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天不买东西就觉得怪怪的吗?或是,看到新品就超想买?无止尽的消费欲望不光是“想购物”这么简单!文内四大购物关键原因,将让你重新思考,“购物”与自身的关联是什么。

你今天清空了购物平台上的购物车了吗?如果还没有,是否准备明天就去清空呢?

或是在某些时刻你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有许多类似的东西,仍想要多买一件?甚至是不买下来,会有所焦虑不安?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把不断购物的欲望,植入人类的心智中,而我从临床工作中看到的,更多是人类内在某种潜藏的欲望、创伤、情感、自我碎片,藉由不断的购物来得到表达与满足。

资本市场只是与这些心灵深处的东西共鸣,提供了购物现象呈示的场所。

下文我将试着提供四个强迫购物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从拥有到没有,再到什么都想拥有

一种典型的购物行为,是一直要买更好的厂牌、更新的版本、更贵的保证。

从手机、电脑、耳机,到鞋子、衣服、化妆品,人们彷佛极度喜新厌旧,只追着“新款”而无视已有物件的实用性。而到了临床关注的层面,便是这行为有了“强迫”的性质。

我发现某一类型个案──又以男性为主──由于从小被全家族棒在手掌心,想买想吃什么都能实现,在物质层面受高度刺激。

然而,当长大以后父母不再给予金援,甚至因为家道中落而必须节俭过日,他们便在一段长时间抑制了过去的物欲。直到哪一天终于又有钱能花,便会出现上述的强迫购物行为。

在这强迫购物背后,是一种对童年什么都能拥有、能被高度满足的“全能感”的追讨心理。

这些人们在日后可能得到稳定的工作,告别勤俭的苦日子,童年的“全能感”便会以“强迫购物欲”的姿态复苏。

每当能够买下一件更新、更好、更贵的东西,就象征着心底里的自己仍是全能的。

好文分享:购物狂的真实世界:检视你是否有“强迫性购物障碍”

二、从从来没有,到不断拥有来报复


图片|Photo by Cam Morin on Unsplash

另一种典型的强迫购物行为,乍看之下类似于小孩子对同款玩物的收藏,或是青少年对同一个角色的模型也得买下不同厂商的版本才能满足。

有一位出生于穷困家庭的女士,长大以后的她总是不断收集一个跟童年所买过的类似款式娃娃,多得家里已经有三个十分阻碍空间的柜子才勉强收纳,虽然她也自知有问题,但仍在购物更多的路上。

探索下发现,女士小时候曾用好几年新年存下来的一点点红包钱,终于买来一个自己钟爱的娃娃。

只可惜她的父母认为这十分浪费金钱,认定女士不会为家里经济着想,一怒之下便把这个娃娃撕破丢掉。

强迫购买行为的表面,是对童年所失去的重要物品的追讨,但潜意识中还藏有对当年丢掉娃娃的父母的报复。

正如一位从小被父母亏待与剥削的男士,他因为严重的忧郁而前来谘商,而他的谘商费用和大部份的生活费,都是由反省当年错误而希望在今天弥补孩子的父母提供。

男士有着强迫购物的倾向,在长期的谘商后终发现这行为是对原生家庭的某种潜意识报复,挥霍无度的他其实在宣示:“这是我应得的!这是你们欠我的!”。

这也是佛洛伊德所指,强迫行为中总有一个强烈的情感被移置到别的事物上,对父母的恨被转移到购物的挥霍金钱中作报复。

因此,唯有化解心中的怨恨,强迫购物才会真正得到受控。

同场加映:“好好抓住,才能好好放手”你之所以没有安全感,可能和童年经验有关

三、另类拥有:控制“没有”的创伤

有一位不论在人格、品德、学业、待人接物的礼节⋯⋯各方面从小便十分谨慎的绅士。

他在出国留学那段期间,一度被新认识的朋友带去嫖妓。按他的教养,最初他极度不愿意,但在群体的压力下,他骑虎难下,最终只好放纵自己去“骑虎”。

这一次经验彷佛打开了什么神秘按钮,他开始主动去嫖妓,甚至以“回国前达成百人斩”为傲。

这种强迫的性交,是一种创伤的强迫重覆(repetition compulsion),即作为绅士的他被首次召妓的压力和经历吓坏了,与内心道德完全相违。

而为了在心里驾驭这个难以消化的经验,就只好再一次尝试,好得到一种迷迷糊糊的控制感:我没有被吓坏,我甚至主动寻求。

另一方面,古典的精神分析也会有“由于男士为了成为绅士而过度抑制性欲,因此召妓经验其实勾动了被潜抑的潜意识欲望”之类的解释,直到他购买了“一百个女人”,才能平息多年来受教育抑制而闷烧的欲火山,在回国后重新当一位绅士。

不要错过:亲密关系中,为何总怕谈钱?其实金钱议题,反而可以让你们更紧密!

四、以为拥有,其实从来没有


图片|Photo by EKAKI on PIXTA

最后我想说一种强迫购物的心理,也许读者都能想像出来,就是害怕失去和缺乏安全感。

有一位谘商个案告诉我,她会像囤积癖一般不断购买根本没时间听的唱片,她也会不停网购十张脸都足够用十年的化妆品,她说:“先买起来,总有一天会需要用到!”

这种拥有给予她很大的安全感,也不必害怕东西售罄而失去,即便穿破一件衣服,她也早已买下两件同款的。

有时候人们以为自己已经“控制了、拥有了”,但其实从来都“没有”。

这位个案她多年来几乎没有真心的朋友,而某程度上,她从小亦不把他人当做真实的,所谓“朋友”在她眼中只是“可以让我任性、被我使用的人”。

这样的人生,当然时刻都害怕失去、没有安全感。人们可以藉由强迫购物来拥有能被“使用的物”,却无法留住对自己“真心的人”。

强迫购物作为一种症状,转移了潜意识中对信任他人、交出真诚的恐惧。

强迫购物者的夙愿:买来真实且自由的自己

心理治疗师 Pierre Marie 认为强迫症患者(obsession)成为了内心思想的“人质”(obses,拉丁文),他们时刻在恐惧、也时刻在计算、与世界保持距离,就像是躲在墙后,而这堵墙却让他无法获取自己欲求之物 [1]

虽然临床上的“强迫症”与本文所说的“强迫购物行为”多少是不同的,但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四种强迫购物者卡关的地方:

  1. 人们被“我要藉由不断购物来得到全能感”的心思绑架,不小心成为了购物欲的人质。
  2. 人们在强迫购物中潜意识地计算着别人欠了自己多少、自己应得多少,以及多少的挥霍式报复才是足够的。
  3. 人们深深阻隔了自己的性本能,却不明白这堵墙背后的正是自己欲求的,便只好以强迫购物(如嫖妓)来试图重新获取。
  4. 人们恐惧真实的、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平等的接触,因此与世界保持距离是最安全的做法,让“拥有物品”取代“信任彼此”。

如果强迫购物者可以以“删除”而非“结帐”的方式来清空购物车,并在这个空隙里沉寂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或是让心理师一起倾听这些声音的真相,他未来可以买到的,将是真实且自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