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性,成长路上身上有着社会的期待,我们也总是以他人的快乐为主。走到不惑之年,郑教暎说:“想活出成熟的人生,就把人生的焦点回归自己身上,修剪自己对外的期待与对爱的渴望吧!”

文|郑教暎

尊重对方自行选择与决定的事,并且一路替对方加油让他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表现即是“爱”。

《为什么你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Your Erroneous Zones)一书的作者伟恩.戴尔(Wayne Dyer)说:“所谓的爱,只要是喜欢的人自行做出的选择,无论自己是否喜欢,都懂得接受的能力。”

换句话说,爱需要的不是牺牲与奉献,想培养爱的能力,就必须先宽容地爱自己。

我们母亲那一代,习惯用自我牺牲与奉献来表现爱,但她们非但不爱自己,还深信照顾家人、以家人为优先就是爱。

然而,她们的爱,真的是浩瀚如大海的“爱”吗?

某个综艺节目上,来宾柳时敏看到“乌竹轩 [1] ”的介绍后感到忿忿不平,因为节目用了“李珥之母”、“贤妻良母”、“韩国母亲的表率”来形容申师任堂。

柳时敏很遗憾地表示:“申师任堂可以是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也可以是一位艺术家,为什么偏偏只用‘母亲’来形容她呢?”

根据他的说法,申师任堂学识渊博、才能出众,同时也是自尊感极高的一个人,而“李珥之母”仅是申师任堂多种面貌之一。

其实到了现代,这种形容词依然常见,可知迄今还是存在着将贤妻良母视为女性典范的老旧观念。

想到这里,内心相当感慨,还有多少女性正在被迫默默承受那种人生期待。

有那么多词汇能够表现一个人的存在,却将其浓缩为某人的母亲、妻子或女儿,这种方式既残忍又悲伤。

你会喜欢:《女人四十,该舍弃与该开始的》打破“妈妈”与“妻子”的名词,活出属于“我”的人生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聋三年,哑三年,瞎三年。”

过往的母亲们一边听着这句韩国俗谚,一边熬过在婆家当小媳妇的日子。

对她们来说,婚后唯有将“我”这个存在抛到远处、全心配合婆家的文化与标准过活,才能避免失去丈夫的宠爱而撑下来。

那是一个如果表现自己,生存就会碰到困难的时代,在我们母亲那辈依然是相对常见的情况。

然而此刻,我们能笑着说“这些都是以前的事”了吗?就算世界已经改变很多了,但几乎没有哪一项行为是获得完全的自由。

女性一味地被要求奉献,为他人付出必须优先于想到自己;唯有如此,家庭才能太平无事,也才不会受到他人的指指点点而能获得认同。

我的妈妈也曾经带着她唯一的女儿,独自熬过了艰辛的媳妇岁月。

曾经有一次,她觉得自己实在撑不下去了,在深夜里将三岁的女儿丢在婆家,独自逃到阴暗的深山里;最后是因为眼前持续浮现年幼女儿的身影,才折返回家。

从妈妈口中听到这个故事,我心如刀割,忍不住与妈妈相拥而泣。若不是已经走投无路,她又怎么会狠心丢下孩子离去?

听到她说是因为孩子而回家、多亏了孩子才能撑过来,这让我无法想像妈妈的人生究竟在哪里停止了?又是从何时消失的?

如今妈妈年逾七旬,光凭教子有方、丈夫工作顺利,她就认为天底下没什么可烦恼的事、自己是最有福气的女人足以羡煞旁人。

一个人无论过了什么样的人生,彷佛只要养育出优秀的子女、帮助丈夫生活顺遂,就能得到“不枉此生”的评价。

虽然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只不过当中却遍寻不着妈妈对自己的评价与满足感。我问妈妈,假如能够回到当年,是不是还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她只是笑而不答。

推荐阅读:为你挑片|《瀑布》:在断裂中看到开端,母亲在时间里找到勇气


图片|Photo by foly on PIXTA

尽管有些子女在目睹母亲的牺牲后,会奋发图强用功读书,以功成名就报答母亲的恩惠。

但在我们周遭也有不少相反的例子——母亲在经济拮据下,即使欠下债务也要送孩子出国留学,但子女毕业后却没有半点归国的打算,这样的事情时有所闻。母亲隐藏在牺牲背后的愤怒、委屈与虚无感,又该从何处得到慰藉呢?

这是一直以来被灌输“先想到自己的人很自私”的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抛弃自己的人生要怎样才能幸福?对自己人生不满意的人,她们的爱又怎能不充满对他人的期待?

“小不点长这么大了啊!真可怜啊,要是妳知道妈妈是怎么把妳养大的,妳就知道该怎么对待妈妈。”

小时候每当我去外公、外婆家时,知悉妈妈经历的大人们经常这么说,尤其是阿姨们注视我的眼神中,总是将“妳绝对不能背叛妈妈,一定要让妈妈过得幸福”的责任与义务传达给我。

妈妈在我出生前就开始吃的苦头与牺牲,无形中成了我莫大的沉重包袱,也成了一辈子的负担。

假如稍微拒绝妈妈表现出来的爱,也就是从一到十全部帮妳做好的方式,她就会感到既生气又难过。

此外,因为妈妈希望有人也可以像这样照顾、呵护自己,所以经常会因为小事而失落,虽然嘴上会说“我不指望什么,只要你们健健康康、过得好就够了”,但儿女们都知道这是言不由衷。

尽管深深地爱着并感谢妈妈,也知道她对丈夫和子女无微不至的奉献是出于爱,但总是以家人为优先、自己为次要的妈妈,其实隐约期待着家人能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同场加映:无法满足我们期待的父母之爱:何不勇于幻灭,让自己成长?

欧洲的农夫发现,剪下葡萄树的树枝,阻止葡萄自然生长,能结出品质更佳的果实,最后制造出更高档的红酒。

剪枝的目的,在于宁可减少生产量,也要获得品质最上乘的葡萄;换句话说,就是要打造出让葡萄顺利成熟的最佳环境。

不只是葡萄树,种植过小型花草的人,也都晓得修剪不必要的枝干,为的不是让形状好看,而是要让树木能够长得更好。

无形的观念也是如此,为了自我成长,就需要修剪不必要的社会观念。

有别于刚进入社会轨道的二十岁,以及刚站稳根基的三十岁,四十岁需要的是努力摆脱既定的观点。

无数女性接受了过往世代的人生方式,时而对母亲心存感谢,时而又下定决心,绝不要像母亲那样活着。

请切记,妳的“四十岁后的人生”,可以与她们不同。

将过去的痕迹投射在宛如白纸的未来上,是与成熟的人生背道而驰的。想活出成熟的人生,就把人生的焦点回归自己身上,修剪自己对外的期待与对爱的渴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