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面对他人赞美时,频频怀疑自己不管怎么努力,还是会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也许不知不觉,你也陷入冒牌者症候群的轮回,这很可能是父母从小没有带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让我们听听让吴东彦心理师怎么指引你拥抱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

文|吴东彦谘商心理师

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父母亲才不爱我?

许多来到治疗室找我谘商的人,时常抱着极为矛盾的心情。

一方面,当他们诉说着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曾经历的虐待、遗弃、疏忽,以及种种不合理的管教时,他们的眼神似乎都在殷切寻求着:“会发生这些,并不是我的错,对吧?”

然而,我却能从他们令人心疼鼻酸的故事中,听到他们重复说着:“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我的父母亲才不爱我?”

对这些长久以来,背负着家庭创伤而成长的人来说,每当在夜深人静、阖上双眼时,与父母亲之间的往事,就像是投影片般,一幕一幕地映到他们的脑海中,而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停止回想这一切。

回忆里,他们看见父母亲对他们时而严厉的指责、谩骂与责打。

但是,更令他们难受的是,父母亲又时而把他们当成空气,不管他们多么努力喊叫,或是积极表现自己,似乎都无法入父母亲的眼。

此时的他们总是想着:“或许是我表现得不够好吧?”


图片|Photo by kouta on PIXTA

成长的过程,为了能够让父母亲好好看他们一眼,为了能够获得父母亲的一句赞美,他们尽可能让自己表现得越来越好,但每当他们带着成就与战绩回到家中,运气好的时候,父母亲会对他们露出一抹微笑,但是大部分的时候,父母亲只是冷眼一瞥,继续做着他们的手上的事情。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总心想:“应该是我做得还不够吧?如果再表现得更好一点,他们就会看见我的努力了。”

于是,他们又继续埋头苦干,让自己越来越好、越来越好⋯⋯为了获得父母亲的一句小小赞赏,他们付出了极大努力。

他们可能因此拥有名列前茅的成绩,拥有一份相当漂亮的学历、拥有一个待遇优渥的工作,或是拥有一个令人称羡的头衔,但他们始终没有从父母亲身上,获得一个肯定的眼神,或是一个温暖的拥抱。

这些人总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好多,可是却又觉得自己拥有的好少。

探讨心理:我为什么会得忧郁症?完美主义的背后,内心隐藏着“冒牌者症候群”的矛盾

有时,我会好奇地询问他们:“你觉得要做到什么程度,才会觉得足够?要做到什么程度,父母亲才会好好地看你一眼,并给你一个满意的肯定?”

面对这份提问,他们总无法给我确切的回答,说明要做到怎样才算足够?但是他们却又能洋洋洒洒地列出一串清单,试图说服我“他们努力得还不够!”

每当听到他们这样说着,心中总会有种淡淡鼻酸,他们所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似乎都是在“数落自己”以及“对自己不满意”的证明。

面对这样的场景,有时候我心想,有没有一个可能,并不是他们做得不够多,而是他们的父母亲在“爱自己的孩子”这件事情上,出现了困难。

你没有做得不够好:练习在接受与期待中找到平衡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不可讳言,许多人的父母亲,并没有为孩子建立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他们可能成长于一个饱受虐待、谩骂、指责、冷漠且充满暴力的家庭中,纵使他们曾想过要当一个够好的父母,带给孩子满满幸福,但他们真正进入父母亲的角色之后,却不晓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因此,面对这类“爱无能”的父母,即使孩子再怎么努力,终究无法获得父母亲的回应,而最令人难过的结果,是这些孩子将一切结果与责任归咎于“我做的还不够好”。

练习成长:无法满足我们期待的父母之爱:何不勇于幻灭,让自己成长?

我有时会好奇地询问:“有没有可能,当你已经做了这么多,还没有得到父母亲的爱,并不是你做得不够多,而是你的父母亲有他们自己的困难,没办法如同你所想要的方式去爱你?”

有时听到这样的想法,他们会开始潸然泪下,眼神反覆交织失落与失望。

似乎,他们的努力被我看见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得接受一件事情:放下对父母亲期望。

我之所以这样询问,目的绝非是要他们对父母亲放弃希望,若我们面对的真的是一个“爱无能”的父母,“接受事实”或许比“持续怀抱期待”更为重要。

有时,要放下我们对父母亲的期望,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当我们决定这么做的时候,也就同等我们要放弃心中那幅“完美家庭”的图像。

假使我们能够在“接受事实”与“怀抱期待”当中获得平衡,或许有机会腾出心中更多空间,问问往后人生想要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