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了有孩子的那一天,记得不要被“好母亲”的形象困住,他人的要求你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因为唯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才能在育儿之路上不再扮演全然牺牲的角色。

文|朴又兰

孩子想像中的理想母亲,并不存在;母亲必须相信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妈妈妳干嘛啦?哪有人家妈妈那样做的?”

这是女儿三、四年级时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这个时候,我总会这样回答: “妈妈不是一定要那样,妳要试着抛下偏见。我的妈妈就是这样。”

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母亲存在着幻想。也许女儿想像中的母亲,是个不会表现出个人情绪,性格温和、仁慈,就像为游子“临行密密缝”的慈母一般!


图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女儿这样的幻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以荣格心理学的概念来看,可以将此当成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就算不用潜意识来说明,也可想成是打从我们出生后,与主要养育者建立关系的那一刻起,就接受着社会性、文化性知识的制约。

虽然子女直接透过主要养育者——父母的语言来认识世界,但父母的语言也并非源于自身的语言,而是来自社会化、奠定于世界上无数知识的语言。由此可见,即便没有刻意学习某些知识,在人们的意识中早已塞满了各种幻想与理想。

拉冈曾说:“社会、文化与思想所塑造的普遍知识,是大他者(the big Other)的语言。”这里所谓的大他者,可以是固定不变的某种普遍知识与形象,也可以是所有人看似同意(实际上不一定如此)的常识与标准的普遍知识。

延伸阅读:《资优生的秘密》:当我有自己的梦想时,该怎么和父母的期待平衡?

理想母亲与实际母亲的差距

看来我女儿感受到的母亲与她想像中的不同,并非是那般温柔仁慈。她也无法欣然接受自己想像的母亲,和实际的母亲有所差距的事实。

于是这样的差异与距离,使她产生了某种“匮乏”,而这个匮乏又对孩子造成了莫名的创伤。在女儿眼中,母亲有时说话敷衍应付,有时又说话一针见血,击溃了她的幻想。

虽说慈爱地包容孩子的一切,才像母亲该有的样子,不过母亲实际上也会有情绪化的反应,更有脆弱的一面。后来我女儿有一段时间不愿放下毛绒绒的玩偶,试图藉此满足心中的匮乏。

大概到了国小六年级,她的态度逐渐出现改变。在低年级以前,孩子通常会以某个特定形象来看待母亲,如果母亲没有符合该形象,就可能会感到不满,并要求母亲尽可能符合该形象;随着进入高年级,孩子开始体认到母亲的优缺点,并且能以言语描述。

  • “妈妈虽然说话一板一眼,但是我知道她很容易心软,刀子嘴豆腐心。”
  • “妈妈虽然很严肃,但是会从头到尾把我的话听完,也会记在心里。”
  • “我对妈妈有很多不满的地方,不过我知道妈妈很担心我。”
  • “虽然我有时候很讨厌妈妈,但是爱妈妈的心永远不变。”


图片|Photo by Eldar Nazarov on Unsplash

这个指标显示出原本在心中描绘的母亲理想形象,并要求母亲符合理想形象的孩子,开始认知到母亲真实的一面,并试着接受。此时,女儿对玩偶的执着逐渐消失, 对朋友的关心与日俱增。换言之,她已经开始接受匮乏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多数能具体明确地将有关母亲的经验内化。如果孩子无法将母亲与自己的关系转化为具体的经验,将会永远受到理想形象所箝制,摆脱不了现实与理想差距而造成的匮乏感。

孩子想像中的理想母亲,实际上并不存在。他们必须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母子关系具体内化,而不是期待着一个虚幻的理想母亲。

因此,母亲们不应该被“好母亲”的形象困住。孩子的要求可以接受与认同,但母亲也必须相信自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若非如此,将会因为没有成为理想母亲的罪恶感与自责,造成亲子关系日渐恶化,或是被迫扮演牺牲的角色。

同场加映:台湾生育率全球最低?律师:总是要求“万能母亲”的文化,是少子化的主因

世上没有所谓的好母亲、坏母亲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好母亲”,只要以最真实的自我和孩子建立各自独立的特殊关系,就已足够。如果母亲个性消极,那么,孩子就得接受母亲不愿出头、为人低调的形象,而身为母亲的自己,也没必要对自己消极的模样感到不安。唯有如此,才能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我们家的妈妈就是这样。”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我就是这种人,你想怎样?”而是要让孩子在实际的亲子关系中,体认到母亲的态度:“我不是妳想像中的妈妈,但是身为妳的妈妈,我全心全意地爱着妳,也因为妳是妈妈的女儿,理所当然得到妈妈全部的爱。”

相反地,母亲也必须认同与接受女儿与生俱来的各种特质或优缺点。女儿既是与我们外表相像、理应加倍呵护的孩子;却也是继承我们身上讨厌的缺点,令人担忧的孩子。

这两种情况,都与母亲本身脱离不了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原因在于母亲没有认清孩子是与自己不同的独立个体。

当母亲发现自己身上讨厌的缺点出现在孩子身上时,往往会希望孩子尽快改过;然而,在孩子身上看不见自己某些优点时,却又责备孩子怎么连这都办不到。当母亲不够认识自己、不够爱自己,就会将这样的态度投射在孩子身上。

因此,母亲必须充分理解自己,全然相信自己,才有办法客观地认识并接受孩子与生俱来的各种性向和特质。面对孩子需要调整的地方,必须多花点心思等待,因为唯有耐心等候,才能以非暴力的方式掌握到改善的时机。


图片|Photo by Bethany Beck on Unsplash

你会喜欢:“比起成为伊隆・马斯克的母亲,我更在乎做自己”梅伊马斯克:用优雅的姿态,慢慢老去

如何成为“我的妈妈”

二十岁的我,准备离开修女院的当天凌晨,如今已是神父的一位神学生,看着不顾一起在教堂成长的情谊、执意离去的我,哽咽着说出这样的话:“又兰啊,天主不是别人的天主,是我的天主。他不是别人的神,是我的神。你要记住,一定要见到自己的主。”

母亲也是一样的。只要扮演好“我的妈妈”这个角色,而不必是“别人家的妈妈”。对外形象再怎么好,为人再怎么和气,如果母亲没有将“我的妈妈”的形象植入自己记忆中,就没有意义。没有永远恶毒的母亲,也没有永远温柔的母亲。

害怕表现出不好的一面,而一味追求美好形象,这种逃避的态度只会使内心的黑暗面日渐扩大。而黑暗的代价,将由子女承受。

当然,也不必认为自己是坏母亲而感到自暴自弃,将孩子拒之千里。衷心希望各位都不是只有一颗想成为好母亲的心,却忽视孩子真正需求,而最后活成日渐孤独的母亲。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成为懂得思考与探索的母亲。因为当母亲能够体认到自己的需求与欲望、匮乏与创伤,并且完成追悼时,将可看见过去未曾展现的炽热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