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聊到心坎里需要技巧!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对话不只是单方面传递讯息,还要让人有想聊下去的欲望,彼此之间才会自在。要怎么沟通,对方才愿意继续聊呢?

文|金周焕

沟通有两个层面

想要提高沟通能力,必须先了解沟通的两个层面。

各种沟通都存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容(讯息)的层面,另一个是关系建立与维系的层面。任何沟通都有讯息传达的功能,同时也有为沟通双方的关系带来影响的功能。

语言学家葛瑞利・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则以“报告式谈话”(report-talk)和“关系式谈话”(rapport-talk)来区分。

无论是长篇演说、简短招呼,还是业务会议上的正式发表、朋友之间的谈笑,从各种类型的发言中,我们都能同时发现上述沟通的两个层面。这些发言都有一定的内容,同时也独立存在与发言内容无关,只诉诸于关系的提及(有时是亲密关系,有时则没有太大关系)。

例如朋友询问:“我们明天要不要去看电影?”在内容的层面上,传达了“要不要看电影”的试探性询问,而在关系的层面上,则提及了“我和你要好到可以一起去看电影”的关系。

如果和这位朋友认识没多久,还没有一起去看过电影,那么“要不要去看电影?”这句话,除了有“邀约看电影”的试探性询问外,也可能包含了“我想和你成为一起去看电影的关系”,希望双方关系更进一步发展。

又例如教授对助教说:“把这篇论文印好拿来。”在内容的层面上,这句话传达了“印好拿来”的讯息,同时从关系的层面来看,这句话也隐含了对关系的提及:“我是老师,你是助教;我是上司,你是下属”。

沟通能力的关键,在于了解沟通的两个层面,并且妥善协调两者。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的冲突源于没有妥善协调沟通的两个层面。

人际关系上出现冲突时,人们经常会说:“你怎么可以那样对我?”、“(凭我们两人的交情)你怎么可以说那种话?”与其说这是讯息层面、内容本身的问题,不如说是建立在话语之上的人际关系的问题。

延伸阅读:沟通的最高层次?是两个人在关系里,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跟情绪

一位学弟不久前大龄结婚。婚后他几乎每天早早下班,把享用妻子准备的晚餐看作是天大的幸福。某天,他因为工作疲劳过度,肚子饿得受不了。

回到家,看见妻子正准备晚餐,立刻对妻子说:“我肚子饿了,快拿饭给我吃。”不料妻子勃然大怒,将餐桌上的碗筷全部扫落。丈夫还以为妻子大概是白天遇到不愉快的事,把愤怒发泄在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的自己身上。结果演变成他们夫妻第一次的吵架。

学弟不过是向妻子传达“给我吃饭”的讯息,然而女性对于沟通中的关系层面尤其敏感。妻子煮好饭等丈夫回家,没想到丈夫第一句话不是先提及两人的关系:“老婆我爱你,家里都还好吧?”而是“肚子饿了,给我饭吃。”

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妻子立刻一阵反感,“我是你煮饭的佣人吗?这里是餐厅吗?”同样一句“肚子饿了,给我饭吃”的讯息,丈夫只想到内容层面,而妻子更在意关系层面。

人际关系的冲突大多源于这两种层面的不协调。不只是夫妻间的沟通,在部下与上司、朋友与朋友之间,也都有可能发生这种问题。即使是同一句话,什么时候说、用什么方式说、怎么说,都会影响双方对关系的感受。

推荐阅读:“经营关系之前,请先善待自己”拒绝有毒沟通,你可以做的 3 个“好感说话”练习

由于男性只在意讯息的内容,导致疏忽了讯息中的关系,有时也因此造成人际关系上的冲突。为了尽可能减少冲突,除了自己话中的内容或讯息外,我们也必须经常思考这些话在与对方的人际关系中可能具有什么含意。

不只是夫妻间的关系,即使是和陌生人建立关系前的“搭话”,也要特别了解沟通的两种层面。想像一下向心仪的异性搭讪的情况。这时经常使用的“搭讪招数”,传播学者称之为行为脚本,意思是已经使用过、存在已久的脚本行为。

“请问有空的话,要不要和我喝杯茶?”

