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你在面对不堪的发生时,你仍坚信,你能“好好活下去”。因为你知道,你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

文|亚瑟

感情中,我们很常谈论“安全感”的重要性,一旦关系出了问题,人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归因,都是安全感。

但具体来说,“有没有安全感”到底对于人们的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这么清楚。因为在多数人的认知里,“人没有安全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人们普遍相信,安全感的建立必须仰赖伴侣来完成,就像情绪必须透过他人安抚一样。

所以除非和伴侣已经闹到要分手或已经分手的阶段,否则大部分的人根本不会想到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那么“人需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感”,之于关系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让我来说个故事:约莫从三四年前开始,我就很常从来谘询的人口中听到“手机定位软体”这个东西,以及它所带来的纷争——“我女朋友明明说没有要跟同事出去,但我看到她的定位就在大家约好的KTV”、“那天我跟男朋友说我要回家,但回家前我想说去买个咸酥鸡,他看我的定位没有直接移动回家,就觉得我是不是骗他。拜托!我只是去买咸酥鸡耶!”“我现在每天如果不盯着我男朋友的定位,我就会害怕。只要打开定位,确定他有待在他说的地方,我就会松口气。我觉得这样好痛苦。”

在连续听到三个因为装了定位软体,而把关系搞得更糟的案例之后,我再也压抑不住好奇心,我问当时的个案:“为什么你们都要装定位软体啊?”

对方露出一副“你怎么会有这个问题”的表情,对我说:“现在很多人都有装啊!想知道对方在哪里,或是想知道对方和别人聊了什么,不是很正常吗?”

太棒了!又是一个约定成俗的信仰!


图片|Photo by Daniele Colucci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关系“假性触礁”:不是感情出问题,而是你控制欲太强

一个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安全感,所以共同建立起来让所有人失去自由的信仰——人们因为害怕被背叛,所以安装了一个监视系统,好让他们可以观察爱着自己或已经不爱自己的伴侣,究竟有没有为非作歹。但这意义何在呢?

当一个人很爱妳的时候,有很高的机率不会做任何背叛妳的事,可是如果妳不断的表示妳的不信任,那么他就会有越来越高的机率变得不爱妳;而当一个人不再爱妳的时候,即使妳可以亲眼看到他和别人去开房间,那又怎么样?

阻止他去开房间,他就会突然重新爱上妳?抓住他外遇的证据,只能让妳在离婚的时候分到比较多钱,但没办法让关系回到相爱的原点。

我认为定位软体是个和贞操带同等糟糕的发明。我从来没看过哪对情侣,因为用了定位软体之后,关系变得更好、更稳定、更甜蜜,通常只会产生更多莫名其妙的疑虑、猜测、不安和争执,对关系从来没有任何实质帮助。

诸如此类的“信仰”,还有互相交换密码、看对方手机、检视对方信箱、检查对方信用卡帐单⋯⋯等等,全部都是让存有疑虑的人得到更多怀疑素材,好用来破坏关系的绝佳管道。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人们还要继续这么做呢?为什么明知道这毫无意义,却仍然停不下来呢?

因为不安。

这些看似对方还保持忠贞、自己有能力控制局面的线索,可以有效的在短暂时间内驱散人们不安的感受,所以在关系中怀抱着不安的人,会像吸毒一样,无法控制的去观看那些让自己看似安全的资讯。


图片|Photo by Md Mahdi on Unsplash

短暂的、一闪即逝的不安,或许会让人感觉自己是被在乎的。但长时间的不安,只会让人感觉自己不被信任,这就是“没有安全感”对关系带来的破坏。

而且这不仅仅出现在交往后,“没安全感”的破坏力,从交往前就会开始展现——许多人光是在约会、暧昧时,对方只要讯息回得慢一点,或是社群媒体上有别的女生出现,就会感到坐立难安。

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谈好一场恋爱时,除了许多不可抗力的外物要烦心以外,还得花上不少力气去对抗自己的不安。

“不安”对内会让我们焦虑、容易胡思乱想、钻牛角尖,而这些内在的感受和想法,则会进一步的扩展到对外的行动上,于是我们开始想控制对方、想去确认对方的心意、想要逼对方表态、想要斩对方桃花、想要去问月老对方是不是自己的正缘、想要对方赶快跟自己结婚⋯⋯等等。

尽管多数人理智上或多或少都知道,这些行动对感情不见得会带来帮助,甚至可能把一手好牌打烂,却无论如何都控制不了恐慌的情绪。

最后,“谈恋爱”最大的敌人不再是其他的竞争对手,也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的心魔。

处理自己的不安全感,变成多数人在感情里最大的课题。但“要有安全感”跟“无欲则刚”一样,都是一个口号,实际上根本没有人知道要怎么做到。

在不知道作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不断告诫自己“不能没有安全感”,于是又衍生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问题——为了让自己不会没安全感,就不跟太受欢迎的人交往;比起自己爱的,不如挑爱自己的比较安全;因为害怕分手,就骗自己不如当一辈子的朋友,因为朋友不会分开;拼命让自己同时跟复数对象约会,以免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人身上;怕被背叛,索性先背叛对方或先甩了人家⋯⋯

