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只是没有钱吗?其实背后因素远比你所想复杂。美国、英国及日本背后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而台湾,又该如何才能建立更稳健与公平的社会?

无法承担的风险

提到贫穷,你想像到的是什么呢?

是三餐吃不饱的小朋友、看不起医生的病人、还是念不起书的励志学童?

造成贫穷的原因是政府还是个人的努力不够?在讨论如何建构更平等的社会、如何脱贫之前,需要理解“贫穷”在现代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贫穷只是没有钱吗?事实上,据学者研究,贫穷不仅是经济条件,还是一种社会性、心理性的生活状态。

2019 年,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透过研究贫穷的本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们在《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一书中,提出了众多可能导致贫穷并“遗传”给下一代的因素,例如:

  • 缺乏足够盈余与时间发展长期技能或投资
  • 缺乏储蓄而倾向满足短期欲望
  • 缺乏足够资讯做出有益的判断
  • 倾向于忽略生活中的风险
  • 缺乏承担意外的能力
  • 无法获得可靠的金融服务、信用体系与保险

总体而言,贫穷导致的状态,会在经济的匮乏之外,进一步创造出一个缺乏引导长期计画的环境。


图片|Photo by Lukas Gojda on PIXTA

心理学学者奇斯·裴恩(Keith Payne)是不平等与歧视心理学的权威,他在《破梯效应》一书中提到环境如何改变人的本质与思考模式。他认为贫富真正的差距不在于金钱的数字,而在于自觉的“地位”,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

为什么穷人坐监服刑、辍学、失业的机率比一般人多出好多倍呢?

诚然,我们必须关注贫富差距下的巨大资源鸿沟,但裴恩提醒我们,穷人与富人最大的差别,在于“对未来的看法”。

他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说明从写下读书计画,到为了成家存钱,甚至只是追求瘦身而订下的减肥计画,对穷人而言都很困难,其中背后原因为“活在当下”的心理陷阱。

贫穷使人处于时时刻刻的紧张状态以应对危机,并使人倾向于将资源投注于解决当下的困难/追求当下的满足中,而失去长期规划的能力。

从贫穷问题的多元性中,我们可以推导到协助脱贫也需要提供更加全面性的解决方案,而不仅是扁平的经济援助或就业、就学扶助。

不同国情中,针对贫穷议题也有许多不同面向的审思。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不同国家所面临的社会不平等课题,并思考台湾的处境与可能的解方。

各国的社会不平等

美国:不平等从童年开始


图片|Photo by Ilse Orsel on Unsplash

社会学者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在《阶级世代:穷小孩与富小孩的机会不平等》书中从自身的家乡出发,以美国俄亥俄州柯林顿港(Port Clinton)为例,说明美国为何贫富差距会不断扩大。

美国过去曾经是社区较多元化的社会,使出身中下阶层的孩子们一生中,有机会透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教会礼拜等接触到不同职业与社会阶级的家庭。

进而拥有见识较多元的教养空间,培养多元视野,并透过亲朋好友介绍与人脉,进而向上流动的机会。

然而,从 1970 年代开始,随着贫民窟与豪宅区逐渐两极化,不同阶层开始出现明显的居住空间的隔离,进而影响到穷人家孩子向上流动的机会,并使穷人社区逐渐没落。

他也举出了穷小孩在成长过程当中,在四个面向上与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同:

  • 在脆弱家庭中经历不安稳的童年
  • 父母教养中仅强调纪律和服从,而不鼓励创造力
  • 教育的资源落差
  • 社会网络的同质性高、碰不到贵人

不公平的童年,使穷小孩缺乏进入较高阶层社会的社会资本,造成贫穷代代相传。那么,脱离贫穷的解方是什么?

如果能够重新使贫富家庭的社交范围重叠,创造下一代能互享社会资本的环境,就能有效地突破社会不平等。

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

好文分享:反思摄影集:他花二十年,拍下美国的贫穷画面

英国:扭曲的劳雇关系──零工经济合法吗?


