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知道,环境永续牵涉能源产业、时事政策、地方经济等层面⋯⋯”环保与经济不再不冲突,不过想入这行,这项能力很重要!

台湾如何培养本地永续人才?

随着 2025 非核家园政策、国际减碳趋势,再生能源产业兴起,与此相关的绿色工作(Green jobs)也大增。

但在相关产业仍仰赖外国资本与技术,加上近年疫情阻碍跨国流动之下,台湾如何培养本地永续人才,成为产学关注的焦点。

例如,台湾大学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国际学位学程看准各式企业有减碳人才的需求,在 2021 年开设全国首创的“净零碳排”主题课程。课程除了结合理论与政策,还教实务工具,让学生了解如何以模型估算减碳量、有能力进入业界解决碳排问题。

而以离岸风电来说,国内院校也已为人才培育布局。

台大在 2019 年成立离岸风力发电学分学程;高雄科技大学海事学院、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及工程学系相继在 2019 年、2020 年设立离岸风电相关硕士班,教授海事工程、海域调查、风场运维等专业领域。

沃旭能源台湾总经理汪欣洁指出,台湾的离岸风电产业从零开始,最大的挑战就是培育本地人才。

她表示,沃旭 2016 年进入台湾市场时仅有两位同事,至今已有超过 200 位成员,过程深感建置风电人才的不容易。

因此沃旭除了一般招聘,也藉学徒制、绿能奖学金、全球培训计画等机制,为产业栽培年轻学子。

不过,汪欣洁表示,人才培育不只是为了特定因产业而生的新兴工作,如风场运维工程师;离岸风电也需要电机电子、环境工程、社会科学、公共事务等各式领域人才,而具备团队合作、创业冒险精神都是他们找寻人才的一大关键。

沃旭能源环评副理 张婉琳:永续能源的前瞻性与挑战性,让我笃定要踏入这个产业


张婉琳。图片|Cheers 快乐工作人 提供

因为对外语、国际人才的训练感兴趣,我大学选择企管系。在国际行销管理课堂上,培养了对跨国事务的敏锐度、资料分析基础能力。课外,我与同学组队参加区域竞赛,要在两小时内分析企业个案并现场简报。

这是课堂训练的验收,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与夥伴并肩作战的充实。

但毕业后,我进入日商公司担任专案管理,却找不到这种团队氛围。公司是日本老牌企业,销售电子化材,发展看似稳定,但对我来说缺乏挑战。虽然能运用语言与企管专业,不过我也发现,自己其实对化材产业没有热情。

面临职涯瓶颈之际,我被朋友拉去反空污游行;那是我第一次来到环境议题现场,深深被吸引。

我才知道,环境永续牵涉能源产业、时事政策、地方经济等层面,虽然复杂、但我很喜欢这样的探讨过程。

推荐聆听:张婉昀:相信时间,现在单点都将连线,你的生命会是满天繁星

后来我利用下班时间,在绿色和平组织、荒野保护协会担任志工,长达两年之久;期间认识从事环境顾问、温室气体盘查的朋友,自己也开始思考职涯的不同可能。

而让我决定进修、并投入绿能产业的契机,是缘于某次反深澳电厂的志工行动。那时绿色和平来到瑞芳倡议,遇到一些立场相左的民众;我当下很错愕,但也惊觉,自己无法深度回答反对者的质问。

为了精进专业知识,我后来去念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而永续能源的前瞻性与挑战性,也让我更笃定要踏入这个产业。

同场加映:总有一个理由,值得你为地球奋斗:专访 Story Wear 创办人陈冠百、富达投信副总林绍凯

整合能力是重点:与业师激荡,贴近风电产业趋势


图片|Photo by Jason Blackeye on Unsplash

研究所课程主要包含经济、生态、工程三大面向,也是永续相关产业常见的跨域。但跨域不稀奇,整合能力才是重点。

在硕二上的“实习课”,师生要共写一篇论文,收录在所上的资料库。整个学期,来自不同背景的师生,必须跟彼此的专业合作,这也突显环境管理工作上,跨科整合、沟通协调的能力是关键。

而在专业知识上,“清洁生产与工业生态学”这堂课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我因此知道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概念:评估一个产品的环境冲击,原来不能只单看使用过程,而要从材料、加工、制造、运输、废弃物处理等阶段逐一检视。

推荐聆听:王汇筑:走在自己的时区,蓄积能量,用八年孵一张自己喜欢的作品

我的论文就运用这个概念,来研究兴建一座离岸风场的环境冲击,并获得沃旭能源的奖学金。因为奖学金的导师制,我结识沃旭的专案许可协理柯思蒂·高德温(Kirsty Godwin)。

在与业师讨论、观摩的 7 个月里,我发现企业光是搜集生命周期评估的资料,就得花上一年,那在课堂内是无法想像。此外,高德温很关心 25 年后风场除役后,台湾是否有量能去处理叶片、基座等废弃物。

我很讶异,原来在先期研究,业界就会从宏观角度为永续未来而准备。

我以过去文献向业师提问,让研究模型尽可能接近业界现况。最后论文发表在工业局绿色技术与工程实务研讨会,也获得中华民国能源经济学会的佳作。

许多学术研究都乏人问津,但我的论文因为贴紧永续能源趋势、也有机会在研究上与业界交流,很幸运能被众人看见。

你会喜欢:照顾健康也爱地球!你的一餐怎么吃,代表你对生活多有意识

永续人才:不只写环评书,以永续角度整合意见


Photo by Nikola Jovanovic on Unsplash

我后来进入沃旭担任环评副理,工作是要确保离岸风场开发前,获得政府环评的许可。为了产出一份环境影响评估书,我不只要协调公司专业部门、外部的环境顾问公司,也须聆听特定利益人的意见。

例如面对环保团体,提出相应计画,承诺降低对鸟类与鲸豚的冲击;面对当地渔民,提出就业机会或补偿机制,维护地方经济。

离岸风场的环评工作,正是应用研究所的所学。我要有工程、生态、经济等跨学科的报告解读能力,才能成为各方专家的桥梁。

而环评报告不是写完整就好,还须面对地方居民的实际需求、环团的建议,怎么以永续角度汇整意见,很考验沟通整合能力。

在再生能源的趋势下,不论是整个离岸风电产业、或我负责的环评工作,其实都面对独特的挑战。

在 2025 非核家园的期待下,我们面临更大的时间压力,必须高效率又不失品质地推动开发。而不同于常见的陆域开发,离岸风电的环评工作,又要在没有完整资料库的情况下,进行海洋生态、渔业经济等新兴议题的调查。

日前在苗栗、台中的离岸风场公开说明会顺利落幕,对我来说是专业能力的验收,也是一个里程碑。

开发和环保常被认为是冲突的,但其实还是能找到平衡点,而我的任务,就是守护经济的同时、也守护我们的环境。

在“永续工程”领域工作的 3 个优势

  1. 永续意识抬头,碳排控管、绿能产业等“绿色工作”大增。
  2. 离岸风电从零开始,产学合作激增,不分文、理组,本地人才炙手可热。
  3. 外商投资风电,职涯不限于台湾,还能放眼亚太与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