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薪水”、“因为主管叫我做”、“因为想出人头地”⋯⋯你也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茫然吗?如果对这情形困惑的你,不妨依循文内 3 步骤先找到“开启动力”的方法,除了可以帮你做出改变,还能重拾幸福喔!

文|宫口幸治

开启动力的 阶段

心理学家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等人的着作《动机式晤谈法》(Toward a Theory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提到动机包含三大要素:“准备”(readiness)、“意愿”(willingness)、“能力”(ability)。

“准备”包括决定优先顺序与预测步骤,意愿代表想要改变的心情,能力则是认为能够改变的自信。

并不是三大要素一应俱全便能努力,多半是抱着“想改变却又不想改变”的矛盾心理,在援助者的指导下牛步前进。

“动机式晤谈法”对于治疗酒精中毒等成瘾症相当有效,当中又以想要改变的“意愿”格外重要。

接下来介绍的是从我个人临床经验分析出的“开启动力的三阶段”,分别是“预测推想”、“目的”、“使命感”。

阶段 1:预测推想

第一阶段最重要的是长期抱持想要执行的心情,关键是第三章介绍的“预测推想的能力”。

我认为这个阶段接近动机式晤谈法的“准备”。

犹太裔精神科医师维克多.法兰克(Viktor Frankl)是集中营幸存者,在其着作《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提到集中营曾经谣传该年圣诞节就能解放回家。

然而当知道这则消息不过是谣言后,许多人突然变得无精打采,结果从圣诞节到新年之际出现大量死者。

集中营里没有明确的解放日期,没有人知道拘留的日子究竟何时才结束。不知道现况何时结束,自然无法打起精神,如此一来连活下去都成问题。

除此之外,还需要预测推想做出多少努力才能获得回报。

例如想要考上第一志愿,要是不知道必须念多少书与念多久,很难长期努力不懈。

2002 年日本《司法考试法》修法之前,司法考试录取率只有个位数,许多律师耗费 10 年以上的光阴才终于荣登金榜,这种情况正是不知何时才能达成目标。

此类考试难以预测何时录取,考生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韧性,我身边也有许多中途放弃的考生。

认知功能低落的人无法做出适当的预测,也就更难以提起劲来努力。

援助者最好利用图示,或把必要步骤贴在墙上,时时提醒对方。

同场加映:建中、台大然后呢:模仿优秀的人很多,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很少

阶段 2:目的

预测推想后的下一步是决定“目的”。

例如有上大学的实力,却没有上大学的目的,自然很难提起劲来念书。

想进知名大学、想学法律、对将来找工作有所裨益等等,什么目的都好,只要有了目的就能奋发用功。

以工作为例,如果知道 KPI 是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开发商品,至少会先朝这个目标努力。

要特别留意的是“目的”与“目标”的意思不同。

大家常说订定念书的目标,实际一问大多是下次考试要拿到更好的名次、考上志愿学校的所需分数,这些都是“应该做”或“不得不做”的事,要为这些事努力有一定难度。

然而把目标换成目的,念书的意义就明确多了:想学医、想学经济、想学服装设计⋯⋯每个答案都是梦想。

人为了实现梦想,比较容易生起满腔热忱。


图片|Photo by Sasha Freemind on Unsplash

阶段 3:使命感

最后阶段需要的是“使命感”。单凭预测推想与目的无法推动人努力。

在集中营里有些人之所以能撑下来,是靠着想像解放后的生活(目的)。在集中营的日子若看不到究竟何时才会结束,很可能无法继续忍耐。

那么法兰克是如何撑下去的呢?

他采取的方法是客观审视自己,把焦点从严苛的环境转换到想像自己将来正在以“集中营的心理学”为主题演讲。

问题不是我们对人生有何期待,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期待。

法兰克《活出意义来》

他给自己的使命,正是透过分享在集中营的经验,告诉全世界的人“何谓生命的意义”。

无论多么勤奋工作,人总会不禁自问:工作之于人生有何意义?我究竟为了什么而工作?我的工作对社会又有何贡献?

你会喜欢:你为何工作?把工作意义还给自己

“为了生活”、“为了薪水”、“因为主管叫我做”、“因为想出人头地”⋯⋯

然而从现在大学毕业生三年以内就会辞去第一份工作可知,现代人已经无法光凭这些理由长期努力下去了。目的能促进人短期努力,却无法长长久久。

  • 工作究竟对人生有何意义?
  • 自己生来这世上的使命究竟为何?
  • 自己做的事情对这个社会究竟有何意义?

人类就是如此摸索人生直到找到自己能接纳妥协之处吧!

相反的,要是找到生命的意义,就能和法兰克一样发挥超越死亡威胁的力量。


图片|Photo by Audtakorn on PIXTA

大家都想要幸福

人之所以能提起劲努力,我认为出发点都是“想要幸福”。这世上应该没有人“想要变得不幸”吧?每天努力都是为了变得幸福。

这看似理所当然,却也是问题的关键。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选择获得幸福的手段也有所差异。

例如:幸福的前提是需要金钱,但为了钱辛苦工作一点也不幸福,所以改做诈骗来赚钱。

这怎么看都是犯罪行为,原本的动机却是渴望获得幸福。

过去曾经发生一起事件是,诈骗集团成员把骗来的钱汇给母亲,母亲用赃款购买高级进口轿车。

想要幸福、想看到母亲的笑容,这些动机再普通不过。孝顺母亲是好事,采取的手段却一点也不好。

好文分享:达标的快乐是短暂的?幸福来自持续的抱负与灵魂探索

另一起事件是,过于渴望对方爱自己,于是选择杀人的终极手段除去碍事的人,其动机也是想要幸福。

大家的共通点都是为了幸福而努力,却因为手段错误,努力的动机瞬间成为犯罪的理由。

努力不来的人当中有些人因为太过渴望获得幸福而选择走捷径。

如何不打击他们渴求幸福的心,同时又能引导他们走向正轨,正是援助者展现本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