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个社会整型整到耳朵去,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比起在社群上比拼自己对外表的努力,不如专心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们有追求符合社会眼光的自由,也有不追的自由!

最近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工作需要做了一个新的医美项目,让我看看她有什麽不一样。我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实在没看出区别。

她告诉我:“我自己都很无语,我做了耳朵,保证从正面看我的耳朵‘露出的程度’刚刚好,显得脸小精致。”我发自内心地说:“真是辛苦了。”

凑巧的是,后台收到一个女生的留言,她说:“KY 君,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我们那里真的很穷,父母都是务农的。我听父母的话,很辛苦地读书,终于考上了一家一流大学。本来我是父母和全村人的骄傲,没想到来到大学以后,我真的真的真的太自卑了。

身边的女孩子都懂很多,她们会画漂亮的妆,会搭配,会在宿舍里用手膜足膜保养自己。和她们在一起,我连丑小鸭都算不上。她们跟我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可我没有时间,我课余要赚生活费,在餐厅打工还要做家教。晚上下班以后我也想再运动一下,可是真的好累,我没有毅力。我感觉自己的自尊已经跌到谷底了,觉得自己真的好差劲。”

看到这样的留言,真是长长的一声叹息。

继“减肥”之后,“精致”变成了年轻女孩子的另一个普世标准。比起漂不漂亮,精致与否被认为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代表了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表现了女生对自己高自我要求和优秀”“追求精致是上进和变成更好的自己的表现”。

因此精致就被赋予了一种道德内涵。彷佛不这样做的女生,意味着对自我和生活的态度草率,对自我的要求低。

的确,保持精致的状态生活需要很高的毅力——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精致生活,你会看到“精致女生必备的生活好物”“精致生活的 101 种习惯”等,这些内容详细地为“精致生活”设定了行为规范,包括定期维护好头发、美甲、皮肤、搭配、体态,每天做早饭、泡脚,定期拍艺术照、学会精致拍照和 p 图等等。

倘若女性真的要做到这些事,除了付出足够的金钱,还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并在每一天都持续努力。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因此,比起漂不漂亮,精致与否更容易引起内卷。一部分女生因为自己真实的需要变得精致,她们是那些真的喜欢和享受这一系列生活方式的人;而另一部分女生则因为消费社会为“精致”赋予的道德含义,不得不迎合这种行为规范,以避免遭到来自他人或者自我的道德批判。

编注:内卷是近几年来中文网路上特别流行一个词,一般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的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 英文叫 involution,与之对应的是 evolution,即演化。 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 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1]

追求“精致”需要高度自我觉察:是否出于自身的需求和喜好?

精致一定是不好的吗?也不尽然。如果一个人,刚好拥有足够的钱和时间,喜欢“精致”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照顾和关怀,并不是为了追求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这种出于自身需求和喜好的行为,是健康而积极的。

在这个自我照顾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的自我与自我的关系,是自己肯定自己的需求,自己付出努力维护自己的感受等。

但做到这一点是难的。很多人对于精致的追求,都已经无关于自己的需求,甚至有害于自己的需求。前段时间我办婚礼,两场婚礼结束,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新娘美甲剪掉。

婚礼前,我也追求了一下精致,在服务人员的建议下,做了长长的新娘美甲。直接导致我在婚礼的两周,满心烦躁——我手机和键盘打字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导致我处理工作的效率都低下了。这就是精致阻碍了自身需求的例子吧。

同场加映:指甲油心理测验|在关系里,你会是怎样的恋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这位模特好友就不止一次地向我倾诉“做女人的痛与累”,医美花钱就不说了,过程还十分遭罪。每天化妆、卸妆,日常的体重控制,全身皮肤保养,头发护理,都很麻烦、需要勤奋且有自控力。更不用说,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

她说,越来越麻烦了,以前只看脸上精致与否,现在要看耳朵、颈纹,甚至要看膝盖和脚踝——真是内卷无疑了。

“越来越卷,以后说不定要求越来越多,每天啥也别干,光精致就累死了。”我朋友说。

她还说,下辈子一定要做男人,女人和男人一样要赚钱、要奋斗事业,还要照顾家庭,还有这麽多“精致”的要求,实在是一天要干男人三天的事情。(此处无意引起性别对立,男人也有男人的难——满满求生欲)

这种偏离了自己的需求,迎合社会的要求,为了追求来自消费社会的肯定、他人的肯定而付出的“精致”的努力,和“爱自己”就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了。


图片|Photo by Marco Bianchetti on Unsplash

你的“精致”是“被内卷”的吗?9 个标准帮你检查:

