,都可能是影像创作者在设定跟演出角色时,考量到的因素——如何快速让观众产生共鸣?

然而,大部分的表演者跟观众,都停留在讯息传递的这一层面,而忽略了另一层讯息带来的效果跟影响。

无意识偏见:专访彩虹平权大平台执行长吕欣洁:人都有无意识偏差,关键在你愿不愿意直视它


图片|实境节目〈我们回家吧2〉

近几年,总是可以看到很多模仿东南亚和原住民口音的表演以及影片,遭到网友的炮轰。

原因不外乎就是文化挪用、政治不正确、丑化矮化原新住民等。

然而大多数的人,其解释是“并没有恶意”、“没有歧视”、“只是博君一笑”,但没有恶意不等于没有伤害,本意只是要模仿(复制口音、形象)跟取悦观众(安排段子、笑点),然而传达出的讯息,在观众理解角色与被取悦的同时,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加深对特定文化背景人物(错误、偏颇)的认知)。

当然很多人会为这点辩驳,说看完影片,也不会觉得外籍移工好笑,或开始歧视原住民。反倒是这些振振有词的人——心里有歧视,看什么都是歧视。

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该轻忽传播带来的影响跟力量,不能预设每个阅听众,都有一定程度的媒体识读能力,就像有些黑色幽默或地狱梗,敏感度高的人会知道这是个笑话,对于冒犯特定族群,或游走道德边缘,会特别小心处理,并仔细挑选场合对象来分享。

若敏锐度不高的人,可能会为了流量、表演需求,又或是单纯博君一笑,而忽略这些简单话语,背后带来的迫害跟效果。

除了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外,另一个层面是,该文化的人希不希望被这样诠释?

尽管不是出于恶意的(甚至有些是出于善意的)行为,但错误或偏颇的文化挪用,同样也会让特定族群感受到冒犯跟不尊重。

撕除污名:裸体不一定与性有关!人体模特儿 Cath:重新认识自己,身体线条很美,不用污名化


图片|YouTube〈阿瀚po影片〉

如同美国电影圈前阵子吵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有许多演员因(将)饰演跨性别或其他性少数的角色,而遭到攻击。

甚至最后需要辞演或换角,尽管多数人为演员们抱屈,认为演出的只是“角色”,为什么要这样小题大作?

然而,也有部分性少数人士表示,尊重跟支持演员们辞演的举动,因为我们不想被另一群人“代表”跟“诠释”。

笔者身为阿翰频道的长期关注者之一,针对以上的论述,归纳出几点:

个人对阿翰角色们的诠释,与其说是“模仿(impersonation)”,用“体现(embodiment)”来形容我觉得更贴切。跟其他作品的角色一样,都需要透过某些语言跟非语言的揣摩,来贴近演出的角色。

但笔者认为,阿翰在处理角色上的层次相对不同。

如同阿翰在脱口秀上提到的,透过对这些日常人物的观察跟认识,创造出独特但同时具有熟悉感的角色,以西打这个角色为例,可能有其他演出者,对原住民的模仿非常表面甚至粗糙,只用不标准国语和语助词来耍宝搞笑,实在很难避免丑化或矮化原住民的可能性。

然而,阿翰创造的西打,之所以为人称赞,鲜少人诟病的原因是,他的演出像是真实呈现了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影片中,他也没提及该角色的设定是原住民),除了演出神韵精准之外,更是避开很多有可能会踩红线的用词或情境。

细腻不失精准又思虑周到的演出,不会让人反感或感觉被冒犯,连原住民歌手阿爆自己也加入了西打系列影片的演出,可见阿翰对于角色揣摩与创作的成功。

另一个我认为阿翰的作品开启的契机是,虽然他创作的角色各式各样,但观众熟悉的,大部分是他饰演的女性角色,对于性别运动以及性别议题来说,阿翰的演出无疑是让大众性别意识往前迈进的一大可能。

专访阿爆:阿爆专文 | 我妈是天生的 Diva,跑遍全台当婚礼歌手,启发我创作《母亲的舌头》


图片|YouTube〈阿瀚po影片〉

越来越多影音创作者或 YouTuber 都以公开的同志身分,或是女装扮相为人所知,包含黄小爱、又仁、张艺、那那大师等人。

许多关于变装皇后的研究与探讨中提到,变装皇后雌雄莫辨的性别气质,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性别焦虑。但也因此获得契机,能够彼此展开对话,去影响、模糊甚至挑战,碰撞现有的社会体制跟界线,更是直捣男性气质(Masculinity)与父权结构的权力核心。

同样的,这些创作者们以异曲同工的方式,时而阳刚、时而阴柔的面貌,或许有意,或许无心。

他们正在透过自己的作品,慢慢让观众们准备展开一场性别之旅。

多元共融:女人迷 DEI 白皮书|自媒体领域:自媒体创作者、KOL 的性别薪酬差距,逐年扩大

尽管前面提到,对于阿翰作品的肯定与其能够带来的正面影响。

影音创作者们,仍应该小心处理各种议题跟故事,此即为创作者与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尤其近几年影音平台蓬勃发展,传播媒体与社群平台的影响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很多无心用词、表达演出,都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甚至伤害。

尤其利用或立基于“刻板印象”的作品,还是有其潜在的危险因子存在。

同样我也想再次强调,创造者本身没有歧视或恶意,不代表其作品是不会造成伤害跟影响,是没有问题的(Problematic)。

非常喜欢阿翰的作品,也期待他继续创造更多有趣的角色,但也期许,阿翰与其他创作者,能够在不同议题上继续小心处理。

谢谢你们带来的欢乐与喜悦,同时感受到你们创造每个角色的温柔与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