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点“小事”却情绪的反应很大,那不是因为当下受的伤,而是一个深深深深的伤口⋯⋯看清自己的依附需求,知道伤口的位置在哪里后,就有机会找到处方,找到情绪的来源与出口。

文|杜珝萌 谘商心理师/旭立心理谘商中心

小莉的父母为了稳定家中收入而忙于工作,因此常常疏漏小莉课堂需要使用的文具用品等,每当此时,小莉就得自己想办法才能完成作业。

这些常被疏忽的经验,令她感觉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父母好好重视,进而解读父母不在乎自己,失落感也重重地压在她心头。

后来,小莉长大成人也结了婚,一边在厨房忙进忙出准备晚餐,一边传讯息给丈夫请他下班买瓶酱油回家,随着丈夫的脚步声出现,小莉赶忙上前迎接并打开丈夫的手提袋翻找所需要的酱油,但东翻西找下都不见酱油的踪影,丈夫惊觉自己忘了买连忙道歉,而小莉却重重地将手提袋往地上放,一言不语地拿起车钥匙走出家门,留下还站在原地的丈夫不知所措。

尽管只是买酱油这样的日常小事,但类似的事件再发生时,小莉就很容易被过去的经验拉进失落不安的漩涡中,那些内在需求没有被看见的伤痕,牢牢地刻在小莉身上。

当不知情的丈夫碰触到小莉伤口,小莉就痛得对他发脾气,丈夫因此感到着急,不知道真正问题在哪里?而小莉也感到无助及受伤。

有时我们就像小莉一样,童年时受的伤会在类似情境下被引发,因此突然生起气来指责对方,或觉得太难受而想办法逃离现场,焦躁的情绪缠住自己,也因迁怒对方感到自责,小莉被囚禁在负面情绪的牢笼中难以逃脱。


图片|Photo by Anna Hecker on Unsplash

以“依附需求”的视角看小莉的伤

近年书籍、报章杂志或网路文章讨论都会谈到“依附关系”,依附关系被分为安全依附及不安全依附,而不安全依附又分为焦虑型、逃避型与混乱型态,不同的依附类型会影响人在关系中如何与他人互动,那么依附需求又是什么呢?

当我们还是婴孩时,需要透过照顾者给予哺乳、保护、重视、爱、尊重、珍惜,才能在危害人类存活的环境中慢慢成长,因此这种被爱、被保护、被重视、陪伴等需求就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也被称为“依附需求”。

一个安全稳定并且能给予关爱的关系,可以满足依附需求,使我们在关系中得到滋养和安全感,产生往外面的世界探索及冒险的力量。

在小莉的经验中,会觉得父母常常将工作摆在优先顺序的第一位,才会疏漏自己,或是怀疑自己是否不够重要,才导致父母的遗忘。

因此“被重视、被珍惜、被爱”就成为小莉没有被满足的依附需求。当先生忘记买酱油时,小莉的伤口就再次被掀开唤起,痛得她想逃离现场。

延伸阅读:难以和他人交心?高度回避依附者:不想拥有,是因为害怕失去

如何疗愈童年的依附创伤?

如果你也像小莉一样被小时候的伤口绑架,在目前的关系中感到困扰,以下有三个步骤提供给你参考:

一、辨识自己的情绪

有时伤心及失落的情绪会像一团毛线一样纠结,让人很难说清楚自己的感觉,每一个困扰情绪下面都隐藏着没有满足的依附需求,慢慢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包含了哪些,观察哪些情绪最容易出现,而哪些却被放在心底深处很难表达出来?

将复杂的情绪梳理开来,就更有机会看清楚你的依附需求是什么?知道伤口的位置在哪里后,就有机会为伤口找到处方。

二、观察依附需求未被满足时的反应

观察一下当你在关系中觉得不安时,你会怎么做?

是积极地拉着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抗议?还是不表达内心感受,尽可能地把自己藏起来离开现场?

你表达需求的反应方式有让你的伴侣或重要家人瞭解吗?还是让你们互动关系重复卡在一个僵局里?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三、探索自己的依附需求

当情绪逐渐被梳理开,也理解依附需求未被满足时,会出现的反应后,可以试着问自己在事件中的渴望是什么,是希望被重视、被欣赏、被喜爱、被珍惜还是被保护呢?

记得,想满足依附需求是正常的,因为依附需求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不是因为“我不好”才需要喔。

同场加映:你的渴望关注,源自匮乏的原生之爱:防卫机制的启动,记得抽丝剥茧情绪来自何方

四、回到你觉得重要的关系中沟通

如果你找到自己的依附需求,也理解当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会出现的无效的习惯性反应方式,那就可以带着照顾自己的心情,尝试将这番整理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告诉目前关系中对你重要的人,让他也能理解你的需要,并一起找方法疗伤。

疗愈的方式不一定是重新回到原生家庭,而是为自己创造安全稳定的关系。

小时候的伤会被放在心中阴暗的角落,当你重新看见自己过去的依附伤口,并且懂得在此时此刻好好照料它,就有机会让阳光照进那阴暗的角落,伤口也会慢慢被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