图片|Photo by Clay LeConey on Unsplash

2016 年,英国记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James Bloodworth)花费 180 天,先后体验了亚马逊捡货员、Uber 司机、客服人员、居家照护员等低阶工作。他将这段经历写成《没人雇用的一代》一书,说明阴暗且低薪的工作,将如何造成生活的种种负面影响。

他体验的这些工作,背后的共通点是缺乏正式劳雇关系的“零工”生态。

透过“共享经济”、“自主雇用”等漂亮的口号,大企业的雇主试图规避正规的社会福利保障,进而降低成本,但却对这些工作者的身心状态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布拉德渥斯详细叙述了低薪工作使他逐渐失去“计画能力”的过程,并不能由他本人的高等教育背景或社会评价中的“智力”扭转。

他转向高热量食物来慰劳自己的体力劳动,倾向忽视其中负面的健康影响;尽管雇主宣称这些“自雇者”拥有自己时间的掌控能力,但由系统设置的奖励机制中,他若“擅自”拒绝接单,将获得减薪惩罚。

零工的工作也缺乏与管理层对话的机制,使他失去一般白领工作者的议价能力,落入“又穷又忙”的陷阱。

穷人真的比较笨吗?

实际上,零工经济作为一种没有社会保险与缺乏雇用承诺的不稳定就业型态,形同雇主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外包给社会,并摧毁劳动者规划生活的能力,甚至是身心健康。

2019 年,英国工会联合会(TUC)和赫特福德郡大学的研究显示,处于工作年龄的成人中,有近一成(约 9.6%)的工作者打零工,比率已经是 2016 年(约 4.7%)的两倍(罗方妤,2019)。

2021 年,事情有了转机,两位司机法拉尔(James Farrar)和亚斯兰(Yaseen Aslam)与 Uber 缠斗五年。

英国最高法院最终判定“ Uber 司机是劳工”享有最低薪资、假日与退休金的保障。许多分析师认为,这个历史性判决,将会是扭转英国零工经济的第一步。

同场加映:我征服不平等的故事|努力从不平等中创造平等,度过黑夜,天总会亮的

日本:老年的贫穷危机


图片|Photo by Gio Almonte on Unsplash

即使走过了上述的贫穷陷阱,一生收入稳定落在社会平均线上,一旦发生重大伤病、事故,老年贫穷的阴影仍然不散。

在《下流老人》一书中,描述高龄化社会下倚赖家庭的福利体制无以维系,使日本人的老年生活受到冲击。

包括退休金中缺少医药费、安养机构费用的估算,子女教育费用升高甚至成为茧居族、啃老族,熟年离婚的赡养费与生活费提升等问题;家庭逐渐失去照护机能,政府又没有规划完善的长照服务等困境。

“老后贫穷”逐渐成为社会的大问题,其成因并不能都推诿给年轻的时候不努力,背后有其系统性困境。

日本政府的福利制度倚赖公司与家庭的覆盖网络,从长期照护、老人年金、住宅政策等,都以家庭或企业为单位,但在社会剧烈变迁下,该政策逻辑恐怕将会进一步加重老年贫穷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而拖垮整个社会系统。

具体而言,退休之后将不再有医疗保险,若个人风险意识不足,将可能面临自己或亲友的高额医疗费用。

少子化社会下,“养儿防老”并以家庭成员为理所当然的长照供给主体越不可行;年金若缺乏适当的规划,更可能面临给付不足、甚至破产的困境。

不要错过:为你挑片|《寄生上流》,贫穷是一种“越了界”的味道

回顾台湾:我们该如何建立更稳健与公平的社会?

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19 年的报告,台湾是亚洲均富最高收入国家第一名,中产阶级比例高,已经是相较之下较为平等的社会。

然而,前述的议题反映到台湾社会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贫穷困境。

回应美国社会资本不均的问题,台湾学者蓝佩嘉在《拚教养》一书中,提到了虽然台湾在居住空间与社交环境下,不同阶层的交错比例较高,但政府与社会提供的教养资源高度集中于中产阶级。

要求父母有中产阶级条件,却在不同的“教养脚本”中创造了不平等的童年,与难以在公共领域、教育现场中容纳不同阶级的教养想像。

而虽然不到英国的零工比例,但 2020 年,台湾非典型就业人口已达 7.13 %,年增 0.67%,外送平台的兴盛更加剧了该现象。

而正在加速迈入高龄化社会的台湾,高龄贫穷恐怕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未来台湾的发展方向,如何解决不平等仍然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解决贫穷问题的关键不是金钱,而是社会支持网络、劳雇关系安全感的提供、福利网络的设计等等,有许多复杂的机制。

个人层次上,作为一个公民,至少我们能将现有的资源“共享”化,持续监督政府建设更完善的照护体制、劳动体制,控制资本成为驱动社会向前,而非剥削穷人的力量。

不仅是一日的慈善,集合所有人日复一日改善社会体制的努力,才有机会创造实质均富的社会。

思考题

  • 如果你是一位“穷人”,你认为自己在台湾社会中从贫穷到脱贫是可能的吗?
  • 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帮助?或是怎样的社会文化有助脱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