如果有人使用过这种陈腔滥调的搭讪,大概会知道用这种方式展开交谈的成功机率非常低。在一开始建立关系的阶段,这种开场是非常没有效果的沟通。

为什么?因为讯息层面(“一起聊天吧!”)和对关系的提及(“我们彼此是陌生的关系”)互相冲突。换言之,这种开场一方面提及我们彼此是陌生人的关系,同时却又提议一起去喝杯茶。对关系的提及和讯息之间没有连贯性。收到这种邀请的对方,即便心里有些意思,也说不出“好啊,一起去喝杯茶吧”的回应,无法欣然答应对方。

那么,有效的搭讪开场究竟是什么样的?首先,得思考该如何提及关系。如果想要一起喝杯茶的对象是潜在客户,那么必须先让对方产生信任感,确认双方的社会联结。换言之,必须先试着证明双方是值得信赖的关系。

不过如果目的是希望和对方更加亲密(搭讪的目的大多是以建立亲密关系为目标),最好以亲密关系中会使用的话来开展。

也就是说,别直接摆出“我们互不相识”的事实,而是像朋友间的对话,问对方:“你今天午餐吃什么?”如果对话继续下去,“我吃了炸酱面?”、“是吗?我吃了炒面。”就算成功了。

一旦开始了朋友之间才会有的对话,我们的大脑自然而然会对交谈的对象产生亲密感。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那就是用彼此都拥有的经验来开启话题。生活在资讯发达的时代,即使是第一次见到的人,彼此也会有许多共同的话题,例如新闻、电影、连续剧、音乐、体育等等。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沟通(communi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re”,意思是分享、交流。Communicare的名词型为“communis”,指的是“共同分享”或“一起交流的人”。

这个字源又衍生出“全体”(community)或“团体”(commune)的单词,意思是“一起交流的人的聚会”,另外,表示“共同分享财产”的共产主义(communism)、表示“许多人共有的想法”的常识(common sense),都是从同一个字源衍生而来。在基督教中,一起享用象征耶稣身体的面包和象征血液的葡萄酒的圣餐礼(communion),也是来自同一个字源。

如上所见,沟通原本的意义并非向对方传达讯息,而是与对方分享某些经验。分享共同的经验,就是沟通,而这些互相分享的经验,建构了我们的同理心──我现在经历的事件,对方应该也有同样的经验。

最经典的例子是分享食物。“我现在所品尝的食物味道,对方也要一起品尝才对”,这种信念即是沟通的原型。

在大众媒体出现之前,与天气相关的内容经常是初次见面的人选择的话题,例如“今天天气很好吧?”、“最近天气变凉了。”因为在初次见面的对方和我两人各自拥有的经验中,没有比天气更直接攸关彼此的经验了。然而近来大众媒体的内容,逐渐取代天气发挥更重要的影响力。

同场加映:冰岛式幽默:交朋友请从“聊天气”开始

例如“昨天有看那部连续剧吗?主角怎么了?”、“有看到那则新闻吗?”、“昨天有看棒球转播吗?”这些都是初次见面的人可以立刻讨论共同经验的话题。

过去大家闺秀会在心仪的男性面前弄掉手帕,也是为了刻意制造“手帕掉落”的共同经验。在男性捡起手帕后,大家闺秀就能一边表示感谢,一边自然而然开启对话。

在电车上问初次见面的人:“您要去哪里?”或是告诉对方:“你是我的理想型。”绝对不会是成功的沟通。因为其中没有“共同的经验”。如果称赞对方“你的脸蛋真漂亮”,那还得拿出镜子,比较镜子里自己的脸和对方的脸,试着找出共同的经验才行。

相较于此,不妨趁电车经过汉江大桥时,对同样站着搭车的对方说:“从这样看汉江,觉得首尔真是美丽的城市!”用双方此时共同的经验来搭讪,会是更自然的交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