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国际妇女节源自于乌克兰女性的勇敢吗?快进到今天,乌克兰女性的勇敢和他国女力的力量,都让我们看到,不是只有冲到前线才叫英勇。

一日与朋友聚餐,聊起新闻,说起媒体,谈到近日在社群看到的,大多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

母亲和孩童们一张张哭泣和恐惧的脸孔在手机屏幕上出现,大家摇摇头异口同声地说:“好可怜。”;看到了需要留下来要奋战的乌克兰男子的新闻,大家很有默契地说:“他们没得选择。”


图片|达志影像/美联社

其中一位友人突然冒出一句:“做女生真好,不需要打仗。”

对于母亲带着孩子们逃亡、对于所有男性需要留下这件事,多是心疼和无奈。但,在俄乌战争中身为女性,独自带着孩子离开,真的是身为女性的“好”吗?

当天晚上,我打开笔电用谷歌搜索“乌克兰女性”(Ukraine women)这几个字眼,映入眼帘的是“需要逃离”的她们。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开始后,和乌克兰女性相关的新闻标题或图片,多是女性带着孩子,拼尽全力离开动荡之地;又或是媒体看到的是加深的性别不平等,出于善意为她们执笔呐喊,却在无意间把女性再一次的安放在需要被捍卫的位置。

但她们能做的,就只能是逃离吗?而唯有留下来持枪到前线,才算是保家卫国吗?

推荐阅读:敏迪快报|俄国侵略下,乌克兰真的只有节节败退吗?你不知道的俄罗斯资讯战

只有在前线,才算是上战场吗?

回溯所来径,女性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从“替补男性空缺”开始。

当男性都当兵去了,她们开始从家庭走入职场,本是补足“男性空缺”,也使她们找到了力量,她们在战争结束后,把女性参政权力推到世界各地【1】

来到第二世界大战,此刻的她们能担起的角色更多了。除了传统的照顾者任务、为国家筹集资金等,她们也开始披上战衣,走上战场,但在战场上,仍是属于后勤支援角色【1】


图片|达志影像/美联社

我们歌颂着女性持枪展现出来的所谓英勇姿态,如一些女性在战争未开始前学习持枪扣扳机【2】,而另一群常年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女性选择在此刻回到乌克兰救援【3】

好像只有冲到前线,才算保家卫国,才算值得大肆赞扬。只有在前线,才是战场吗?

战场其实,发生在更多你想像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有女性身影。

乌克兰女性:我们有自己的战场,我们有自己捍卫所爱的方式

护卫家园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该被持枪上前线给限制。选择金钱资助、选择给予难民住处、选择有始有终的陪伴,这些都是过去几周乌克兰或是全球女性捍卫家园的方法。

例如,乌克兰第一夫人奥莱娜・泽连斯卡(Olena Zelenska)在俄乌战争开始时呼吁欧洲各地第一夫人给予协助,随之而来的援手如为难民提供住处等,都是不畏霸权的一个勇敢行动。


图片|达志影像/美联社

还有那些没有逃离、守护在刚出生的代孕婴儿身旁的乌克兰保姆和护士,她们的战场在首都基辅的地下室;还有那些陪伴罹癌生病的孩子撤离的乌克兰母亲,在救护车上心惊胆跳地听着爆炸声响,她们的战场在那满目疮痍的撤离路上。

还有那些为母亲外出拿药、为流浪动物带粮食的她们的牺牲,她们没有持枪扣扳机,但她们也在用着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守护着珍贵的一切。

还有来到乌克兰为世界连线的记者和摄影师,例如新闻记者克莱丽莎・沃德(Clarissa Ward)和战地摄影师琳赛・艾达里欧(Lynsey Addario),她们拿着话筒和摄影机专注在把第一手正确消息传递给守在电视机前的你我,她们的战场关乎着守护新闻的准确度。

她们也都在各自的战场守护着最后一道防线。

让我们一起试着想像,若此战争只剩下前线持枪的士兵,没有了上述的她们,这一场战争,会是什么模样?若她们都不存在,又有谁能替代她们的位置?而这时候的你我,还会说着“做女生真好,不需要打仗”的话吗?

同场加映:【性别观察】六千人附议,女人为何不用当兵?

打破偏见:乌克兰女性定义自己在战争的定位

你知道吗?每年在 3 月 8 号庆祝的“国际妇女节”,始于移民到美国的乌克兰女权主义者克拉拉・列姆利希 (Clara Lemlich) 在 1908 年带领着 15,000 制衣工厂女员工走上美国街头,为女性员工争取更好的薪酬和人道的工时及工作环境【4】

当时 22 岁的克拉拉对于剥削的工作环境无法容忍,在一次次地被警方暴力攻击后,再一次次地站起来,以“两万人起义”,改变了美国工业的文化【5】

为了庆祝她们的勇敢,美国在 1909 年 2 月 28 日开启了“全国妇女日”(National Women's Day)的习俗【4】,渐渐地,成为了今日你我熟悉的“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你会喜欢:面对限制,你的态度很重要!渣打银行“国际妇女节论坛”直击

而今年“国际妇女节”的主题是“打破偏见”(#BreakTheBias),说的是打破性别偏见和歧视。

能不能让我们也把此主题延伸至战火肆虐的乌克兰,看一看在不同角落用不同方式在捍卫国土的她们,然后翻转自己的对于性别的期许:所谓的性别平等,不该是男女都该做一样的事冲到前线,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拿起枪支,才叫英勇。

今年,能不能让我们打破这些不切实际的“性别平等”期望预设?

那些在地下室保护着婴孩的她们,那些带着孩子撤离的她们,那些在剧烈的轰炸声里即便害怕得不得了,依然选择陪伴和守护的她们,这些勇敢,也值得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