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心脏科候诊区的椅子磨耗程度比其他科别来得严重,这是因为急躁的性格不只会磨耗椅子,也会让你的人际关系伤痕累累——其实你只是想为了对方好,却屡屡被误解⋯⋯

文|胡展诰

星期一的清晨六点五十分,怡安准备出门上班,在玄关处提醒就读小二的儿子动作快一点,但提醒许多次还不见人影。眼看时间一分一秒经过,直到怡安准备扯开嗓子下最后通牒时,儿子终于穿着歪歪斜斜的制服出现。怡安赶紧拉着儿子踏出家门、跳上汽车,准备出发开启各自的一天。

车子才刚驶出小巷,天空就下起滂沱大雨,伴随着大雨而来的是烦人的塞车。怡安挂念着早上一场重要的会议,她必须提早到公司做准备,在这之前还得先把儿子送到学校,但是学校正门最近在施工,所以她必须绕到另一侧校门放儿子下车,而这个动作势必比平常多花十分钟⋯⋯,能不能准时到公司呢?走哪一条路会比较顺畅?她越想越焦虑。

卡在车阵中动弹不得时,她瞥见一旁的儿子双眼放空,手上的三明治一口都还没动,早上为他冲泡的牛奶麦片显然也没带上车。她顺着孩子停滞的双手往上看,第一颗钮扣塞在第二个洞、制服领子往上翘、嘴边还有半干的牙膏泡沫⋯⋯。

她突然想起今天是孩子穿运动服的日子,他怎么穿制服?这下子怎么办?不回去换衣服孩子可能被骂,但回家换衣服的话上班铁定迟到。就在此时,雨势变得更猛烈,车阵中的喇叭声开始此起彼落响起⋯⋯ 


图片|Photo by Darwin Vegher on Unsplash

对于多数身为上班族的父母亲而言,这样的情境肯定不陌生。想想看:如果你是坐在驾驶座的怡安,这时候会如何反应呢?

请你静下心回想一下:身为大人,你觉得自己和孩子相处时的品质如何?

这里有十二道题目,是许多亲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互动情境,我要邀请你勾选出自己与孩子/学生互动时习惯采取的方式:

(  )一、倾向直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觉得孩子当下的情绪是多余的

(  )二、经常以各种行为表现的结果,作为奖励或惩罚孩子的主要依据。

(  )三、与孩子吃饭时,习惯一边看电视、滑手机或回覆讯息。

(  )四、看到孩子,就忍不住想要先叮咛(或碎念)他某件事情。

(  )五、与孩子相处时,心里经常想着工作或其他事情。

(  )六、觉得与孩子慢慢讨论很没有效率,直接告诉他方法就好。

(  )七、孩子遇到问题时,担心他因为无知或单纯而受伤,急着想给建议。

(  )八、常常想着“等我完成 之后,再陪孩子 ”。   

(  )九、经常忘记(或取消)与孩子约定的时间或事情。

(  )十、认为当孩子达到某些标准或成就,自己才算是好的父母(或老师)。

(  )十一、问了孩子问题之后,自己却总是在倾听的同时做其他事情。

(  )十二、觉得孩子应该先听你把话说完,才算懂事、有礼貌。 

藉由这个测验,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自己:

一、与孩子互动时,重视结果更甚于过程(第一、二、八、十题)

如果你在这几题打勾,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经常急着想要处理问题,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感受?是否习惯于论功行赏,以表现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二、习惯一心多用、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处理多件事(第三、五、九、十一题)

如果你有勾选这几题,请留意自己是否在陪伴孩子时经常呈现分心的状态。由于你并没有专注在陪伴对方,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你常常觉得困惑:明明就花时间陪伴孩子,为什么距离还是很疏离?

三、习惯单向传递讯息,缺乏双向的交流(第四、六、七、十二题)

若你有在这几题打勾,可以检视一下,与孩子互动时是否少了让孩子澄清或表达想法的机会?或者虽然你鼓励孩子表达,但对于你所不认同的价值,总是很快地加以批评或否认,缺少了相互分享与讨论的过程? 

亲子关系:“我对你还不够好吗?”打破亲子关系的恶性循环


图片|Photo by Alireza Attari on Unsplash

“着急”让你的善意大打折扣

过去曾有医院发现,心脏科候诊区的椅子磨耗程度比其他科别来得严重。仔细观察后才知道,在这些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当中,有一大群人的个性相当急躁,坐的时候特别用力,并且会不断变换姿势、扭动身体、频繁起身与坐下,显得相当不耐。

后来他们依此研究,归纳出“A 型人格”。这类型的人个性急躁,对人与对事的要求极高;他们不仅追求完美主义,也相当讲求效率。

但是你知道吗?急躁的性格不只会磨耗椅子,也会让你的人际关系伤痕累累。

本章开头的情境,埋藏了许多亲子冲突的爆点。

父母亲在焦虑之际可能会说:“你的制服怎么没有穿好?”“你为什么穿制服?今天不是穿运动服吗?”“赶快把早餐吃完,已经快到学校了”“麦片呢?你的脑袋到底在装什么?为什么总是忘东忘西?”“你可以不要害我上班迟到吗?”

