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亚斯特质会有什么影响吗?有些特质可能随着经历与学习改变,但重点不是改变多少,而是有没有办法展现出你比较擅长的那一个部分,把它当成你生命的翅膀,陪你飞向更远的地方。

“你有亚斯的特质,这会让你在治疗工作上有一些限制,但另外一方面,也会让你在某些部分比较有创造力。”某一次结束督导之后,他跟我说,我心里面真是百感交集。

在前阵子很红的影集《我是遗物整理师》当中的主角韩可鲁,也是亚斯确诊的“患者”(此“病名”后来已经移除)[1],他每句话最后面都会接上一个“斯密达”,在某些人眼里,他非常奇怪。

焦虑的时候会不断念一些海洋生物的种类和部位、有些时候甚至会拿头去撞墙壁、一眼就能够记下所有的数字和东西、执行任何动作的时候嘴巴要碎碎念等等,可是当他善用他的特质在恰当的地方,反而能够有很好的结果。


图片|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剧照

同场加映:《我是遗物整理师》演员陈俊翔:7 岁出道、17 岁成名,导演为何称他是天才少年?

所以,或许你可以说他是“患者”,也可以说他有属于他独特的“宝藏”。

我想一想,既然我有亚斯特质,就会相对来说比较相信数字,可是做完这个测验之后,很意外比我想像当中的分数还要低一些(你可以玩玩看自己有没有大于 32 分)[2]。或许这些年来被治疗和工作上面的学习,也改变了我许多。

根据我粗浅的了解(如果有错请不吝指正我),亚斯虽然是一种疾病诊断,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亚斯特质”,是一个光谱,可以分成这个特质较高的,以及这个特质比较低的人,至于有没有到“病症”的程度,不能够单靠这个量表来确定,还需要加上其他的种种因素来判断。

换句话说,在这个测验当中如果你得到满分 50 分,也不代表你真的是亚斯柏格症的患者,只是代表你对于某一些细节、某一些东西特别在意跟执着,如果你需要明确的诊断,可能还是求助身心科医师比较好。

你可能会问说,如果我的得分很高,那我还有救吗?除了这个测验本身有它的限制之外,老实说,在做这个测验的时候我还有一种感觉:以前的我跟现在的我好像有点不一样。

包含对人际的敏感度、察言观色、语言相处的感觉等等,似乎在学习谘商之后,我变成一个“比较社会化的亚斯特质的人”,比方说“我很难察言观色”这一个题目,对以前的我来说是“绝对同意”(小时候我妈都说我是一个不会察言观色的小孩)。

但透过一些课程的训练,我慢慢“知道”,两只手放在前面交叉可能是防卫、用手托着下巴,或许代表专注聆听,眼神接触,可能表示这个人愿意跟你谈到他的心情,而眼睛看着地上,或许他正在逃避某些东西、逃避互动等等——这些“很基本的人际互动法则”我原本都不知道,是透过训练之后慢慢知道的(能不能感觉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从这个角度看来,虽然花了很多学费还没毕业,但也算是值回票价的!

换言之,你可能因为经历了一些学习或者是调整,你身上的某些特质、有些部分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背面,就是有些部分是无法改变的)。

重点不是你改变了多少,而是你有没有办法展现出你比较擅长的那一个部分,把它当成你生命的翅膀,陪你飞向更远的地方。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阅读:记得“苏珊大婶”吗?失去至亲、确诊亚斯伯格,十年走过种种

而那些你不擅长的部分,一方面要感谢陪在你身边的友人[3](例如剧中的尹树木),一方面也要谢谢你自己,用你自己的方式,活出你生命的色彩。相较于分数来说,其实我更想强调的是写题目的过程。这里补充一下督导的提醒:

“重点不是分数,而是有那些题目或是生活里有亚斯特质影响自己的程度,分数没太大意义。分数低也是有确诊亚斯,重点是透过了解自己让自己与人与世界相处可以更接纳自己。如果标签可以让人适应社会就是有帮助,但无标签更能让他接纳自己也是重要。别被这两个框架限制住,看见自己和对方的需求,标签与不标签的意义,都是让人更接纳自己。”

没有人是完美的,不论是不是亚斯都一样。一直看着自己阴暗的部分,只会越陷越深;尝试用你擅长的地方,把你的人生点亮,你会发现,你活出真正的自己。

虽然身边的人不一定会喜欢你,但至少,你会变得比较自在一点,而这个一点点,就像是海洋上面的灯塔,让你在迷惘当中慢慢长大,安顿下来,不再害怕。