  1. 你的精致生活是健康的,是不会有医生或营养师提出反对的。
  2. 追求精致的行为没有让你感到“需要付出意志力去强迫自己执行”。
  3. 你没有感受到维持这种“精致的状态”让你觉得累、厌倦。
  4. 你没有因为追求精致,遭遇财务危机,比如透支信用卡或影响到了原本计画的存款。
  5. 当你不追求精致的时候,你也不会觉得焦虑或者自我批判,认为自己“松懈了”“做得不好”。
  6. 追求精致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某一个人或一些人对你的看法。
  7. 追求精致的行为让你感到自身比没有这些行为时更舒服。
  8. 追求精致的行为没有对你本来应该负责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9. 你身边要好的朋友没有因为你过分追求精致而劝你“没有必要”。

如果这 9 条你都不符合,你需要警惕:你与自身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极不友善的关系——“自我物化”。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一种必须精致的焦虑,你需要思考,你是否是用审视物件的方式审视自己?希望用雕琢物件的方式雕琢自己?追求作为物品的“完美”,而非作为人的自身需求的满足。

什麽是物化?物化就是,“主体”变成了“客体”。

  • Subject,主体,是拥有、使用物品的人。
  • Object,客体,是被用来满足“主体”的要求的物品。

物化,是指片面地把人看成“主体”行动的对象,而不是拥有完整人格、存在多元价值的人。当我们把人物化后,人就被看成是一个物品去评估它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人的其他部分都是被忽视的,比如他的想法、感受和欲望。

物化女性,是消费社会常用的策略。从前女性的外貌和身体被物化,成为美丽和性感的物品。随着“精致”这个概念进一步渗透到了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女性的生活也被物化了——生活有了一个统一、标准化、绝对正确的模板和目标,压迫着女性不断向其模仿、遵守行为规范。

延伸阅读:流出私密影像、勒索恐吓:当所有人都将女性物化,问题不会消失

如果说过去的消费文化,重在把那些“高不可攀”的标准设立成女性的目标,比如维密天使的小蛮腰。曾经那是一种“如果拥有了会更好”的加分项。但如今的消费文化,却把“精致”变成了每个女人都该履行的义务,是假使没有履行就会被扣分的必选项。

新媒体时代,消费社会正在通过各位博主让她们相信,比起先天条件,后天的“不努力”更是一种值得羞愧的失败。存在那麽多种方式,能够在那麽多个维度上,提升社会对你的打分的方式,你竟然不去争取——这件事几乎被建构成了和“不努力上班”一样不为社会所容的道德问题。

“精致”究竟伤害了什么?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羡慕过男孩子出远门,只带一支乳液,轻轻巧巧,女生却要打包上数目众多的东西,并且越来越多。

“必须过得精致”这件事,对女生的伤害其实是非常具体的:首先是对时间精力的占据。

生活的内容是丰富的,女性也可以选择不追求向消费社会的标准靠拢,而把时间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里。

但由于精致是一条受到社会嘉奖的标准,很多女性选择在原本自我的目标之外,再背上这个精致的目标:她们工作、带娃、照顾家务、同时注意保持自我的精致——真的很累,心力交瘁。

如果她们只工作和照顾家庭、不精致,则有可能面对“失去自我”“缺乏女性魅力”等批判。社会对于不精致的批判,让选择只专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女性,背负了过大的压力。

其次,它让女生更加容易自我攻击。就如同开头给我们写信的那位女大学生。她因为没有时间、金钱和知识去“过得精致”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和自我攻击。对“精致生活”的赞美,极大地唤起了“不精致”的女性对自身的厌恶感。


图片|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真实手札】觉察悲伤与焦虑:温柔照顾共生的情绪们,记录生活的幸福感

我们可以不需要“精致”的生活

可喜的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拥有了一种“要求他人和社会接纳自己”的勇敢和自我坚定——“我拒绝精致,我就是我,你要接受我。”

“精致”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中,的确有一部分是有可能对我们有益的。我们学习关照自我的知识,向那些能够很好地维持自我身心状态的人学习。

但我们不需要用“精致”去命名它。归根结底,我们所提倡、和应当身体力行去过的生活,是回应自我的生活——我们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理解自己对生活的需要,努力为自己创造最适合自己、最能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的生活。

我们的自我价值,更应该与“是否精致”脱钩。生而为人,就有价值。

比起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社会标准,我们是否有所创造、是否有所爱、有所思考,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可能有人会说,但是不符合社会标准,会受到社会惩罚——比如择偶时就更难找到欣赏不精致的自己的人。我想说,我们不需要很多人喜欢我们,只需要几个人欣赏我们,我们的爱人、我们的挚友。找到那个欣赏真实的你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过你自己的生活,追求你自己认可的价值。你有精致的自由,也有不精致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