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时你会拖拖拉拉,还是抢着付钱呢?心理师列出 4 种常见付钱心态,也可能是你没注意到的付钱习惯!而这些动机,都是某种心灵的伤口,值得我们去重视⋯⋯

有一种成长的经典场面是这样的:在家族或亲友聚会的饭局结束时,几个大人争先恐后抢着付钱,而小时候的我们在旁看呆了。

你对“抢着付钱”有怎样的解读?是大人们爱面子、强出头、装大方?希望对方欠自己人情、未来多关照?甚至答案很简单,这场战争只是某种自古流传的必须“礼仪”?

很少心理学门会去探究“付钱”这个行动的隐微心理状态及背后的意义,但事情远比“付钱 = 慷慨”或“不付 = 吝啬”复杂得多。

下文我将勾勒四种付钱心态,一窥“奥客”心理面貌!


图片|Photo by Jonas Leupe on Unsplash

付钱心态一:难搞或顺从的客人,也要得到“控制感”

我认识一位男士,不论在公在私,每次只要在付费的时候他都会有一个拖延的习惯,“不是不给,只是晚一点再给”。

即便理智上他知道准时付费对其工作与人缘都是最好的,他仍无法戒掉这个不明所以的习惯。

在心理谘商的探究下,其实男士是想得到一种“控制感”,让生命中失控的东西在心理上变得可控。

这件事很大程度建基于他对整个求学过程中自己有所失误、在他人眼中不完美的自己,总是耿耿于怀且焦虑不已。

再追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这跟佛洛伊德所说的肛门期(anal stage)性格有关,即往往被遗忘的早期如厕训练,其实牵涉着人与环境作出妥协、或对此一再违抗 [1]

“金钱”象征着当年的“粪便”,它的扣留或给出,体认着自身对环境可不可控的支配力。

为此,一些太乖而过早学会大小便自理的小孩,长大后就付钱一事,只要货品或服务是令他感到满意的(象征好父母般的环境正在照顾自己),便无多少异议。某程度,他们也从中享受控制着消费的节奏。

前者像是有点难搞的客人,总是潜意识地渴求多一分控制、少一分焦虑;后者是有点太顺从的顾客,付钱是多一分照顾、少一分疲惫。

同场加映:“好好抓住,才能好好放手”你之所以没有安全感,可能和童年经验有关

付钱心态二:从保留到撒谎,奥客最怕“被剥削”

有一种人在付钱的时候,总是“有所保留”(withholding),他可能保留了自己的真实资讯(如故意给错的电话号码)、保留了自己的现实情况(有能力支付却在装穷,或反之)、乃至保留消费时的共识(肆意否定共识,如表面认同货物的价值,但付款当天又临时压价)。

心理学家认为“保留”行为的根本是“不诚实”(dishonesty)。

通过不诚实,个案避免了被对质、避免表达不同意后的被报复、用暗中破坏来控制他人(如治疗师)、并得到一种暗自胜利的优越感 [2]

在心理治疗中,这群个案往往在精神的诊断上属于边缘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类比至消费行为,这些人内心其实坚守“所有人类的关系都是剥削性与迫害性”的负面信念,因此每到“付费”一刻,他们就得以撒谎和操控的方式来阻止想像中他人的迫害:你卖我东西,一定是把我当做易受骗的傻瓜;你提供服务,必然在背后剥削我的权益。

所以,他们最常在付费时出尔反尔、反咬对方一口,成为俗话里的“奥客”。

然而,可恶之人背后的可怜,正源于他们不相信有任何真诚与互惠的关系存在。


图片|Photo by zaaak on PIXTA

付钱心态三:怕付得不够多,往往源于“比较心”

另一种还蛮常见,且充满矛盾的付钱心态是:如果付的比别人多,会不满,如果比别人少,虽然会稍稍开心,自己却会因此罪疚。

好比一位叫爱丽丝的女士,要是她知道自己付给心理师的费用不及其他个案,她就会十分焦虑,然而她也不愿因此付的比别人多来消除这股焦虑。

事实上,爱丽丝从不知道其他个案的谘商费是多少,但如果心理师要求,她又的确会超过自身能力负担的多付一点。

爱丽丝担心的是如果她付得不够多,就不会被心理师足够的喜欢或照顾。

在潜意识里,这是一股“手足竞争”的愿望,希望成为父母(心理师)最喜欢的小孩 [3]

一般来说,只要涉及一对多的“服务性质”消费,源于手足竞争的矛盾心态便会伺机争斗:我是按摩师/发型师/美甲师最喜欢的那位顾客吗?我是小吃店/咖啡店/转角的面包店老板最在意的客人吗?

然而,由于这心态略显幼稚,自尊难以承受,便只会以“我付的跟别人一样,但我希望我的付费对收款者来说是特别一点点”的消费心态呈现。

好文分享:钱钱与它的产地|最近总是想买东西?心理师:强迫购物背后,4 个真实的需求

付钱心态四:抢帐单的权力,决定谁是“话事人”

回到亲友们在饭聚后抢着付钱的例子,这起“战争”的意义除了文初提及那些,背后其实有一个延伸自“手足竞争”,且难以被承认的潜意识愿望:权力的征服。

一位个案 Z 在谘商中谈到自己很爱请朋友吃饭,这不只是因为慷慨、道谢或不介意,更是一种“我是你老大”的权力象征。

在手足竞争关系中,谁有能力付钱──还得经过一场抢帐单的苦战──就代表谁是家族或团体中的“老大”。

在父权的结构下,被女性(如姊妹们)付费往往代表自己是无能的男人。相反,能付钱的,就是掌权、征服他人、应受被请客者仰慕的话事人。

再深一层意义,在权力的征服背后,其实还有恨意的表达。

在精神分析的探究下,个案 Z 不只要得到权力,他还享受看到别人因抢输帐单,一脸被请客而困窘的表情。

战争总是一次恨意的抒发与满足,这就是为何抢着付钱是一场“心理的战争”。

亲友间夸张且暴力的抢付钱行为,总是满足着手足竞争关系里“我赢,你输,我看到你输掉的样子而高兴”的原始攻击快感。


图片|Photo by Christiann Koepke on Unsplash

付不付出,由今天起再次选择

一般人们合理且健康的消费行为,必然会考虑个人能力、成本及经济效益、需求比重等。

但只要是能力之内,又是一项必需品,金钱就只是换取所需的替代工具,付出去就换来相对的满足。

然而,对上文所及或未及的人们来说,金钱成了个大哉问,因为它浓缩且置换了许多心灵深处的情感、愿望、意义,变得不再自然。

要是您每每在付钱时感到内心演着种种的戏码,它不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便代表一个警号,提醒您需要停下焦躁的手,去按住自己的心,听听它在焦虑些什么。

它可能代表我们对环境有所不安、对关系不相信、对自己不自信、对他人不善良等动机。

这些动机,其实亦是某种心灵的伤口,跟强迫付钱购物一样,值得我们去重视。

当我们认真重视自己的需求与伤口,我们便有再次选择“买不买、付不付”的自然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