诸如此类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好像比较安全”,实际上却本末倒置的作法层出不穷。

原本是为了让关系不要变糟,到后来反而演变成一场又一场“赢过对方才会安全”的感情游戏。

同场加映:占有欲强、嫉妒伴侣的交友状况?关系心理学:成熟的关系是彼此信任,给对方安全感

安全感要怎么建立

既然要了解“安全感”从何而来,那么我们得先搞清楚它是个怎么样的东西。

安全感,顾名思义,它是种感觉,跟新鲜感、兴奋感、无力感一样,都只是感觉。

还记得前面说过“情绪是来自当事人的解释”吗?当我们对刺激作出了解释,就会产生感觉。

感觉是非常个人而且主观的,与事实之间不一定要有合理的关联。或者说,根本没有任何他人看起来合理的关联也无所谓。

举个例子,我和某个前女友交往时,某次她突然说:“我觉得白色的 BMW 很帅。”听到那句话的当下,我直觉性的联想到她可能出轨了,而且对象开的是白色的 BMW。

于是我开始感到不安、自卑、难过和愤怒。

这样的解读和联想其实没有任何道理,但这就是我当时的主观感受。而且无论我再怎么告诉自己:“嘿!她只是对车做出评论,你会不会太敏感、想太多?冷静点好吗?你的想法真的很荒谬!”都无法停止脑中恐惧的妄想和不安。

感觉就是这么一回事:就算别人都觉得没什么、就算当事人用各种理性的角度说服自己,但感受就是感受,它无法被理性的逻辑或数据说服。

所以只是要求自己“不要没有安全感”或“不要害怕”,对于恐惧是完全没有帮助的。

我们或许能够选择面对自己的恐惧,却无法让自己不再感到害怕,除非我们对恐惧的源头做出修复。

那下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害怕,有些人不容易害怕? 除了性格等等的天生因素之外,我认为“容不容易害怕”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对自己有没有自信。

你会喜欢:自卑是生命的日常: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的过去,而是你想追求的未来


图片|Photo by Soheb Zaidi on Unsplash

或许这听起来很像老生常谈,但请听我娓娓道来。

“自信”这个词,一般来说我们会把它想得很笼统,会以为它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可是一旦事情牵涉的层面太广,就会变得很难定义。

举例来说,一个很会追女生,但不会经营长期关系的人,到底是有自信还是没自信?又或是一个事业有成、对自己的工作领域信心满满,却不知道怎么跟异性相处的人,是有自信还是没自信?

“自信”是一个需要被针对性的应用在不同面向上的形容词,如果我们想用简单的词汇定义一个复杂的整体,当然会感到混乱。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其实是厘清:我对自己的什么部分有自信。

在工作上,当然就是专业能力跟职场关系的适应力,那么在感情上,我们应该看的是这两个区块:一,对自己独立的信心、二,对外相处的信心。也就是“自我价值”跟“相处技巧”。

我发现,“独立”跟感情中的安全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有些人很会谈恋爱、很知道怎么吸引异性、总是能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感情就一帆风顺,他们心底仍然恐惧被抛弃、被对方发现自己不好的一面,对于自己的许多地方深深的感到不自信。

当然,这些和情绪处理、沟通技巧也多少相关,但其中还有一个至关重大的因素:当事人对于自身的经济及独立能力的评估。也就是说,不相信自己能够完全自立的人,非常容易没安全感。

推荐阅读:为你挑片|《美国女孩》:我们都需要非暴力沟通,看见情绪层层包覆的爱

这个情况不管在男女身上都会出现。我有许多家境优渥的女学生,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对自己也很慷慨,但一谈恋爱就没安全感,因为她们心里知道,自己不见得有能力负担得起想要的生活水平。

她们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不知道离开家里的支持之后,我能不能让自己过着和现在一样的日子”,也就是对自己的独立能力没有信心。

我很常把学生赶出去住,因为建立独立的信心,常常能让学生产生自信,而这些自信是无法经济独立的人很难拥有的。

但不幸的是,把大家赶出家门这件事很难成功。无论我多么清楚的说明各种理由及能带来的好处,她们最常告诉我的话还是:“可是我怕我如果搬出去,就没有能力过现在这种生活了。”这种依赖性,正是没有自信的关键——没有尝试完全脱离家里,以自己能力支撑自己生活的人,永远都不会相信自己能够自立。

这个状况会延伸到伴侣关系上——无法相信自己离开伴侣后,能够自己过得很好。

“把学生赶出家门”的任务,我至今只成功过一次。这个学生在搬出去的第一天,跟我说:“亚瑟,我觉得我的自我价值彻底崩坏,我发现我好废,我什么都不会。我不知道怎么装 wifi,去买线还买错。”