孩子有时候可能会臭脸、沉默,有时候可能会回呛:“谁要你管我?你自己去上班就好了啊!”“知道了啦,可以不要一直念吗?”“我穿错衣服关你什么事?”“那你昨晚干嘛不把我的运动服准备好?”

“什么叫不要管?那你要怎么去上学?”“你这是什么态度?你难道不能好好反省吗!”“不关我的事?好啊,你等一下被骂就不要打电话给我!”

这种互动的结局很可能是:孩子下车后用力甩门离去,你带着恶劣的心情继续前往公司,进公司之前还得耗费一番力气压抑内在的怒火,强颜欢笑走进办公室,整天都无法平静或专注在工作上⋯⋯。

提升幸福:“我们的童年,该有更多快乐”九个方法提升亲子间的幸福感


图片|Photo by Headway on Unsplash

这难道是你想要的结果?你是故意挑起亲子之间的冲突吗?相信都不是。那到底是怎么了?我们都想赶快解决问题,为什么到后来事情不但没有解决,还得花更多力气去稳定情绪、修复关系呢?

我在心理谘商中发现,许多亲子冲突往往出现在大人想帮助孩子、为孩子伸出援手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好意,孩子经常接收不到呢?原因跟“急”有很大的关系,好比说:

  • 觉得孩子是无知的,所以急着开启说教模式,希望教会他某些事。
  • 觉得孩子的想法是错的,所以急着开启批判模式,要他好好反省。
  • 觉得孩子犹豫不决很浪费时间,所以急着逼孩子赶快行动。
  • 传达出“情绪是没必要的,赶快解决问题才是重点”的态度。
  • 觉得遇到问题应该赶紧解决、不要拖拖拉拉。

这些反应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你只看到“事情”,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元素───“人”。

虽然你是基于善意想帮助孩子、为他解决问题;但是因为“急”,你的注意力会局限在“解决问题”,却忽略了关照孩子的感受,也忘了彼此的关系很需要呵护。 

推荐阅读:吵架时先别急着辩解!重复对方说的话,让他知道自己的话其实很伤人

慢慢来,为何反而比较快?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无论是在职场或家庭,能用更少的时间完成一件事,就等于拥有更多时间去处理其他事情。如果可以的话,一次能够同时处理更多事情是再好不过的了。

但是人类毕竟不是机器,不是你输入某些指令,对方就能精准做出相对应的动作。所以我常常提醒大人:处理事情要重视效率,与人互动要重视效能。

有时候我们为了求快,敷衍做出回应,引发的冲突反而需要耗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去修复关系,甚至因此延宕了其他行程,而坏心情也干扰了你的工作效率,这样子真的有比较快吗?


图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慢慢来,比较快”包含了两个部分。首先是“慢”,慢是先产生细致的理解,然后再带着觉知去行动。

  • 慢=细致的理解+带着觉知的行动

试着以各种观点对事情产生全面性的理解、思考对方的需求、感受自己的情绪,接着再进一步思考行动策略:在过往的经验中,哪些行动是有效的?哪些曾经带来反效果?如何能让下次的行动更有效?

如此一来,你就不会像以前那样自动化地做出惯性反应,而是在谨慎思考之后做出带有觉知的回应。

再来是“快”,是指减少不必要的冲突,避免你在做了某些行为之后感到后悔、自责。

  • 快=减少冲突+避免自责后悔、建立更好的关系

冲突是人际互动中免不了的现象,但降低不必要的冲突、减少行动之后引发的自责和后悔,可以让你把力气用来处理其他的事情。当你与孩子互动时的冲突与负面情绪减少了,关系的品质当然就会相对提升。

所以“慢慢来,比较快”的意思其实是:经由理解做出充分觉察的行动,减少自责与后悔,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进而提升关系的品质。

因为慢,反而让事情比较进行得更顺畅。虽然行动本身看似需要花费比较多时间,却可以让你们的关系变得更好,也省下事后修复关系、自责或悔恨的力气。

如何透过慢的行动,帮助你营造更好的亲子关系品质呢?请放心,这正是本书要教会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