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囤物?丢不掉的是什么、拥有的又是什么?面对拥有囤物症的家人或自己,比起大动作断舍离,试着先理解产生过度储物的心理成因,才能真正地在身心、环境上腾出空间。

文|Lily Chen

每一个囤积症背后丢不掉的其实是内心的重担

囤积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还是一种坏习惯?当我认识到原来囤积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时,我更认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亲的储物问题。

囤积症又称储物症,患者通常对于物品的存在具有强迫行为,可能会过度购物或搜集着数量非常庞大的物品,而当身边的物品远超过患者本身的管理能力时,他们的生活开始受到影响,可能是环境脏乱导致健康问题,或者与家人生活的观念产生冲突。

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 DSM)第五版,已将囤积症定义为精神科疾病,可惜鲜少人知过度囤积物品是需要接受专业治疗的。

我认为缺乏病识感,则是最难解决囤积问题的根本。然而,既然囤积症是病,那么,探讨产生过度储物的背后心理则成了治疗的首要方向。

为什么囤积物品?

一个会把大量物品堆积在自己身边的人究竟在追求什么?是一种安全感?欲望需要被满足?抑或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现在拥有了什么?

当什么都不需要考虑舍弃的时候,就不会发生所谓的“改变”,不用接受改变意味着可以停留在舒适圈,不会变好、也不会变坏,就只是待在原地。

过去对于囤积症的认识太少,让我不谅解母亲为什么连冰箱里过期的食物都不愿意丢掉?当我抱持着那些东西还能吃下肚的疑惑时,母亲总反覆地将它们拿出来又冰回去。

我拿着垃圾袋准备清理冰箱并说:“那些过期的食物不可能吃了啦!吃坏身体,更不值得。”没想到,母亲瞪大双眼斥责我:“你都不知道赚钱有多辛苦,这样浪费食物。”她真的很生气,我撞见母亲的反应后不敢有所动作,内心却挣扎了好几天。


图片|Photo by Maxim Shklyaev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生活断舍离:你的居处就像身体,丢掉不适合的,活力才会进来

曾经舍不得淘汰衣服的我,在母亲身上再次看见了对物品的强烈执着,衣服若说有天还会穿上至少还可以说服我,但变质过期的食物要人吃下肚却很为难。

母亲就只是继续冰着那些过期食品,没吃、没丢,就像我曾经把那些“有天总会穿上”的衣服塞进衣柜里一样,没穿、没丢,只是一种负担的存在。

母亲的囤物问题难解,犹如我们纠缠情深的亲子关系。每次只要提起整理属于母亲的物品时,就会引爆她心中的地雷区,那些被妈妈捍卫保护着的心上物为她筑起了一座具有高墙的城堡,难攻难守,我明白母亲在里头待着也孤单,却放不下,也走不出来。

同理母亲,改变从自己开始

近年来,我开始练习整理自己身边的物品后渐渐懂了母亲心中的纠结,我开始心疼母亲内心的伤,而非像过去那样怀着不谅解的心情去看待,并硬是要介入她的人生课题。

我能做的仅是从自身的少物生活开始转变,并时常地与她分享我在舍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能量与快乐。

我想活出一个不需要倚赖外物亦能拥有足够安全感的生命姿态,我告诉妈妈自己的体会:“拥有也是相对被拥有,所以才会感觉被捆绑及不自由。”母亲静静地听着,那回她并没有直接反驳,而后有天她主动传来讯息告诉我:“东西不需要买太多,够用就好。”

这令我有几分惊讶,虽然我不确定母亲会这么说,是否是因为她认为我总在丢东西,是起因于过去买了太多的东西,还是这番话为妈妈几经思考后的领悟。

这些年来,我的母亲开始穿起了衣柜里的美丽衣裳,那些都是她从前“展示”在衣橱里舍不得穿上的,即便对于丢弃物品的本身,妈妈可能还是有一道很难跨过去的坎,但她不再疯狂地仅是把物品搬回家后就束之高阁。

推荐阅读:断舍离心理学:你对待物品的方式,反映了你对爱与被爱的感受

带进家门的东西渐渐几减少,她背在身上的行囊也开始减轻了,而我发现母亲变得比从前更温柔了。

持有物品或看着存款簿的金额都曾让母亲感到安全感,我很感伤我们这个家庭必须让母亲依附着这些才能感到心安。

我们都是受伤的孩子,我亦没资格大言不惭地责备母亲对于物品的执着,因为我又何尝不是曾用着忙碌的生活麻痹自己的感受。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需要跨越,内心的重担需要透过学习宽恕与割舍才能卸下。


图片|Photo by Adam Hornyak on Unsplash

梳理着我们紊乱而复杂的心事,丢东西和接纳改变都有点刺痛,彷佛是在拔出一根扎进心底的针,有点疼,却是必要之痛。

既然成为一家人,在彼此脆弱之处提供情感支持有助于修好内心的伤,我发现当我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能说的心里话越多,能放手的东西也越多了。

大概是因为我们都感受到有新的好东西要住进心里,所以都更愿意腾出一个空间来放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