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静雯与王净于《瀑布》饰演母女,其中思觉失调的发病历程与生活样貌在电影中得到细腻呈现,而心理学中“母性激情”的“去激情化”历程,正好呼应着《瀑布》的剧情发展⋯⋯

钟孟宏执导的《瀑布》讲述单亲妈妈品文(贾静雯 饰)在女儿王静(王净 饰)起居照顾、扛起家中经济、公司要求减薪、以及难耐离婚的痛苦下,最终于 Covid-19 疫情的居家隔离期间精神崩溃,患上思觉失调症并从中一步步康复的感人故事。

思觉失调的发病历程与生活样貌在《瀑布》中得到细腻呈现,作为心理师的我也认同是一大看点 [1],但我今天想谈的,是女儿以贯穿整部戏、透过不同声调一再说出的“妈妈”,即那份跟女儿关系中才完美呈现的“母性激情”(passion maternelle)!


图片|《瀑布》剧照

母性激情是个复杂的综合体

精神分析学者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定义“母性激情”为一种母亲对孩子的原始情感(依恋与攻击),后来转化为爱(认同、人生规划与付出),以及永远在背景或明或暗的恨意。母性激情的本质是不稳定的,它对自我或他人,时而躁狂兴奋、时而忧郁与暴力 [2]

这种不稳定的复杂性质反映在《瀑布》中,品文先是跟女儿的同学在家里打电动玩到嗨翻,在同学离去后却立即对女儿言语施暴,又在一个人独处时陷入忧郁的蓝光里。

演员贾静雯在受访中也说道“我觉得品文是一个会出现在你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就可见的一个女人 [⋯⋯] 就像片名‘瀑布’那样一波接一波,时而又恢复平静”[3] 与“她会是一个强大跟脆弱的综合”[4]

推荐阅读:当了妈妈之后,我才学会在时间的缝隙中疼爱自己

在理想上,母性激情要得到升华,就是母亲越能够把小孩视为独立与成熟的个体,她不再以原始的情绪与意义,跟孩子绑在一起,并在自身之内找到小孩以外的心理支撑!

这个过程称为“去激情化”(dépassionnement),而为了达成去激情化,克莉斯蒂娃提出三个要素──

  1. 父亲的位置
  2. 语言的习得
  3. 时间

──这刚好呼应着《瀑布》的剧情发展!

1. 如果父亲不在其位,母亲便要修复内在的支撑点

《瀑布》中的父亲奇文(李李仁 饰)在离婚后,几乎不曾以情感或经济方式关心前妻及女儿,即在电影结构上呈现“父亲功能”(fonction paternelle)的缺席问题。

父亲不在其位的缺口,由那句母女间传承的尖锐台词“他不过是一个提供精子的男人”为代表,这一如拉冈(Lacan)主张的父亲功能的失败,将致使主体产生精神病。

由于心灵失去了先生的支撑而最终发病,因此品文得以某种方式重建或修复自己的内在,那个支撑她重新以足够成熟的成人姿势走下去的力量。其中一点,就是与女病友(魏如萱 饰)的对话中修复的:虽然很想念某个男人,但如果那人是跟我的病相关的,我情愿放下,不希望再见面。


图片|《瀑布》剧照

2. 模仿小孩的语言,母亲治疗了暴烈的情绪

每一个母亲都曾经是小女孩,那段她很少再记起、甚至早已遗忘的时间里,她正是享受双亲照料的小女孩而已。为何许多母亲总是说,即使生活再累,只要跟小孩子玩一会,模仿并说着那些听来幼稚的小孩话语,就能换来幸福感?因为那个时间里,她重新体验了自己的童年,治愈了生活的苦闷。

发病后的品文在康复路上,其实一直学习女儿王静的语言。她妄想门外有守卫在监视时,王静顺着这个妄想走到门外,把守卫赶走,并告诉妈妈他们不会再回来了。当王静告诉妈妈是时候把房子卖掉时,她也学着放下当初的执着,相信了女儿的决定。

因此,品文模仿的不只是小孩的语言,更是成熟懂事后的成人女儿的语言,也象征着母女关系的重新建立,二人从“我什么时候变成妳(女儿)的噩梦啊?”,转变为一段新生活的美梦。

同场加映:【母女夜谈】我们是陌生的同居人吗?亲爱的妈:让我们解开心结,如实呈现彼此的模样

3. 在断裂中看到开端,母亲在时间里找到勇气

罹病,不论是身体或是精神的,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打断、理想与规划的断裂。这种生命的危机与打击,克莉斯蒂娃认为对总是抱着孩子的母亲来说更为艰难的,因为她甚至无法允许自己失败──“如果连我都倒下,孩子要怎么办呢?”

重新开始、重新面对断裂后的生活,我们需要一种不知哪来的勇气,这往往是危机里才能够见证的母性力量。

经历了几个月,品文在窗外的蓝色帆布拆除以后,反而决心离开这片伤心回忆地;且在搬家后,她决心改变母女的相处模式,跟女儿说道:“不要再问我‘你还好吗?’,我会想办法好起来,好好跟你一起活下去”。一切一切,在不知不觉的时间中完成。


图片|《瀑布》剧照

母性:没有坐标的文明的基石

由上述“去激情化”的三个要素中可见,男人可以一走了之,但一个还在关系中痛苦的母亲,往往只有自己,与无论生活怎样艰苦她都要养育的孩子。许多这样的母亲活在无法想像的压力之中,她们在自我或社会价值的边缘危坐,彷佛一个小打击都准备把她推下深渊,就像电影中那个坠楼的梦一般。

当然,斗士的她不会轻言战败(品文在病发后仍骗女儿说自己在上班),她为了生活而活得无比焦虑与无法喘息、又于跟孩子关系里的张力中喷发出爱与恨。这难怪克莉斯蒂娃会称:

“那些勇敢的母亲,就是一个没有坐标的文明的基石。”

不只是男性,有时候就连女性本身也往往压抑了母性的激情,她们自我约束与抑制。而在《瀑布》中,这个激情的喷发是在品文经过住院治疗后,首次跟女儿去杂货店购物,却因为遇到奥客而巴了对方的头一下。这一刻,观众先是以为“她又发病了!”而吓倒或失望,但下一秒,品文却自控地表示她不想再忍了,而女儿也称赞母亲的巴头行为很帅气!

你会喜欢:母女关系心理学:为什么在我妈眼中,我从来不讨人喜欢?

母性体验无疑充满激情与力量(某种暴力),但正正是这个喷发,让电影从“品文是一名病人,她的行径都是病症”的猜疑,过渡至“即使作为一名病人,品文的行径仍可能是有理的,她的思想并不必然是妄想”的重建互信关系,好比她指出房子估价不合理、发现家里有蛇、担心女儿的出游安危等,都证实她作为有功能的成人身份──只是她做这些事,有时候仍带着旁人难以理解的激情与暴力特质。

母性从“激情”到“去激情化”,从病发到缓解,都反映在电影的名字或幻听的声音里,即从隆隆的“瀑布”到后来潺潺的“河水”,彷佛一切已回归平静。


图片|《瀑布》剧照

然而,在电影最后一幕,又有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溪流的安稳,让观众无法得知洪灾、女儿被冲走、女儿被拯救⋯⋯停在哪一个才是真的、哪一件只是妄想的悬疑中──

在潜意识中,《瀑布》正是母性激情无可压抑的不稳定坐标,它的爱与暴力,是随时以喷发方式现身的文明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