两天后,她跟我说:“房东同意帮我换床,但要我自己处理旧床,我第一次学怎么用。然后我家热水器坏了,我还很冷静的自己联络了水电来修理。”我问她:“妳有没有发现自己脾气变好了?”她大笑,说:“有,我发现大吼大叫,热水器也不会自己好。”

一个月后,她跟我说现在的她过着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三个月后,她跟我说她现在的存款,是以前住家里的五倍;五个月后,她说她那个擅长情绪勒索的妈妈对她的态度变了,变得很尊重她,因为妈妈觉得她又美丽又有自信,也想向她学习。

最重要的是,当她的暧昧对象态度变得冷淡后,她只惊慌失措了两天,就发现自己其实根本不是喜欢对方,只是想透过把对方追回来继续喜欢自己,来感受自己是有价值的。

当然,除了搬出家里之外,她还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无庸置疑的是:她因为体验了独立的生活、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技能,透过这些实际行动上的验证,让她建立起了“我可以照顾好自己,我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的信心。

同场加映:“有一种美,是由内在而生的自信”专访佐登妮丝陈佳琦


图片|Photo by Morgan Sessions on Unsplash

这种“我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的信心,是很难透过其它层面建构的。有许多人即使在工作上表现亮眼,也不见得能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好,更别说还要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了。

当人们对于“我能照顾好自己”不具备信心,在感情里自然而然就会认为自己必须依赖他人的照顾,所以才会如此恐惧他人的离开。

那么有没有人搬出去住了,但还是很没安全感呢?

有,通常是下列两种情况:一,因为跟家里关系不好,所以想逃离家中,但因为无法修复跟家庭的关系,所以仍然缺少被爱的信心;二,经济不独立。

第一种状况,可以参考各心理学的书籍,或是我的另一本书《为何恋情总是不顺利》,在此就不赘述。

至于第二种情况,指的是:虽然人搬出去了,但其实并没有建立起完全经济独立的能力,以致于心中仍然感到自卑。

这种现象,往往和“过度消费”的习惯有关。

一旦我发现对方虽然已经搬出家里,却还是极度缺乏安全感,我就会先确认两件事:一,搬出家里后,房租是谁付的?住在家里的房子吗?是否还是受到家里的金援?二,是否有信贷或卡债?消费习惯如何?

有些人虽然不跟家人住,但还是住在家里的房子,或是费用由家人帮忙支付,那其实跟住家里没什么两样。这不仅会让人忽视掉独立所必须支出的成本,照样用极低的必要支出过活,同时也无法让父母用“你已经是个独立的大人了”的角度去看待当事人。

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依附于家人的生存方式,其实等于受人所制,许多妈宝爸宝就是这样被养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有负债也不行呢?如果这个负债是当事人经过合理计算,所做出的杠杆操作,就没什么问题,但在投资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上又是另一回事。但如果负债来自于过度消费,就表示其实当事人仍然在过着一个与自己能力并不相符的生活。

我曾经有个学生,很会追女生,但很没安全感,这导致他和异性相处时,即使对方对他释出好感,他也难以接受。进入亲密关系后,也很常因为一些小事受到刺激、对女朋友发脾气,他女朋友因此受了很多委屈。

一直以来,他都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太有自信。因为担心别人认为自己没钱,会瞧不起自己,所以出手总是很阔绰。

而为了争面子的代价,就是他的信用卡每个月都在刷爆的边缘,每期帐单只能缴最低应缴,遇到突发状况时,也必须低着头去向朋友借钱,事后都得对朋友必恭必敬,担心对方一个不爽,就叫他一口气把钱还清。

由于他的经济状况如此,自然对于“别人是否会看不起他”感到更恐惧,为了遮掩自己的自卑感,出手阔绰的行为就变得越来越严重,实际上的经济负担也变得越来越大。

在时时刻刻都必须担心接下来的生活是否会遇到危机的情况下,人要怎么有自信跟安全感呢?

当他痛定思痛,开始执行还钱计画之后,虽然一开始的生活变得很拮据、很辛苦,但随着他每还一点钱,心里就越感到踏实。

当他把负债全部还清,甚至还小有存款之后,他不仅对下定决心并成功执行任务的自己感到欣赏,同时也学到许多可以更节省却不会牺牲生活品质的技能,从此过着更轻松舒服的生活。

虽然安全感很容易受到过去的感情经验、人际关系等等的影响,但会造成影响的,不仅是这些和情感有直接相关的事项,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赖程度,也是重要的因素。

“安全感”这种感觉,指的其实就是当事人是否有“面对某些事情发生时,我能好好活下去”的信心。

如果我们对于自己“脱离对方后的存活能力”有所质疑,自然就会慎防对方的离开,进而做出一连串控制、猜疑的行动,最后导致关系的破坏。

可是一旦我们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有着坚定的信心,知道自己能够妥善的处理,无论再怎么糟、再怎么难熬,都一定可以撑下去,那么我们就能有足够的勇气相信对方、相信彼此的关系。即使发生了冲突或摩擦,也能以较平静的态度和对方沟通、协调关系目前所遭遇的问题,而不是以监控的方式来防范对方离开、限制对方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