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人的场合只想隐形,在陌生的环境只想找洞钻进去——你也有社交恐惧吗?减少社交活动可以让自己维持在舒适圈,但可能在不经意间,也错失了一些机会⋯⋯

文|二狗子、马斯特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比起孤独,社交隐形者更害怕负面评价

社交中的“隐形人”指的是那些“由于主观的意愿,或者客观的局限,不希望在社交场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

有些人不愿意在任何形式的社交场合引起注意,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沉默寡言,低头没有太多表情。也有一些人特定的社交形式, 比如能够处理与少数几个人的日常相处,但面对陌生人或公共发言时就无能为力了。

这些人的内心也许不是没有孤独感,只是相比于尴尬、猜测、被拒絶、不被喜欢等负面感受,孤独是一种更平静,也更舒适的状态。与“社交自信者”恰恰相反,他们主动向往着更加疏离的状态。

他们不一定完全符合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但这些人都有一定程度的“与社会评价相关的焦虑”(后文简称社交焦虑)。

“与社会评价相关的焦虑”(Social-evaluative anxiety)是指在社交情境里感到压力、不适、恐惧和焦虑,而这些体验的本质是对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的恐惧和害怕失去社交性的恐惧(Watson & Friend, 1969)。

他们对社交情境焦虑且警觉,还会主动回避让自己害怕的社交情境,或是带着强烈的焦虑去忍受。


图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为什么他们会成为社交中的“隐形人”?

同样是两脚兽,“社交自信者”和“社交隐形人”的差距,却好似两类不同物种。这些社交隐形人,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大量研究发现,在具有社交焦虑的那些人身上,存在着注意力分配的偏差(Rooijen, Ploeger & Kret, 2017)。

这些偏差,影响了他们对自我、他人、世界的理解,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和行为策略的选择。

其中一种情况是对于“威胁信号”的注意力偏差。1986 年,心理学家 MacLeod、Mathews 和 Tata 发明了“点探测任务”来研究人们注意力分配的偏差。

在屏幕上,两张脸(或两个词语)同时出现在屏幕的两侧,一边是中立的表情,另一边是有情绪的表情。随后,这两张脸消失,一个小圆点出现在刚才脸所处于的位置(两侧中的一侧),很快又消失,再让被试者反应指出圆点刚刚出现在哪边。

实验者认为,被试反应出圆点位置的速度越快,说明对那一类表情的注意力分配越多。而结果显示:那些怀有社交焦虑的人,对“愤怒”这种具有威胁性的脸反应更快,也就是说,他们会给“威胁性的信息”分配更多注意力。

后来,基于这个实验的一个加强版实验还发现:这些人的注意力还会更长久地被这些“威胁性的信息”吸引,难以从上面移开注意。

因此,这些人客观评估周围信息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他们的评估通常更为消极、负面。

心理学家 Thomas Rodebaugh 研究发现,社交焦虑者往往会低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社交焦虑者普遍认为自己与朋友之间关系较差;但朋友们的意见却相反,他们觉得两人的友谊很牢靠。

同场加映:完美主义者、高敏感族群注意了!原来这 5 种人是忧郁症的高危险族群


图片|Photo by Josue Michel on Unsplash

当然,对关系的警觉也有一定的好处。警觉的人们会更努力地做出利他的举动,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但一旦当这些人感到“讨好”没有止境、或非常累人,他们就可能选择宁可在社交中隐形,放弃赢得他人的认可。

选择社交隐形,还和这些人无法从自己的注意力中隐形有关(Crozier & Russell, 1992)。

社交焦虑的人,很多都有着过高的“自我感知力”(self-consciousness)。这是一种时刻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彷佛始终有人看着自己最细微的一举一动,每个人都在注意自己,因此感到极大的压力和容易尴尬。

这种“过于注意到自己的状态”,会让人们很容易因为细节就陷入极大的情绪不安,因而无法很好地完成复杂的行动。他们只有默默地在确保无人注意的情况下,才能最好地开展行动。

还有一些在社交中希望隐形的人,纯粹是因为没有掌握应付社交场合的技能。比如许多长辈在面对陌生人时可以泰然自若,但我们这代人中的许多人却不能。

这可能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掌握和陌生人之间,浅度的、暂时性的社交技能,比如只是目光交汇,点头微笑打个招呼。

再比如很多人觉得被人注意很尴尬,是因为没有掌握在自己出现一些窘况时,迅速使用自嘲的方式使氛围变得轻松的能力。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这些场合才会令他们觉得无所适从、压力很大,从而希望完全隐形。

延伸阅读:什么是高敏人?当你与人长时间相处出现疲惫感时,你可能具有高敏感特质

作为一个社交隐形者,我们能从社交自信者身上学到什么?

当然啦,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社交自信者那样的不拘一格。不过,作为一个社交隐形人,我们确实也可以在社交自信者们的身上学到一些什么。

大量研究已经反覆证明,社交焦虑的状态会影响人们抓住职场中,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而缺乏社交支持本身就与大量不良后果相关:包括抑郁、压力、甚至更早的死亡。

在社交中保持隐形,你可能会一直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同时,你也很难有机会挑战自己的潜能,或者通过别人的眼睛发现更多的自己。你也会更难为自己搭建出一个可靠的社交支持系统——在其中你们能够从情感和资源上都互相帮助。


图片|Photo by Andrew Moca on Unsplash

如果你的“隐形”程度已经逐渐对你的社交能力形成了困扰,你可以尝试用这两种方法展开努力:

1. 练习重新分配注意力

在前文提到过的“点探测任务”中,实验者可以通过让圆点始终出现在中立信号的一侧的方式,反覆训练被试的注意力更多投向中立信号的一侧。

研究显示,这种训练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社交焦虑者对于“威胁信号”的注意力偏好,帮助他们将注意力更多自动分配到中立的信号上去(Dandenea & Baldwin, 2004)。

你会喜欢:“倾听他人前,先听自己的心声”高敏感族的共感能力,请先用在自己身上

2. 调整自己的认知偏差

基于 Beck 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偏差调整治疗,是通过找证据等方式,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解读社交信号的认知模式。比如你可以尝试下述情境:

情境:今天我和同事说一件事,同事没有直接反应,他一定是内心在讨厌我,不愿意理我。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位同事可能只是当时有一些别的事在走神,可能觉得不知道怎么回应,或者他本身是一个不太知道如何回应他人的人,不是针对我。

这时候,你应该去验证你之前的想法是否正确,因为自己的想像并不能作为证据。

你可以找到这位同事,请他喝奶茶,告诉他自己正在进行和自我认知有关的探索和努力,想麻烦他和你讨论一些事。然后把这件事你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并询问对方当时真实的情况。

如果你觉得这种实验太难,你也可以选择再和这位同事交流一件你自己的事,并观察一段时间他这个人,看看会不会有新的结论。

而当你感到发起交流本身就很困难时,你还可以试着模拟社交中会发生的各种状况,为自己多演练几遍,再去实践。

要注意,关键的问题是,不要让自己在一开始有了负面感受时就选择回避,要面对。

简单来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希望在社交中隐形的人,你要意识到,你可能过多注意到了那些负面的反馈、或者把中立模糊的信息自己解读为了敌意和反感。

当你的这些下意识的想法发生改变,你会对社交生活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它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可怕,没有你以为的那么痛苦。

到那时,你才会开始享受被人看见、被人注意的过程,能够客观地看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更不会错失生活中难得的善意。

我相信,到那时你一定会比现在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